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传》中恨与爱的赏析
2019-12-23崔凤玲
摘 要:作为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中对于“恨”与“爱”的使用耐人寻味。《长恨歌传》描述了唐明皇的“恨”,包括了马嵬坡事变、自蜀回京、迁居西内以及派道士寻访等内容,“恨”中包含了李隆基的自悔以及自怨。在小说中,作者对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并不认可,对李隆基对爱情的痴迷以及至死不悟持有一种贬斥的态度,但仍然深刻揭示了男女之爱的一些本质属性,向世人展现出爱情的美好。
关键词:长恨歌传;恨与爱;情感
作者简介:崔凤玲(1982.8-),汉,女,四川省德昌县人,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方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2
前言: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长恨歌》的赏析较多,但是对于《长恨歌传》的赏析则明显不足。《长恨歌传》是一部传奇小说,具有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文章中对于“恨”与“爱”的使用更加的耐人寻味,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对于《长恨歌传》进行研究,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出其中的情感表达,以增进我们对小说的理解。
一、《长恨歌传》中恨的感情分析
《长恨歌》、《长恨歌传》均以“长恨”作为题目,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恨”意的阐释是理解这两部作品主题的关键。
(一)李隆基昏庸之恨
《长恨歌传》描述了李隆基的“恨”,包括了马嵬坡事变、自蜀回京、迁居西内以及派道士寻访等内容。如果我们将《长恨歌传》和《长恨歌》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参照,就可以发现唐明皇的“恨”中包含了自悔以及自怨。其后悔在于,自身在统治时的昏庸;而自怨与杨玉环阴阳相隔,深情无法倾诉,违背了之前的誓言。
首先是李隆基的自悔。在描写马嵬坡事变时,《长恨歌传》的描述虽然简单,但很精炼地展示了当时的情境,李隆基最后还是“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无论那时李隆基是主动诛杀抑或被逼无奈之下舍弃了杨玉环,他的爱人最后还是死在了自己的命令之下。从李隆基晚年时的自怨自艾来看,当时被迫舍弃杨玉环的可能性最大。而在下令赐死杨玉环后,李隆基逐渐表露出自己的悔恨。在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逐渐失去皇权,国家又陷于动乱,他对此表示痛恨,展现出对自己在位后期昏庸的悔恨。《长恨歌传》中写道:“既而玄宗狩成都,肃宗受禅灵武。明年大凶归元,大驾还都。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宫。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这段描写把李隆基晚年的凄凉景象展现出来,却又点到为止。李隆基的悔恨在安史之乱后一直伴随着他,他的处境即使在动乱平息后也没有改变,以至于时常吟诵李白的《傀儡》一诗。 “傀儡”可以说就是李隆基当时处境的最好表现,他由于自己后期的昏庸而丧失了权位,失去了爱人,因此悔恨莫及。
其次是李隆基的自怨。小说中写道:“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唏嘘。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作者在这里描绘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相思,但这种相思之情已经不是分隔两地,而是天上地下,再也无法相见的“恨”。当杨玉环死去后,给李隆基留下的只是痛苦的自怨。在小说中还写了二人之前的七夕誓言。可到了马嵬坡事变时,二人的誓言犹在耳,但是李隆基为了自身的权位竟然允许变兵将杨玉环诛杀,即使他是出自于形势上的紧迫和不得已,但他仍然违反了自己与杨玉环之间恩爱的盟誓,而且也伤到了自己和杨玉环的心。因而,李隆基的“恨”还包括了怨自己失信于杨玉环。
(二)杨玉环为政治牺牲之恨
在小说中,杨玉环与李隆基的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作者对于杨贵妃为了政局稳定而献出生命的这种政治做法有着一定的批判。小说中对杨玉环的情感可以说是复杂的,开始描绘她“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但同时又贬低她“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杨玉环并不只是被动地等待李隆基对她的宠爱,而是擅长于察觉和迎合李隆基的心意。但在马嵬坡事变发生时,李隆基在政治压力之下,不得不舍弃爱情,杨玉環则“仓皇辗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这表达出了作者对杨玉环的同情,也对因政治而牺牲爱情的做法显示出一定的批判。在《长恨歌传》的后半部分,当杨玉环成为天上的玉妃,和道士在仙山相见时,她拿出钿盒金钗给道士,请他转交给李隆基,希望“寻旧好”,表达了对李隆基的不舍和依恋,一位痴情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虽然不能脱离将家国之恨归咎于女子的传统思想,但显然对杨玉环有着一定的同情,不赞同因政治需要而牺牲这样一个弱女子的生命。
