APP下载

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赋存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2019-12-24周伟恩陈海艳朱运海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楚文化旅游资源文旅融合

周伟恩 陈海艳 朱运海

摘 要:襄阳是早期楚文化的重要重要发祥地之一,留下了众多的楚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普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在资源的旅游化利用中在文化保护、创意表达、旅游服务和设施配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推进楚文化的旅游化利用需要做资源保护、文旅融合、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区域合作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093-03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楚国于西周早期立国后不久一直到战国早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都在今天的襄阳地区的南漳荆山东北部、蛮河上中游到蛮河下游的宜城平原。文史专家王先福先生认为,襄阳在整个楚国发展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楚国800年历史中,襄阳作为楚国中心地位存在始于熊绎迁都南漳、保康间的丹阳,经楚武王再次迁都于宜城楚皇城的郢,终于楚昭王迁都于江陵纪南城的郢,前后达600年左右。可以说,襄阳本土的楚文化旅游不仅是全省楚文化旅游的一個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继三国文化之后襄阳市又一极具市场潜力文化旅游品牌。

一、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左传·哀公六年》中有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左传·子革对灵王》也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的记载。国内众多楚文化研究专家认为南漳保康一带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人在楚人在襄阳境内的长期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楚文化资源。

由表1可知,襄阳的楚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大量遗址和墓葬;展示楚文物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建筑;“活态”民俗活动等等。其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有被誉为“华夏第一渠”的湖北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白起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楚皇城和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

二、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价值

襄阳目前主打“一城两文化”(襄阳古城文化、三国文化和汉水文化),楚文化作为襄阳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资源赋存量大,历史文化价值高

根据表1可知,这些资源主要以内涵丰富的楚文化遗址和墓葬,展示楚文化文物的博物馆、展览馆,楚国历史文化名人(卞和、宋玉、伍子胥)的传说、故居、历史纪念建筑、文化作品以及展现楚人生活面貌的“活态”民俗活动等为代表。楚文化是南方文化的代表,楚国作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在长达八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大量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特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楚国在其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共灭掉了50多个诸侯国,国土面积达100万平方千米,国内的湖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二)遗址类资源多,科学考察价值大

遗址遗迹是襄阳楚文化资源的重点。襄阳有6个楚文化类的(楚皇城遗址、邓国故址、南漳山寨群、郭家岗遗址、九连墩墓群、霸王坟墓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楚皇城遗址、邓城遗址2座城池遗址。根据潘新藻在《湖北省建制沿革》“楚都八迁”的记载和王先福先生观点——楚国中心地位始于熊绎迁都南漳、保康间的丹阳,经楚武王再次迁都于宜城的鄢郢(楚皇城遗址)——可以说襄阳一地就有2座楚国都城。湖北省的16个重点楚墓群有三个在襄阳(九冢墓群、九连墩墓群、安岗墓群)。这些重要的遗址遗迹文化底蕴深厚,科学考察价值高,2018年8月白起渠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以长藤结瓜式的灌溉形象,由战渠转为灌溉渠,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农业智慧,和平理念,能吸引众多学者,考察团队前来学习春秋战国时代的技艺。

(三)民俗类文化较多,情感共融性强

荆山阳锣鼓,阴锣鼓,赞阳锣鼓,赶象,南河套曲,苞茅缩酒,沮水巫音等地方风俗与民间演艺,是一种凝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活态文化,体现了楚文化积极进取、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主浪漫的精神。沮水巫音,端公舞具有浓烈原始与巫术气息的祭祀音乐、歌舞,激励人心,反映了楚人祭奠祖先,超越当下,崇尚不朽的精神面貌。而卞和献玉,伍子胥复仇、宋玉的楚赋等传说、故事以及作品,显示出了楚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这些精神容易与旅游者的情感发生共融,能够增强旅游的精神内涵。易氏青铜器修复技艺、李氏漆器■饰技艺、土纸制作法等制作技艺,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技艺,还能让人体会到这些传承人的匠人精神,对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存量丰富是一个优势,但在开发旅游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限制了襄阳楚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物保护难度大、资源显性化不足

