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受众负面新闻偏好现象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2019-12-24黄诚德王国睿

青年时代 2019年32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心理学

黄诚德 王国睿

摘 要: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于负面新闻报道情有独钟。笔者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传媒心理学等,首先对人群中出现负面新闻偏向的心理学影响机制提出假设。后历时两年进行调查,前后收集到问卷415份(N1=298,N2=117),系统地对受访者的负面新闻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并最终推翻了部分原假设,得到了新的结论和心理学解释。最后提出反思与展望,对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同时也希求受众个人对于各类新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负面新闻偏向;心理学;影响机制

一、前言

负面新闻是指能够对个人和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1]。据经验和受众反应来看,相较于正面新闻,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明明负面新闻带有消极影响,但为何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综合学界研究,李强和苏慧丽发现大众更倾向于关注负面新闻,并认为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由于人们更加重视负性实体,同时负面新闻报道对受众的情绪唤醒度更高,人们会对负面文章作出更为悲观的判断[2]。李贤斌通过研究国内外普遍的新闻现象发现负面新闻更能够博得大众的眼球,他强调人们的“好奇心理”“恐惧心理”以及“体验心理”促成了其对负面新闻的关注[3]。谢艳军发现公众对于负面新闻的评论互动明显高于正面与中性新闻,受众负面新闻偏好是当前新媒体传播偏向、受众个体偏好以及社会客观环境共同导致的结果,并只有媒体、受众和社会相关利益方合作才能解决这类问题[4]。

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更好地了解大众对于负面新闻现象的总看法,同时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其心理学影响机制,并能够运用这些影响机制为大众媒体的宣传提供些许帮助,积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这些负面新闻,传播社会正能量和积极因素。

二、调查过程

笔者假设受众对于新闻正负面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别,其中会存在负面新闻明显偏向情况,年龄层次与关注度也存在差别,20~40岁最为显著。探究其心理机制,笔者认为引起人们反应的显著度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更加强烈的刺激更感兴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会过滤掉常规信息,只关注意外的信息和事件,而意外事件往往是负面的[5]。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更加具有威胁性的外界条件更具有警觉性,注意力会更高,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发展了对危险快速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因此会不可避免地注意到负性信息,这是环境适应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境的影响使得公众更关注负面新闻,公共媒体会更大程度上增加负面报道的频率,进而促使了公众对于相关新闻的關注。

三、调查方法

在问卷访谈设计方面,笔者拟定的提问方式为给出三个偏向负面的新闻和相同数量的正面新闻,向受访者询问其对于以上新闻的偏好度。之后根据相关文献,采用多选项封闭式提问了解受访者对于新闻的特性具有偏向性背后的心理机制。

调查方面,笔者拟定从重庆、安徽、黑龙江三地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地区随机抽取100人左右。汇总分析访问数据,得到群众对于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态度。

样本结构方面,笔者第一次共收集问卷298份,男女比为2:3,年龄分布区间大多位于31~50岁,其次为21~30岁,其中关注新闻的对象占比接近90%;第二次共收集问卷117份,其中男女比为2:1。问卷绝大部分年龄在21~30岁区间内,其次为11~20岁。其中关注新闻的群体占比达到了65%以上,数据可靠。

四、调查结果

(一)调查群体关注时政占比高,对于负面新闻有一些关注

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群体最关注时政,占比56.6%。最低的分别是城建公交、政法和军事。标题倾向性方面,排名前三的是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获得诺奖科学家名单和菜价有所上涨;评论倾向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天宫一号发射成功、冬奥会和于欢辱母案。关于看新闻的偏向,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会主动了解感兴趣的方面,少部分认为会接受媒体的引导。

(二)大众大都不认为自身存在负面新闻偏向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会因为媒体将新闻放在头条而被吸引关注负面新闻,一部分人觉得自己并不会关注负面新闻。关于社会大众是否存在负面新闻偏向,肯定与否定观点不相上下。但绝大部分受众认为自己并不存在选择负面新闻偏向,他们认为是媒体渲染导致大众对于负面新闻存在偏向。

