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如何走出新意
——以《湖北日报》为例看特殊时刻的别样见证
2019-12-24吴文娟
◎吴文娟
记者走基层,是孕育优秀新闻作品,提升新闻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记者走基层,亦是众多媒体推出的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常常见诸于报端。 在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当下,读者阅读视角发生了较大转变,记者走基层如何走出新意,呈现更多精品力作,成为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把握特殊时间节点,创新报道视角
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一组特别策划“新春走基层·零点湖北”, 从1月31日至2月10日出现在湖北日报纸媒和新媒体平台上。 零点时分,记者现场探访,创新报道视角,追寻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深夜变迁,记录这一时间节点的别样坚守与奉献, 管窥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特征。
零点时刻,在这一被人们忽视的时间里,在大家看不到的某些地方,零点的湖北正在演绎一些什么样的精彩故事,相信很多读者都很想探究、知晓。这组策划在时间节点的选取上,十分巧妙,聚焦“零点时刻”,记者跟随时针跳动,进入“主角”的生活场景,与其共同经历、见证。 有细节,有节奏,亮点频现。
在中石油西气东输武汉管理处武汉西分输站, 记者与管道工人一起巡检,感受湖北能源结构日趋“变绿”的巨大生态效应;登上天河机场115 米高的航空塔台,与“空中交警”看起降纪录频频刷新,见证打造对外开放高地进程中的湖北天路演变;跟随铁路“夜行侠”探路,体验“中国高铁”的神奇与威力;值守湖北移动公司通信保障指挥中心,观察信息时代生活的变迁;跟随跑了46年的通宵公交,体味城市格局变迁和夜经济的日益活跃……
零点时刻,当大多数人已陷入沉睡,一些人依然精神抖擞。 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的荆楚脉动,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该组报道将镜头对准 “主角”,采取白描写法,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描述所见所景,却生动再现了人物的坚守与奉献。
作品《气,从这里来》,以眼前所见场景开头——电脑液晶屏上, 跳动着密密的数字:压力、温度、流量……35 岁的李跃、叶凯,盯着屏幕。 窗外,密布着黄色、红色、银色的管道设施。 零时,夜色深沉。 已工作16 小时的他们,将坚守至清晨8 时。 短短数语,就把“主角”的工作常态,真切地拉到读者跟前。 数字、管道设施是繁忙的,人物是有血有肉鲜活的。
作品《探路先锋“夜行侠”》,也如出一辙——动车基地内,灯火通明,辆辆动车如条条长龙静卧。 “动车医生”们抓紧每一秒, 检查着天亮后将从汉口、 武昌始发的百余辆动车。 此时,2 公里外的一栋6 层楼的宿舍里,刘静雅即将起床。他将从这里开出我省最繁忙铁路上的第一辆动车。一边是动车的静卧,一边是主角的繁忙,动静之间有乾坤,动静之间有感动。 凌晨时间的寂静,与坚守人们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
这组走基层报道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以小见大,画龙点睛,每一个坚守后面,都是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都有新闻价值的精准判断。 作品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见大,画龙点睛。探访天然气,见证湖北能源“变绿”;采访铁路“夜行侠”,见证境内动车高铁开行一直保持着无事故纪录。“在被我们忽视的时间里,无数的人们,推动荆楚日日新。”参与报道的记者感慨。 这组策划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生动实践。
二、融合传播,传统基因与新媒体碰撞火花
传统基因,插上新媒体的翅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发展迅速,但传统媒体依旧具有很强的公信力, 这是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时必须保留和发扬的优势。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化,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用户最重要的手段。顺应传播媒介的变化,借势而为,是“零点湖北”系列报道获得广泛赞誉的又一原因所在。
凡事预则立。通过新媒体平台,延伸报道广度、宽度。由于谋划在先、准备充分,一进入“零点时刻”,湖北日报就端出色香味俱全的融媒“大餐”,引来众多网友“刷屏”。在这组报道中,记者成功转型为全媒体记者,纷纷拿起手机、相机,拍下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在湖北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上齐发力。
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诸多精彩瞬间,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推送。 有现场,有故事,有背景,有深度,八篇带着一线露珠的报道,赢得好评不断,迎来点赞声声。 好报道从来不缺受众。 鲜活的视频,精彩的图片,作品《开放门户,24 小时不眠》发布后,直接戳中人们柔软的内心。 灯光星星点点,飞机起落井然有序,大屏幕上显示的00:14:00 时刻格外醒目,海关旅检通道人流如织,工作人员有条不紊。 这些鲜活生动的影像,与纸媒的文字描述形成互补,加深了报道的深度和厚重。
媒体融合,变的是手段、技术、媒介,不变的是“内容为王”。 “融”起来的报道广受读者欢迎。 作品《通信“大脑”,我值守》,在湖北日报客户端上呈现的工作场景图片,令人动容。万家团圆之际,明亮的网管中心,屏幕下,五排连体的电脑机位前,40 多名通信专家紧盯着电脑屏, 寻找运行数据中哪怕是蛛丝马迹的异常。仿佛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只有图片中那亮堂堂的灯火,向人们述说着其实夜已深。
作品《大武汉,“睡”得越来越晚了》,在纸媒中是这样描述的:细雨绵绵中,喧嚣一天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 36 岁的公交车司机陈凯,驾驶公汽驶出位于汉阳阳新路的24 路公交场站,开跑当夜的第二趟行程。 此时,时针正指向2月8日大年初四零时。在纸媒之外的新媒体平台上,数张图片无声地讲述着他的奉献与坚守。 只见, 公交车两旁的霓虹闪烁,雨敲击着挡风玻璃,路上没有行人,车内乘客稀少,但司机目光如炬,坚定地望着前方,稳稳地把住方向盘。 灯火通明与城市沉睡,主角的坚守与忙碌,通过一组组视频、图片,鲜活再现在读者面前。
传统基因与新媒体传播碰撞出火花。既丰富了新闻,又形成一股强大的收网之势,声情并茂,做到报道“收网不漏鱼”,延伸了新闻报道的广度。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受众口味日益“刁钻”的形势下,《湖北日报》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借力新媒体平台创新,做出了有益尝试。在传播手段多元化的今天,每一位记者都要时刻怀有全媒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