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大多是未被开发的遗址遗迹,范围广、面积大,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难度大。以被称为“襄阳建城的历史源头”的邓城遗址为例,其城址内外脏乱差,城墙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这些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时受到的限制颇多。那些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造已失去了直接的意义,仅有传统技艺类因其物化程度较高,得以流传下来。这些分散于各个地区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源显性化不足:遗址墓群都埋藏在地下,民俗类和传说类资源存在于居民的生活和书本档案之中,造成历史故事有讲头,旅行游览无看头的尴尬局面。玉印岩、宋玉故里等资源单体规模小,难以单独开发成具有招徕作用的旅游吸引物。

(二)文化创意不足,文旅融合有待提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但襄阳在楚文化的文旅融合方面仍有一些不足:第一、文物资源的利用不足,遗址遗迹较为荒废,博物馆吸引力不强;第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楚文化在旅游方面的应用不够。五道峡景区通过对楚文化的运用在景区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此外,还表现为文化创意不足,旅游业正是凭借旅游资源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旅游产品才得以发展的。在这个求新、求异、追求休闲娱乐,追求精神愉悦的大众旅游时代,开发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旅游产品是帮助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创意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无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楚文化中的代表艺术:青铜冶铸,丝织刺绣,屈宋辞赋等,在襄阳市的旅游资源中都有体现,却未开发出具有创意的旅游纪念品,导致了游客只能空手而归,也不能给地方创造综合效益。

(三)“旅游+”效应不足,资源同质化程度高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要在一定区域内贯彻产业联动、要素整合、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理念,以“旅游+”为指导思想,产生“一业兴百业”的带动效应。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南保宜,在这一区域,农业、林业是其优势产业,其中荆山一带生态环境优美,夏季清凉舒爽,襄阳市有着五道峡、南河小三峡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倡导的“森林人家”、“森林小镇”这些新型发展模式在襄阳的运用仍然不够,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将旅游与交通、环保部门联动起来,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此外,全国各地的楚文化资源的类型相似,同质化程度高。仅就湖北省而言,武汉东湖有纪念屈原的行吟阁,荆州有规模较大的荆州古城,宜昌有屈原故里,襄阳的楚文化资源类型类似,旅游者去过后,就难以产生去相同类型景点的欲望。

(四)旅游接待水平有待提升,宣传方式有待改进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产业为的是让游客获得一次良好的服务体验,当地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旅游接待水平直接影响了旅游者对于服务质量的感知,由于当地居民对于楚文化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地方交通不便、人力资源不足、设施欠缺、资金不够等因素很可能导致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游客满意度低,不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立。对于当地居民而言,所要开发的旅游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外出工作者的家乡,过度开发还会带来的物价上涨、生态破坏、心理变化等问题,如何处理好游客与当地居民关系问题十分重要。在宣传方面,30集电视剧《大楚江山》、电影《大楚佳人》、26集大型动漫剧《黑暗传》的制作等影视作品知名度不强,吸引力不强,难以带动公众的参与性。

四、襄阳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楚文化资源本体保护,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化旅游者是一些具有浓厚怀旧情绪的人,真实的文化资源能给他们带来情绪的寄托点。因此,保护应当放在第一位,应以开发促进保护:保护楚皇城遗址邓城遗址的完整性,面积较大的可进行分区保护、统一管理,责任到人;妥善经营管理玉印岩、宋玉故里等已经部分开发的景点;科学储存,专业修缮挖掘出来的文物,政府应当加强对于文化文物保护部的监管。对于非物质类的文化资源而言,要重视对于民间文化的采集、整理工作,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并给予相应补贴,定期开展非遗演艺与文化普及工作。一般而言,满足基本观光旅游功能的“文物+旅游”展现方式有:(1)文物展示模式,比如打造楚皇城遗、邓城遗址、九连墩古墓群等重点遗址博物馆;(2)名人故里模式,如以打造宋玉故里、宋玉墓为依托,开发宋玉故里文化;(3)非遗的体验旅游功能:可在环境清幽处建立传统技艺的工艺展览与民间体验作坊,商品化传统手工技艺类,如易氏青铜器修复技艺、李氏漆器饰技艺、土纸制作法,让人们在亲近自然、漫无目的游戏实现忘我。

