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70载?沧桑巨变看河北
2019-12-23李贵文
李贵文
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探寻奋斗“初心”,重走“赶考路”,2019年8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社承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党刊全媒体看河北”主题采访活动在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平山、保定、雄安新区等地展开,本刊记者同来自全国35家党刊的百余名记者编辑一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开启了探寻之旅。
正定县塔元庄——美丽乡村富裕路
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习近平总书记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正定工作三年多,期间,总书记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深厚情感,为正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塔元庄,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畔一个普通小村庄。上世纪70年代,村民们收入主要依靠耕作,村集体没有积累,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如今,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村民的艰苦奋斗下,截至2018年,塔元庄村已连续四年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1万元。
近几年来,塔元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休闲、绿色农业,注册了“塔元庄”商标,对面粉、花生油、小米、大米、牛蒡酒等进行产品设计、包装和销售;依托县城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滹沱河两岸景观,同步启动“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大工程,倾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推出“美丽乡村+塔元庄+滹沱河景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水上嘉年华、木屋民宿小镇、美食街等游客喜爱的项目;积极搭建养老市场化平台,设立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劲松老年公寓,确保村民养老无忧。
塔元庄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据了解,为了让村民享受到村集体发展的福利,村“两委”专门制定了村民福利制度。村集体每月给村民发放福利费及面粉、大米、食油等生活用品,村民冬季供暖、生活用水、有线电视收视费、卫生费、物业管理费等全部由村集体负担,每月向60岁以上老人发放600元养老金。
生活条件改善了,乡风文明也要建设好。塔元庄村每年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妯娌”“好婆媳”“说说我的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形成“人人爭做好村民,家家争当文明户”的良好氛围。
在塔元庄村史馆的墙上,一张千人的村民“全家福”显得格外温馨。在这张长长的合影上,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党支部书记尹小平说,“到2020年使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开心、更舒心,用更优异的成绩向总书记汇报”!
平山县——赓续“赶考”精神,实现跨越转变
太行东麓,滹沱河畔,西柏坡村,这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七届二中全会、全国土地会议在这里召开,“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就是在这个太行山深处曾经封闭贫困的平山县小山村,老区人民战天斗地,传承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脱贫致富,绿色发展,把这里建成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乡村,在新时代的“赶考”征程中又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考察,他对这里的党员干部们说,“我们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调研6周年。6年来,平山县广大干部始终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全心全力为老区谋发展,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6年来,全县农民可支配收入由5351元增加到了9324元,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16%。6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老区平山实现了“从向国家要补贴到给国家作贡献”的跨越转变。
自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以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平山县直面产业“结构偏重、支撑单一”等问题,自觉践行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调结构、去产能,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7.0∶51.3∶41.7,三产比重首超40%,呈现出“电钢支柱、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坚定不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光纤光缆、林宏建材等7个新兴产业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博欧机器人、泽宏科技二期等6个高科技项目落地建设,民营敬业集团的增材制造(3D打印)已成为全球唯一全流程增材制造项目。据统计,民营经济去年实现营业收入615亿元,利税83.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126.6%。全县还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出了4A级以上景区11个,先后获得“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石家庄市文化旅游资源和景区最多的县份。
雄安新区——一座绿色之城、生态之城
2017年4月1日,这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春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随着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迅即成为国内外广泛高度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其“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更是激发了无数人对这一未来美好城市的无限遐想和憧憬。定位于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自然也承载着这种期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白洋淀“画了一个圈”,把建设雄安新区正式确定为中国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雄安规划纲要中这一指标,最为引人关注。在雄安新区规划中:“千年秀林”是“蓝绿空间”中“绿色”的代表,而“蓝色”指的就是哺育代代居民的“华北明珠”白洋淀。
白洋淀,历史与未来在此交汇。这个雁翎队战斗过的地方,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如今,她正是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核心载体。根据规划,未来雄安新区将成为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都市田园,做到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城淀一体。按照规划,今后清澈的白洋淀湖水会随着新开挖的渠道,蜿蜒流入雄安新区的中心地带,成为新区生生不息的蓝色血脉,拥抱城市,滋润大地。
“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织密生态网络。雄安,将镶嵌在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之中。“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荷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这副对联,既是对白洋淀景色的描绘,也是对雄安未来生活的憧憬。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