(三)通过检验,两年受众自身判断的数据无显著差异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用性,我们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两年间问卷的可信程度,排除年份内出现的重大事件对于受众产生的影响(见表1),可以看到对于人群关注负面新闻的时间以及其自身的负面新闻偏向的认知程度P>0.01,因此可以认为人群的判断在两年间无差异,没有随着年份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进行专业研究。

(四)大众易被媒体引导,且不存在性别偏向

笔者将问卷中负面新闻偏向观点认同度和负面新闻偏向自决力进行交叉分析,使用Pearson卡方,P=0.000<0.05,说明大众导向的观点和自身是否存在负面新闻偏向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众容易被媒体左右,媒体的公正显得更为重要,媒体能够引导人们的思想。

同时笔者发现性别与自身的负面新闻偏向认识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72>0.05)(见表2),说明性别不会影响对自身负面新闻偏向的判断,不论男女都会存在负面新闻偏向。

(五)年龄层次影响自身负面新闻偏向选择,11~20岁最为显著

在对比年龄与自身负面新闻偏向态度时,笔者发现年龄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众自身对于负面新闻偏向的选择。在11~20岁的区间内,43.5%的受访者表明自己存在负面新闻偏向,而51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均表示没有负面新闻偏向。卡方检验之中P=0.001<0.05表现显著,说明在不同的年龄层次阶段对于自身的负面新闻偏向的认识是不同的。

(六)性别与问题选择间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更关注负面新闻

对比性别和测试项问题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女性别与选择的新闻类型存在显著关系,Pearson卡方P=0.001<0.05,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男女两性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差异及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说明男女性别对新闻种类的选择偏好不同。

同时我们发现女性对于负面新闻的关注程度高于男性(见表3)。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女性的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对于外界的信息更为敏感,致使其对于负面新闻倾向更明显。

(七)相较于性别、年龄层次,大众媒体更能显著决定人群之中负面新闻偏向

笔者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是什么因素致使人们产生负面新闻偏向。笔者依次选取了性别、年龄层次、接受大众媒体报道三个变量。

根据表5笔者发现,相比较性别和年龄,大众的媒体报道更有一定可能性来决定人们对于自身负面新闻的判断,P=0.000<0.05,说明媒体的重要性,因此建立健全良好的大众媒体宣传机制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媒体的良性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八)人群之中存在态度与行为见不对称性,且并没有自我觉察

笔者发现在选择有负面新闻偏向的群体对于测试项问题的选择并没有出现比率最高,只有20.4%的群体选择了测试项问题中的负面新闻。觉得自身不存在负面新闻倾向的群体,对于测试项问题的选择高达20.2%,说明存在一部分群体出现了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因而可以说,应该存在大于平均比率的人群,存在更关注负面新闻的倾向,而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不对称性。

同时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会关注负面新闻的问题中,最多的原因是好奇心,其次是因媒体将新闻放在头条而被吸引。根据数据笔者还发现,绝大部分受众认同社会大众存在负面新闻偏向。但相反的是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并不存在负面新闻的偏向,并且认为是媒体的渲染导致了大众对负面新闻存在偏向。

五、研究结论

首先人群态度随年份变化不明显,且不存在性别差异。通过比较笔者排除了年份因素对于受众的主观判断,对于新闻,人们有着自身的价值判断。同时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对于身边事物的判断,并持续影响受众对于问题的选择。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态度的判断时很多时候都会被媒体所影响。近几年的网络恶性事件,我们会发现某些热点负面新闻事件总是“反转”,出现了人群中快速多次的“倒戈”现象,在大环境之下,大众很难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判断。

其次年龄层次影响自身负面新闻偏向选择。不同的年龄层次阶段对于自身的负面新闻偏向的认识不同,年轻一代受访群体表现出对于负面新闻更为偏向,但在测试问题选择之中,年长的受访者在测试题的选择中没有像他们自我表述那样没有负面新闻偏向,反而选择负面新闻的比例不在少数,说明高年龄层次的群体对于自身实际的了解度不够,由于经验的影响,高年龄受众对自己负面新闻偏向不关注。

