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自适应安全的闭环
2019-12-24赵志远
■本刊记者 赵志远
4月25日,青藤云安全发布了青藤蜂巢·容器安全产品、青藤星池·大数据分析平台两款新产品,以及等保2.0解决方案,继续深入打造自适应安全的闭环。
自适应安全理念的提出至今已有5年时间,在此期间,该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安全厂商和用户的认同,同时基于自适应安全的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也都逐渐实现落地。
自适应安全理念将防御、检测、响应和预测能力结合为一体形成闭环,从而实现持续、动态防护。实际上,传统安全体系及安全产品大都在防御能力上非常成熟,但其后的能力往往不足,在处理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而若要实现以上闭环,首先需要理清企业内部资产,实现威胁感知能力。青藤云安全一直以来就向着这一闭环的方向努力。据青藤云安全创始人兼CEO张福介绍,近年来青藤云安全打造了一系列安全产品,例如针对主机安全防护产品,来实现感知能力的深度提升,另一方面,包括分析响应及预测环节的整个闭环无疑也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主机安全防护是青藤云安全实现自适应安全理念落地的重要体现,主机安全其实并非指某一个产品而言,而是一个核心位置。张福解释说,主机安全的特点是通过部署Agent在端点或服务器侧的方式以实现主机的安全。
纵观当前网络安全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很多传统安全产品的形态正在从网络测的安全向主机安全转变,比如防火墙这类悠久的网络安全产品,近年也出现通过微隔离技术实现更加细粒度功能的改良,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攻击。创新的安全技术为技术创新本身增添了新的活力和保障。
容器技术为虚拟化带来创新活力,实现了操作系统内核的共享、资源的虚拟化以及隔离,在DevOps和微服务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张福也非常看好容器的未来,因为从发展路径来讲,从物理机到虚拟机、云主机,再到容器,是越来越敏捷和高效率的过程。但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对于容器来说,除了传统的安全威胁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新的安全问题。
纵观国内外容器安全产品,在容器安全技术上大都采取流量的方式,即基于容器之间的流量进行检测和分析,例如将传统的IPS或防火墙改造为适合在容器环境下运行的形态来实现隔离,但效果终究有限。而青藤云安全的目标则是在主机侧,基于容器内的行为特征发现恶意威胁。新发布的青藤蜂巢•容器安全产品覆盖了容器使用过程中的Build、Ship和Run三个阶段,在功能性上有镜像扫描、合规基线、以及入侵检测三大核心功能,实现了覆盖容器的功能以外,同时覆盖了主机的安全功能。
实现自适应闭环的另一体现是青藤星池•大数据安全平台,该平台可记录攻击者在服务器上的行为,以便后续进行回溯、还原以及取证,同时,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化自动分析,将现有主机安全日志集中在一起,进行清晰预测和感知,甚至做出阻断。可以说,对于安全闭环的拓展,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是一个重要补强。
确保合规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等保2.0正式出台,对企业安全合规的要求也必将更加严格和迫切。青藤云安全云等保2.0解决方案主要针对安全计算环境部分,通过云工作负载的全面监控,解决测评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难点,满足云租户、云平台合规的诉求。
张福表示,青藤云安全近年来在产品演进过程中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在深度上将现有安全能力变得更强;另一方面是实现整个闭环,从感知能力到分析能力,再向处置能力发展,最终帮助用户实现安全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