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生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

2019-12-23余永梅任在喻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

余永梅 任在喻

基金项目:2016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16JD117)。

摘  要:壽生作为民国时期崛起的青年作家,尽管其作品在国内文坛上出现的时间较短,但寿生在进行作品创作中主要的关注点具有明确的“纪实”特征,与传统文化“诗史”极为契合。因此开展了寿生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通过研究寿生的作品对当时问题的阐述,探讨作品主线思想,同时分析寿生作品的艺术性。在进行创作时,寿生多使用白话文、土话等语言进行人物外形或心理的描写,表明了作者创作不拘小节、不畏权贵的创作精神。

关键词:寿生小说;思想性;艺术性;政治观念

作者简介:余永梅(1976.12-),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2

引言:

寿生,出生于20世纪初期,原贵州人,在五四文化运动中受到胡适先生的高度称赞。寿生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以救国济世为创作的主线思想,其创作的小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纪实风格写作特征,虽然寿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淡出文坛,但凭借其倾注在小说创作中的心血及寿生对当时社会及人民的责任态度,在近代文学史上寿生仍占有一席之地。

一、寿生作品的思想性分析

寿生小说基本以中篇或短篇作品为主,作者在描写农村小乡土地区洪流抢险的细节时,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描绘,形象地展现了人民大众在艰难的条件下,对艰苦生活的无助,尽管小说内容的主人公是当地村民,但寿生笔下展现的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贵州地区军阀混战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尽管当时的兵匪、强盗在村中霸道横行,但人们对此却无能为力,表现出了百姓的不满、愤怒却无助的矛盾心理。寿生在创作思想上以“大众经验”作为作品的整体思路,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的反应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寿生作品从当下社会的现实层面出发,在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对人物的人性深度挖掘与探索[1]。

在“五四运动”革命之后,衍生了一批具有自由化主义倾向的文学作者,这些作者在文学创作时,通常以宽容的态度去找寻人性中隐藏的“美”,尽管存在一定层面上的思想自由化,但相比寿生创作的小说,却缺少一定的现实意义[2]。例如在寿生的《求生协作》作品中,主要书写当地村民在面对粗鲁的强盗悍匪时,出于对生活的妥协,被逼在山洞中与悍匪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的景象。小说对悍匪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其中饱含着生存中人性的陨灭,对强盗人性的呼唤同样是作者想表达的,在当时社会无法解决的现实层面的问题,其中倾注了寿生对社会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虽然寿生的作品不以华丽辞藻堆砌见长,但是作者的思想却可作为一把剖析当时社会现状的锋利刀刃[3]。正是因为寿生的作品所具有的批判思想过于强烈,或对现实的反应过于真实,胡适在从来不发表小说的《独立评刊》上连续发表了超过十篇的寿生小说,同时在每篇作品后都进行了明确的批注及对作者犀利思想的赞扬。

在思想层面,寿生小说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例如对社会制度抨击的小说《试探专治》,一些有关国家对外交流政策的评价《象对象,直杠杠》,或一些有关政治策略实施方面的小说,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或对当时政府工作策略的见解,同样也有对艺术观念阐述的文章等。虽然作为一名学识程度相对较低的作家,但在寿生创作的小说中,为读者所讲述的内容较为广泛,所阐述的理论观念较为清晰,直接的点出当下实时政治所存在的缺点不足,是一类较为典型的具有政治化思想的作家。对于政治理念的表达没有明确的党派思想,只站在群众的角度对社会现状进行有效的剖析,在进行自身论点的叙述时,寿生的思想表达较为明确,不阿谀奉承权贵主义,具有明确的自身立场,将一切专制行为予以否定,尤其是对当下大型专制制度的否认,作者在对应的文章中提出,小型专制制度为社会中的人们带来的痛苦是短暂的且不具有时间限制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小型专制制度会逐步被废除,而大型专制制度给社会中的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寿生在作品中明确地表达了自身的政治立场,只有民主政策才是未来社会持续发展的趋势所向,表明作者急切地想要摆脱生活现状的一种思想态度。

例如在寿生创作的作品《新旧交替时代的游移性》中,明确地对蒋介石提出的专制制度予以否认,寿生认为该种制度下的人民所承受的是武力专制,对当代人缺乏执着做事的精神给予批判,认为人民才是掌握世界的主人,只有将大众的星星点点力量凝聚,才能为国家的发展铺垫一条明确的道路。在寿生的《我们要有信心》作品中,作者写作时的思想主线已经不在拘束于小范围区域内,文中提出“人们需要无所畏惧的面对它凶杀放火的现状”,在写作中寿生将这一观念与中日斗争进行了比对,严厉的批判了国人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文中寿生持续的对出现的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若对自身无自信,即便还没有灭亡,也处于灭亡的边界,只有掌权人足够清正廉洁,才能使人民团结为一心。在作品的结尾寿生进行了呼吁“恢复国人的自信心吧!加紧国内的政治工作吧!”。