二、《长恨歌传》中的爱的感情分析
(一)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
在小说中,作者对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并不认可,对李隆基对爱情的痴迷以及至死不悟持有一种贬斥的态度,因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毕竟造成了安史之乱与盛唐的衰落。但作者在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可以说较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之爱的一些本质属性,显露出爱情的美好。首先,作者在文中呈现的爱情是一种相互塑造的过程。李隆基在音乐、服装等方面提升杨玉环的素养,而杨玉环也自觉地在言语、化妆、气质、风度等方面改善自身的缺点,从而迎合李隆基的喜好。这虽然从反面来说属于迎合上意,但显示出李隆基与杨玉环二人并没有将爱情停留在接受与被接受、欣赏与被欣赏的表面上,而是通过二人的相互塑造,使得爱情更加完美和动人。其次,作者在小说中还展现出爱情具有相互理解的一面。李隆基能够出色地对杨玉环进行调教和打扮,在安史之乱后闻曲生悲,这都表露出李隆基在爱情中是一个能够真正理解对方心理以及个性魅力的男子。再者,作者在文中也注意到爱情意味着二人之间的相互守望。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回京,独居深宫,对杨玉环日日思念,这已经超出了一般君王的爱情。李隆基的爱情经历了时间与分离的考验,小说对这种感情的描绘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品所未能达到的。
(二)杨玉环对李隆基的依赖
在小说中,杨玉环的文学形象十分饱满,她对李隆基的爱恋在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她为了迎合李隆基的喜好改变自己,不只是“殊艳尤态”,而且能够“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准确地掌握李隆基心理上微小的变化,她与李隆基之间显然是一种相互理解的爱情,这当然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对之加以破坏。在马嵬坡之变中,杨玉环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她是多么无助与无奈。但即使是死在李隆基的命令之下,杨玉环死后成为天上的玉妃,仍未忘怀二人之间的爱情。她没有忘记过去在七夕之时二人的盟誓,没有忘记自己对李隆基的依恋。她见到道士后,得知李隆基的状况,不禁“悯然”,并取出“取金钗钿合,各析其半”,转托交给李隆基。她谈到了二人之间“愿世世为夫妻”的誓言,忘却了自己在马嵬坡之变时“仓皇辗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的惨状。作者在文中通过杨玉环回赠信物、追忆盟誓这些情节,将李隆基和杨玉环分隔天上地下,彼此相思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对二人的缅怀
作者在文中对二人的缅怀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展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天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作者虽然在末尾表示了对李隆基以及对杨玉环的批判,但他在后半部分的描写主要是关于马嵬坡事变后二人之间的相思,因而他的历史理性事实上已经为对李杨二人之间爱情的缅怀所替代。可以说,作者在这部分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历史事件视为活生生的历史现象与心灵现象,在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寓意。他展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他描绘的爱情缠绵悱恻,而悲剧的气氛也极为浓重。
结语:
《长恨歌传》是一部传奇小说,与《长恨歌》相比,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文章中对于“恨”与“爱”的使用愈加耐人尋味。《长恨歌传》不仅描述了唐明皇的“恨”,包含了他的自悔以及自怨。虽然在小说中,作者对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爱情并不认可,对李隆基对爱情的痴迷以及至死不悟持有一种贬斥的态度,但作者仍然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男女之爱的本质属性,显露出爱情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周承铭. 重新评估《长恨歌传》的思想价值——兼及《长恨歌》主题[J]. 绥化学院学报,2008(05):83-86.
[2]秦亚坤.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主题差异与交织[J]. 三明学院学报,2017,34(05):22-26.
[3]王军敏.解读《长恨歌传》中的“恨”[J]. 柳州师专学报,2015,30(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