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析
2019-12-23杨明峰
杨明峰
摘 要: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己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交往一种媒介,在当前高校中具有强大而广泛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网络文化
1、微信独占鳌头。微信除了发消息、语音、视频等常规功能外,“朋友圈”功能更是成为大学生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宣泄情绪、自我认同的重要阵地。
2、种网络语言层出不穷。“有木有”、“LZ(楼主)”、“撸起袖子加油干”、“蒜泥狠”等,这些同音字、符号、缩写等不同种类的、具有明显时代性、流行性和娱乐性的网络语言,其被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习惯和时尚。
3、网络文学作品悄然兴起。因其与传统纸质文学作品所不同的特点,深受广大年轻一代宠爱。而当下网络文学的一大受众群体正是在校大学生。
(二)休闲娱乐
1、抖音等短视频新媒体风靡大学校园。抖音等短视频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阵地。
2、上网购物倍受欢迎。网络购物方便、快捷、便宜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消费理念和潮流时尚。
3、网络游戏盛行。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上网最普遍的娱乐方式。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绝地求生等电子竞技比赛风靡全球。
(三)自我发展
1、校外兼职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长,做促销、做代理、做家教等等,一方面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了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培养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技能考证
当今的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仅靠课堂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个社会的要求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业余时间,结合自身的情况,努力学习和掌握一项或者多项技能,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3、学历提升
出于对未来就业、升迁等压力的考虑,当代大学生对于学历的追求也十分迫切。于是泡图书馆、阅览室,参加各种形式的专升本、考研、考博等相关的课程学习、考试培训等,成为了大学校园另一种流行文化。
二、高校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当今社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流行文化正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到,流行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巨大促进作用,但流行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有着其明显的两面性。
流行文化为高校的大学生们获取知识、展示自我、释放压力的渠道。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拓宽了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抖音等新兴事物的出现,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了青年人分享创意、展示自我、记录生活提供了平台。
流行文化同时也有不利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弊端。第一,流行文化中包含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观念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影视文化作品等手段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使得大学生政治意识逐步淡化,集体观念淡薄等,导致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第二,很多大学生出现的信仰恐慌,不知道自己该信仰什么,对学习、生活失去目标。第三,受到流行文化中不良内容的影响,大学生的越来越重视和强调个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感受,人际关系紧张,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选择逃避或者推卸责任。
三、如何应对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1、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高校要利用共青团、学生会、思研会等组织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帮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才能让他们正确地认识流行文化,才能自觉地抵制来自不良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2、提高大学生群体素质,增强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力和抵御力。
当今世界,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外来的各种价值理念也随之不断涌入。高校应以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来主动的规避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加强校园流行文化的监管,提高校园流行文化的品质
高校应加强对流行文化在校园传播的管理,避免一些不良和消极的流行文化进入校园。学校各部門、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可以开展内容更健康、形式更新颖、参与群体更广泛的各类活动。
四、束语
大众流行文化既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问题与挑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思路与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高校应将“以文化人”作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流行文化空间中不断延伸,利用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悄无声息地走进学生的社交媒体,课堂,日常起居,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裴佳兴.当下大众流行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2]王庆环:《校园流行文化,不能只是一场表达“游戏”》,《光明日报》,2017年3月16日。
[3]骆郁廷.论“化人”之“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
[4]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