寿生的家庭是对寿生思想观念的造成影响最为关键的因素,寿生家里有两位哥哥,由于兄长吸食鸦片导致寿生学业的中断,因此在后期的创作中,寿生进行了《论贵州鸦片“禁吸不禁种”之谬》作品的创作,作者对鸦片的感触颇深,严厉的批评了当下政治虽然对鸦片明令禁止吸食,但却没有明确规定禁止鸦片种植,驳回了贵州地区经济发展构建于鸦片的传播之上的谬论。在作品中慷慨陈词的呼吁“目光短浅的政府啊,若需要用钱可直接伸手向人民要啊,为何要借助鸦片进行转售,造成民不聊生的状况呢”。总结寿生的小说创作,生动形象的对政府观念进行详细解剖,在文章中采用对人物的细腻描写的方式来明确表达作者救国济世思想。

二、寿生小说的艺术性分析

寿生在进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对寿生所生活地区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积累及本土體系文化的真情流露[4]。在小说内容中不乏“亮哨”、“心子”等字句的体现,均为贵州黔北等当地居民生活的习惯用词,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可以对寿生生活的地方风情及人们之间的秉性习惯进行有效地传达,同时对贵州生活的部分居民的特定思维进行传神的反映,可以让读者真实地了解到当地文化发展程度及民族的风情韵味。除此之外,寿生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每一段词条中所具有的独特方言均具有当地独特的语言特色,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强制性遵循其文字读音去理解作品背后向人们所展示的生活百态。例如寿生《过去,现在,将来》作品中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形容成“金线上吊着的葫芦”,牙牙学语的小孩子将蜻蜓等昆虫类形容成“点点猫”,将自家的子女出嫁中的亲家形容成“好人户”等等。若不熟悉当地的风土民情或不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将很难直接的理解寿生创作时所表达的心情。总体来说寿生在进行小说创作中对于方言的灵活运用,是语言的多元化艺术直接的上升至对民族艺术的体现,使整体作品变得鲜活明亮,具有一种民族艺术的美感。在创作中,寿生将对生活的经验采用文字的形式转换成对应的符号表达,小说作为艺术传播的中间媒介,充分地将文字符号与生活的经验融合为一体,丰富了整体结构的同时,使文字具备多样化的艺术性。

上述所讲的正是寿生作品所要表达的语言的艺术性,胡适之所以对寿生小说的称赞如此之高,其实即使在称赞作品中寿生对于土话或方言的灵活运用,自从十九世纪初期的文学大革命之后,便开始普遍的使用白话文作为一种文学上的表现语言,寿生小说的艺术性主要源于他在乡土生活中的一种体验形式,表达形式的载体即为语言,构建有价值的白话文文学体系,推翻古板的古诗词等文学,正是寿生所要表现的艺术性。传统的古文或文言文等对于越来越生动化的语言已经不能完全表达,古文或过度华丽词藻的运用只能作为文章的装饰点,却不能完全地将逻辑表达清晰,只能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不能作为思想传递的载体[5]。而寿生作品中恰恰如此,使用最直接的语言,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真实有效的反映,使“土话”不再单单是俗语,而是作为文字中的艺术,寿生所有作品中单一的白话文不但在写作形式上表现出作者对文字自由性的追求,还恰当地体现出人们面对不同环境时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尽管寿生在进行创作中依旧坚守早期的创作形式,但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寿生的文学观念逐步与现代文学观念开始融合,虽然表面看起来不太合理,但经过细致的艺术推敲,结果却引人深思。

例如在寿生创作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小说《凭藉》作品中,作者使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全方面塑造,在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朱老爷子和杆子,作者通过描写村民与杆子之间所发生的争斗,生动的为读者展示出了一个愚昧、无知且虚荣的人物形象。尽管杆子的形象让人哭笑不得,但杆子却知道“从牙缝缝中剩下的好几百的吊钱”,不能同村民一样埋在地里,不但能被其余村民偷走,还很没有理想,最终杆子选择了用自己的钱买下了村民的田地,这也是作者想塑造的杆子精明又勤俭的形象,这便是语言文学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性。同样在该作品中,形容朱老爷子“三尺五身高,马脸脸,络腮胡”,对人物的阴险狡诈的形象描写的十分传神。整体作品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直接在脑中绘制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同样擅于运用反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段来揭示当代社会中丑陋的一面,直接暴露的恶劣品质不但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同时使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生活色彩,《凭藉》作品之所以是寿生众多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主要由于作者对其中人物心理的生动描写,在文章中使用了大篇幅的“哼”、“算什么玩意”、“咣”等语气或声音的形容词,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展示给读者,在一定层面上推动了人物之间情节的发展,也正是艺术性的具体表现。

三、结束语

文章对寿生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展开了分析,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派作家,寿生将其自身的才华及敏锐发挥得淋漓尽致,颇为遗憾的是寿生没有将文学创作的路一直走下去,但凭借寿生已发表的文章小说,足以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林建刚. 提携与论争:胡适与申寿生[J]. 书屋, 2017(2):68-71.

[2]陈平. 白话文运动:传承还是摒弃[J]. 语言战略研究,2017,2(04):61-70.

[3]朱佳艺. 论民间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J]. 民族文学研究,2017,35(05):132-143.

[4]彭兴滔. 西南边地与现代西南边地文学[J]. 云南社会科学,2017(06):170-176.

[5]修磊,曾博. 地域文化的表征与诗的成长[J]. 华夏文化论坛,2017(02):170-178.

猜你喜欢

思想性艺术性
找准“德性” 灌启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凸显思想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起承转合+思想性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以党报“主流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浅析黑龙江日报三组系列评论的思想性可读性号召力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播音主持的艺术性魅力展现探微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