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数学兴趣的源泉
2019-12-23伍兴邦
伍兴邦
摘 要:现代数学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因此,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的内容也将演绎一场由符号与抽象向现实与实践的转化。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摆在我们每个实际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以“圆园乐园”这节实践活动课中的两个教学环节作为案例,简单谈谈其间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源泉
圆是小学六年级中非常重要的几何图形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了解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我在“圆园乐园”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画圆不能没有圆规?否也
在这节关于圆的活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所准备的学具当中有直尺、棉线、铅笔、纸片,然而单独却没有圆规。課堂伊始,当老师提出要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同学甚至举手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糟糕!我忘记带圆规啦。”“是呀,没有圆规怎么能画出圆来?不过大家不要慌,这样吧,我们4个人一个小组,就利用我们手中的直尺、棉线、铅笔、纸片,看看我们能不能四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画出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来。”老师几句简单的叮咛与鼓励以后,学生们三四个人为小组,纷纷行动起来。教室里的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还正在为如何下手而愁眉苦脸;有的小组已经为行动的计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还有的小组已经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在用直尺量棉线的长度;有的学生在用棉线捆住铅笔;还有的学生在用铅笔尖往纸条上戳小孔……两分钟过去了,动作快的小组已经早早的就对老师报告说:“老师,我们搞定啦!”
后来在学生们的成果交流上,他们在没有圆规的条件下,画圆的方法那简直就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A小组的同学在汇报他们的方法中说道:“我们先用棉线捆住两支铅笔,使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保持为3厘米,然后固定其中的一支铅笔,另一支铅笔绕着它旋转一周,这样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就画好了”;话刚一说完,另一个小组的代表就迫不及待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直接把铅笔用棉线捆在直尺的3厘米处,这样以直尺的起点处为圆心,旋转一周就行了。”“这种嘛,可以,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不一会班上的小B同学站了起来说道:老师,我的方法连棉线也不要,先把纸片折成纸条,并在纸条上画上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用铅笔的笔尖把纸条上的线段的两个端点戳穿,并且用
支铅笔的笔尖固定其中的一个端点,另一支铅笔的笔尖带动着另一个端点,绕着第一个端点旋转一圈,铅笔笔尖在纸上画出的图形仍然是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此言一出,语惊四座,大家不得不为这位同学的怪招而拍手叫绝。的确,没有圆规而画圆的学习与我们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太接近了,试想:除了工程师以外,又有哪个人会在身上随时都揣上一支圆规呢?然而我们生活当中需要画圆的时候,又总是那样的偶然,那样的频繁通过这一教学片段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了运用现有知识、条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还让学生尝试了创造。
二、如何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车轮就是标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在“圆园乐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提出如下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我们所学的圆的知识测量出从学校到自己家的实际距离?”
问题提出以后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想到:自行车的车轮就是一把标尺,只要先量出自行车车轮的直径,然后算出车轮的周长,最后,再看从学校到家车轮一共转了
多少圈,问题就迎刃而解。问题至此,似乎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连我都没有想过的问题“人骑在自行车上又怎么能够看清楚自行车的车轮转了多少圈呢?”时间这个问题成了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课堂在始料未及的状态下“冒包”了。有的同学说:“在自行车的车
轮上用红色的油漆做一个记号……”话还没有说完,下面有的同学就捧腹大笑起来。又过了一会儿班上的小C同学站起来坦言道:“老师,我有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在自行车的钢丝上横着绑一块金属片,使自行车的车轮每转一圈,钢丝上的金属片都要和自行车的车叉相碰一次,发出‘啪的一声响,最后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只需要用耳朵听响声的次数,就可以知道学校到家的时候,自行车车轮一共转了多少圈…”
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大。数学课再也不是味同嚼蜡,而是兴趣盎然,因为学生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品尝到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欢乐。
现实与实践是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实与实践是学生创造与兴趣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