(二)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襄阳楚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名人文化(熊绎、卞和、邓曼与楚武王、楚庄王、伍子胥、白起与楚顷襄王、宋玉)、天人合一的祭祀文化、道法自然的水利文化、开疆扩土的城址文化。在开发中通过以景观化、情景化、产业化的方式将文化内涵在本地上表达出来:(1)整合水镜庄、宋玉墓、张自忠衣冠冢、白起渠、楚皇城分布相对集中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2)整合白起渠两岸楚皇城、安乐堰墓群、临沮城、罗国城等历史遗迹资源,加强对于白起渠沿线道路、绿化、村容村貌的改造,打造精品文化休闲线路;(3)依托楚皇城打造楚都公园,可通过建立雕塑等方式融入名人文化元素;(4)宋玉故里可以附近结合宋玉文学作品打造文化风情园:自然区可包括飞鸟(鸟、燕、 鸡、雁与凤凰)、昆虫(蝉与蟋蟀)、草木(兰、梧桐、楸树)、日月星辰、风、时令等风力雕塑;人文区:服饰、车马、人格神、四大女神(洛水女神、巫山女神、湘水女神、汉水女神)、四大美男(宋玉、尹伊、诸葛亮、潘安)等雕塑,完善与配套故事;(5)在汉城研学游中融入楚文化科普环节,以后可扩建唐城影视基的楚文化风格影视区,利用节假日,打造“观星辰、听巫音,尝楚酒,焚香草,祭神灵”的民俗露营体验活动;(6)结合南保一带秀丽风光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加强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等类似凤凰的鸟类利用,打造鸟鸣森幽的氛围;开发一些区域,举行一些艺术祭活动。在工艺品的开发上与企业,高校合作设计文创商品。

(三)实行区域统一规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襄阳楚文化资源的分布“小集中,大分散”,而规模性的文化旅游区有助于勾起旅游者的探索欲望,统一规划南宜片区、南保片区的自然、文化资源。依托襄阳市区密集人口和优质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加快襄阳绕城高速与麻竹高速连接线建设,规划建设襄阳至宜城一级公路,改造提升207国道、305省道、306省道,打通隆中风景区至七里山森林公园的旅游通道,打通襄城卧龙镇至九集吴集之间的区县通道,连通襄城与南漳、南漳与宜城县际、镇际断头路,构建襄阳至南漳、襄阳至宜城30分钟经济圈。南漳、宜城工商业发达,优良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购物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厕所、停场等能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做到“文化景区内部静悄悄,其他地方乱糟糟”。保康经济较为落后,但自然环境、民风民俗、手工技艺、特色建筑保存较为良好,进行特色厕所整治,加深居民对本土文化及旅游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楚桑丝博园以“企业+旅游”的方式打造国家3A景区颇有成效,通过拓宽楚文化产业,使楚文化在广播影视等方面综合发展,并通过联合中国有机谷中精品农业,温泉、候鸟式养老院,山野别墅,研学游,实现旅游产业与农业、地产、体育、休闲、养老、研学相融合。

(四)炒热荆山楚源文化品牌,联动汉江流域全面发展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旅游方式逐渐从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南漳三特古山寨打造了荆山楚源慢生活度假区。(1)保康荆山一带尧治河旅游景区、五道峡景区、九路寨大峡谷、腊梅谷等综合性旅游項目正在开发,《荆山楚源》、《荆山歌谣》等大型文化剧目正在开发,歇马镇的吴德峰的故居和特色楚式美食神豆腐都独具魅力。(2)南漳有着特色古寨,民俗,如能将楚人尚酸,尚辣等的饮食特点,以及当地的酒规酒趣酒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定能让游客在此体验到偏远休闲原生态的慢生活,获得自然与文化的多种体验。(3)汉水文化襄阳的文化奇葩,《拾遗记》中的汉水女神是陪伴周昭王忠贞、恪守正道的妃子,结合汉有游女、神女弄珠等故事,以及九天玄女、刘秀与阴丽华、诸葛亮与黄月英、魏玩与曾布、郭靖与黄蓉、邓曼、韩夫人、宋玉对于女性的描述,可以反映襄阳汉水文化中女性之美;利用卞和献玉中的玉文化来丰富穿天节石文化,以伍子胥为媒介带动端午节等节庆营销方式超热荆山楚源品牌。(4)针对科学考察者、楚文化覆盖圈的人群进行专门的线路设计;与武当山、神龙架、山峡大坝等襄阳市周边优质景区实现区域合作;与武汉、荆州、宜昌等楚文化发展较好的地区联合发展。依托高铁,对沿线地区进行市场调研,定期宣传,可以实现将三国文化与楚文化结合,形成汉江文化长廊,汉江生态经济带。

[责任编辑 陈 锐]

猜你喜欢

楚文化旅游资源文旅融合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