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2019-12-23黄海燕
黄海燕
摘 要:论文首先对德育生活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从课堂教学活动、校内延伸活动、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实施理念。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内涵;实施途径;实施理念
隨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生活德育要以课堂教学活动、校内延伸活动、家庭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实施途径,以“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为实施理念,将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中,让德育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并最终达到知行统一这一具体目标。
一、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内涵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者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对之进行道德教育。它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生活、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本身蕴涵着教育。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现实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握好德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
二、小学生德育生活化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1.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使学生克服“只听不动”、“只说不做”、“只在课堂上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亲身体验,使学生通过活动强化行为训练,并将课堂中的道德观念与个人实践行为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比如在《我也能行》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实践操作场所和材料,具体创设诸如“谁来洗小手帕”、“看谁的书包收拾得最整齐”、“谁系鞋带又快又好”、“谁的小手最灵巧”等活动场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将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小学德育综合课程教学,应将明理和导行紧密结合,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密切相连。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的高涨而达到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2.树立榜样,贴近生活
社会学理论研究表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模仿学习的结果。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榜样所起的吸引或阻止儿童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形象要比抽象的理论更易让其接受。树立学生身边同龄人的榜样,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能增强说服力,更能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教师通过该学生良好的形象为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让所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分享快乐的教育。泰戈尔说:“不是棒捶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日臻完美。”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并非由抽象的知识而来,而是来自于他每天经历的充满着丰富细节的生活。而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时,其道德认知才会更为深刻,行动欲望才会更为坚决。
(二)校内延伸活动
活动育人就是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震撼学生心灵的活动,发掘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体验生命的价值,让活动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主阵地。
为将活动育人课程落到实处,我们首先根据学校日程安排中的活动来全面展开,像文明礼仪展演、消防安全演练、风筝节、读书节、诗文诵读节、科技创新节、体育艺术节、柿子文化节等等。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通过别样的体验来展示自己不同的能力,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成功。其次,老师们还自发地把我们每个月中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纳入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中来,像植树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等。我们就以这些节日为媒介,通过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生活有多宽,育人活动的内容就有多丰富。老师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活动不但发现了生活中的精彩,还发现了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问题也能通过活动来解决,可以为我们的课程所运用。为教育孩子爱护公物,我们举行了以“同心呵护,金色满怀”为主题的柿子节,让学生体验到,正是大家的关心和爱护才使柿子挂满枝头,才能享受到收获柿子的快乐。老师们从柿子节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启示,很快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纳入了活动的课程资源。像春天百花盛开的时节,如期举行了迎春花节、玉兰花节、樱花节等,让孩子在赏花的同时,懂得了要爱护这些花草。在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中,我们还根据孩子的一些喜好来确定了一些活动。像每年春天到了风筝放飞的季节,我们会如期举行校园风筝节。冬天下大雪的时候,又举办冰雪节,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在冰天雪地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每一次活动,我们都为孩子提供了参与、感受、体验的机会。在对不同活动的反复实践中,我们对活动育人的内容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学校计划活动”、“各种节日活动”、“生活处处即教育的活动”三大部分为构成的校本活动课程体系,并以此确立了不同活动的育人目标。
对于活动育人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我们要根据活动的内容来确定。大多数的活动是以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方式来组织。像母亲节、柿子节、安全演练等。还有一些活动因场地和人员的限制就采用分级部进行的活动方式,像跳绳比赛、体育节等。如读书节就以级部为单位来组织,再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实施。无论哪种组织形式,我们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都要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的生成。
(三)家庭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还需要通过各种延伸活动加以巩固、深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和父母长辈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对儿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请家长配合学校用各种方式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非常重要。可以把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列在《家校联系册》里,让家长明确,并根据每条要求,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如教师布置学生在父亲节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给爸爸准备一份礼物,让在家表现好的学生的家长给老师送喜报。这种鲜活的实情施教,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诚然,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更具影响力。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无论是到饭店就餐,还是清明去扫墓,亦或是做家务这样的小事,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庭活动中,只要他们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受到深刻的教育,这些教育对他们将来成为一个社会人也是极有帮助的。
(四)社会实践活动
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德育同样要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如教师可以组织“雏鹰假日小队”的学生们到街道上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等服务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公益劳动”的理解,强化了劳动技能。以实际行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我体验,增强自我劳动教育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便仍旧不能上升为道德行动和道德意志。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家庭、社区等校外生活中全方位地开展生活德育,在实践中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二、结论
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积极发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因材施教。育人不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学会苦口婆心,而不能急功近利。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将道德教育深深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中。
参考文献
[1]贺湘.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J].考试周刊,2011(40):192-193.
[2]富瑤.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铸信仰,少年强则国强[J]. 经营管理者, 2016(34):434.
[3]郭平.从《少年中国说》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6):8-9.
[4]赵华.小学德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培训,2015(12X):29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