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失血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功能的影响分析
2019-12-24周立康孙成良周劲松赵吴敌
周立康 闫 军 胡 波 孙成良 周劲松 李 雷 赵吴敌
( 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骨科 , 江苏 沭阳 223600 )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方式,在全部骨折中约为4%,在髋部骨折中占35.7%,临床治疗以手术与保守治疗为主,但是保守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1]。PFNA是新型股骨近段髓内固定技术,最大的优势为创伤小、出血少、稳定性好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面被广泛应用。随着数据实验的增加,临床发现在术后患者通常出现严重贫血的症状,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2-3]。在此次研究中主要分析隐性失血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功能产生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单侧PFNA(股骨近端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86例患者数据资料,根据隐性失血量将其分为Ⅰ组与Ⅱ组。纳入标准:(1)患者均自愿参加此次研究;(2)在手术当天补液量均低于2000ml;(3)参加此次研究患者均进行单侧PFNA内固定。
2 方法:(1)分析数据资料。对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如年龄、性别、髋关节部位、合并基础疾病等。(2)实验室指标[4-5]。①红细胞压积:在术前、术后3天时分别实施血常规检查,同时将HCT(红细胞压积)结果记录下来。②BMI(体质量指数):在术前对身高与体质量进行测量。BMI(kg/m2)=体质量(kg)/身高(m2)。非肥胖:BMI≤30kg/m2;肥胖:BMI>30kg/m2。③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④隐性失血:失血总量理论值:术前血容量×(HCT术前-HCT术后);术前血容量=K1+身高+K2×体质量+K3(男性的K1、K2、K3分别为0.3561、0.03308、0.1833,女性的K1、K2、K3分别为0.3561、0.03308、0.1833);实际失血总量=失血总量理论值+输入异体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实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
3 观察指标:(1)对比2组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2)对比2组患者的基础数据资料。(3)对比2组患者术后1周与半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
4 统计学分析:以结果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SPSS19.0软件加以对上述数据的处理。
5 结果
5.1 2组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的比较:Ⅱ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总失血量均高于Ⅰ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术前Hb、术后Hb均低于Ⅰ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2组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的比较
5.2 2组患者的基础数据资料的对比:Ⅰ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髋关节部位、BMI、骨折分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的数据资料与Ⅱ组患者对比,数据差异并无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基础数据资料的对比(n,%)
5.3 2组患者术后1周与半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的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对比,数据差异并无意义(P>0.05);Ⅱ组患者术后半年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低于Ⅰ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1周与半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的比较分)
讨 论
在老年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较为常见的,治疗以手术手段为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合并骨质疏松、多种基础疾病,因此在进行手术时对围术期的评估、生命体征的监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6-7]。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PFNA是新型的内固定材料,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等特点,在临床实际治疗中,没有重视隐性失血的情况,再加上没有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不仅引发各种并发症,更不利于术后恢复[8-9]。
隐性失血是创伤或术后患者机体丢失的、无法计量的血量[10],因自身具有隐匿性从而极易被忽略,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不仅降低机体代偿能力,更不利于术后恢复,增加各种感染的发生风险。对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如因手术等因素引发的红细胞损伤性溶血、手术方式、使用药物等。经研究证实,低隐性失血与高隐性失血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年龄、BMI、是否有基础疾病等数据并无差异,低隐性失血患者术后半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比较好,由此证实隐性失血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功能恢复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隐性失血对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围术期密切关注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预防发生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