接着就影响来看,女性群体相较于男性更容易受到负面报道的影响。在调查中,女性对于负面新闻似乎更不具有抵抗力,更多女性在测试题中选择了其中的负面新闻的选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女性的信息渠道相对闭塞,对于外界的信息更为敏感,致使其对于负面新闻倾向更明显。

自身的负面新闻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调查者对于测试问题的选择。受众的价值观能够影响他们自身的价值判断,同时影响了他们对于测试问题的选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人群的自身选择和问卷之中的测试题的选择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往往自我觉察存在负面新闻偏向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测试问题之中的负面问题。

同时大众媒体也能决定人群之中负面新闻偏向。相较于性别和年龄,大众的媒体报道更能决定人们对于自身负面新闻的判断。社会心理学中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大众媒体对于社会的把握很容易让人群跟风,形成从众和服从权威,因此建立健全良好的大众媒体宣传机制是当下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一点,同时媒体的良性宣传报道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最后人群中存在态度与行为的不对称性,且并没有自我觉察。在虚假独特效应的影响下,受众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媒体负面新闻偏向的影响。在不同年龄层次对测试问题的选择可以发现,尽管有些群体并不承认自己具有负面新闻偏向,但是他们做出的选择却背叛了他们,虚假独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们对于问题的判断,人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行为。

六、建议

(一)从自身做起,理性看待发生事件

负面新闻相较于正面新闻显然更加博人眼球,浏览负面新闻也一定程度上成为大众宣泄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飞速发展的时代,负面新闻有存在的必要[6],人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理性看待负面新闻,如果其过度传播,会降低公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的判斷力,因而对于任何媒体事件,人们都应当具有自身的判断和认识。

(二)大众媒体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责任,确保事件真实可靠

媒体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坚守职业道德。在进行负面新闻报道时,应当首先核实事件的准确性,其次报道时应该考虑到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7],是否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这都是大众媒体应当考量和判断的,只有在媒体理性的引导下,负面新闻才能够发挥其正面效应。

(三)人群在态度判断时,应注意避免虚假独特性影响

人们处在社会情境中,很多时候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想法,会出现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在调查中,人群对于自身是否存在负面新闻偏向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测试问题之中,人们出现了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8]。

这同样可以表明如果想要预测一个人在面对某一真实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时将如何表现的话,对假设性情景的口头回答(即态度问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研究真实社会情景中的人的行为,才能可靠的测量一个人的社会态度。

(四)注意情境和权威的力量,不要盲从追风热潮

情境决定论认为外部环境(即行为背景)会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难以捉摸且强有力的影响。俗话说“三人成虎”,社会舆论的引导有时候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人们在处理社会压力时,如何进行自我引导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客观看待权威,大众媒体所宣传的科学并不一定具有权威性,但人们的心理机制在特定的情境中总会出现服从权威的力量,因而人们对于媒体的判断显得更为重要。当权威人物的地位比自身高时,就会形成无形的力量左右大众的判断,人们应正确看待大众媒体发布的新闻,不要让他们成为了阻碍自身判断的绊脚石,也不要盲目跟风,成为传播不良影响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付一枫.负面新闻的社会影响及其报道方式[J].新闻世界,2014(11):170-171.

[2]李强,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J].当代传播,2014(1):51-53.

[3]李贤斌.受众对负面新闻的接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5(5):14-15.

[4]谢艳军.新媒体受众负面新闻偏好及其影响研究:基于手机新浪网54天594条新闻的内容分析[J].新闻知识,2016(10):23-26.

[5]郝龙,王志章.互联网负面新闻偏好对患方信任的影响:基于网络新闻大数据与CSS2013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18,41(4):44-53.

[6]安晓强,陆运清,崔占玲,田黛,刘静蓉.新闻关注度和新闻偏好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913-916.

[7]王艺,付君清.论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正面引导[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4-136.

[8]李双亮.现时期我国媒体负面新闻报道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