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新科长篇小说《苍茫大地》
2019-12-23温潘亚
温潘亚
《苍茫大地》是国内首部描写雨花英烈英雄事迹的长篇小说,通过以雨花台革命烈士许包野为原型塑造的许子鹤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革命经历,绘制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的早期共产党人形象,充分展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和心路历程,热情讴歌了先烈们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
《苍茫大地》是一部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极为感人的长篇佳作,在剪裁史料、突出主题、表现历史过程的本质真实,以及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和场面描写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语言运用、故事讲述及叙述节奏的把握等方面都颇具匠心,既形成了“通俗文学”的传奇性特征,又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既弘扬正能量,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又兼顾大众欣赏趣味,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悲壮英雄史诗,在叙事的传奇性、人物的悲壮性、主题的教育性等三方面都有了新发展。
作者张新科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小说家。从《远东来信》到《苍茫大地》,他的作品传奇性强、悬念丛生,情节曲折跌宕、精彩生动。据了解,为了把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真实,张新科几乎是沿着许包野成长、学习、工作的路线重新“追寻”了一遍,行程遍布广东、河南、山东、湖北、福建、江苏、北京和上海等地,甚至还专程去了德国、法国和俄罗斯,一共去了30多个城市,行程近10万公里,寻找与许包野相关的史料文物,采访党史研究人员以及那个年代的亲历者,获得了大量详实而珍贵的历史资料。
《苍茫大地》是一部叙事线索围绕许子鹤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几十年的生活轨迹,展现近半个世纪中国人民革命史的宏大叙事作品,其主题思想、人物事迹、情节脉络,与以往我们熟悉的一些苏联和我国的革命英雄小说相比,结构模式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如何才能使得《苍茫大地》跳出窠臼,不落俗套,吸引今天的读者,获得青年一代的呼应和共鸣呢?文学发展到今天,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通俗文学可以吸取纯文学的创作因素,纯文学也可以借鉴通俗文学的某些优点,二者之间的界限相当模糊。张新科没有把《苍茫大地》写成一本严肃的人物传记和史学著作,而是主动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叙事语言和结构的长处,继承了《林海雪原》 《红岩》等著名革命小说的优良传统,通过独具“中国气派”的“通俗演义”的叙事和结构方式,使得《苍茫大地》这部小说呈现出强烈的“通俗文学”特征,达到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情节曲折,形象鲜明的效果,对当今生活节奏较快的都市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新鲜感和感染力。
作品的封面上,作者精心选择的法国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的名言“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最值得的愿望啊”既高度概括了全书的主题,透露了人物的命运,又给读者一种先声夺人之势,颇有中国古代讲唱文学的风范。小说开篇的引子,第一句是“该来的,终究会来”,用孀居数十年的许子鹤之妻叶瑛县城寻夫的情节来拉开全书的序幕,能够一下子造成一种悬念,把53年的故事用倒叙的手法娓娓道来,既使广大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又建构了小说宏大的叙述结构。小说结尾,昔日的蒙儿仰天长叹“该来的,终究会来的”。通过王全道之子王瀞泓的回忆和追述,解开了许子鹤死后沉冤埋没33年之谜,而且一声话语相同的喟叹,与开篇首句形成对话效果,使全书顿时构成首尾呼应、圆融贯通的整体。
《苍茫大地》的叙事充分吸纳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尽可能省略了可有可无的背景介绍和日常生活场景描述,始终把笔墨集中在主人公许子鹤的主要斗争事迹上。这种淡化背景,突出主要人物事迹的叙事策略,也是中国古典通俗小说长期以来的重要传统之一。
《苍茫大地》较好地把握住了叙述的节奏。在每一次动人心魄的重大事件之后,作者都会停下叙述进程,宕开一笔,插入优美的寫景或柔婉的抒情,做到张弛有道,引人入胜。如小说中描写许子鹤等人在慷慨激昂地赴巴黎请愿之后,插入他与教授女儿克劳迪娅的交往和感情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儿女情长,同时也为后面主人公割舍爱情,奔赴国难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苍茫大地》在描写人物语言时,对于表现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不同语境下的人物,灵活运用了文言、白话、俗语和雅言等多种语言形式。同一人物,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也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样的小说语言,使全书的小说叙事整体上形成了通俗性的特色,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和审美需要,也有利于小说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认可。
《苍茫大地》具备很强的可读性,读来既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洋溢,又让人扼腕叹息,感喟不已,具有强烈的悲壮性。这种悲壮来源于作品中的三大张力——家庭出身的条件、人生道路的选择、感情经历的丰富。
就家庭出身来说,许子鹤出身于泰国华人富商家庭,父辈们创业成功,他作为家中长子,完全可以子承父业,继续开米行,布分店,发大财,做大家族产业。他的父亲也再三劝他学成回泰国。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极为艰险的革命事业,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诱惑,考验与折磨,他都没有丝毫的动摇和犹豫,而是一往无前,坚持战斗。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面对国民党高官,包括蒋经国的劝降,仍然选择了革命事业,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就人生道路来说,许子鹤自幼天资聪颖,在德国名牌大学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无论是阐述他自己本行的数学问题,还是论述哲理,阐发政论,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他都是侃侃而谈,概念准确,逻辑严密,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平。许子鹤是哥廷根大学第一位华人数学博士,毕业后,他完全可以留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而他的导师也一再挽留他。就他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言,如果从事学术研究,也一定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和杰出学者。但他选择了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唯一的留洋博士。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海归博士,一位万中无一的高级知识分子,就这样白白牺牲了,没能把自己的满腹经纶用于国计民生的建设之中,是一种知识的浪费。但许子鹤是怎么说的呢?“真正的精英一定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个人与国家的荣辱息息相关。面对国民政府高官俞大维的苦苦劝说,许子鹤淡淡说道:“从子鹤进入这间房子,就没有任何人生意愿了。我是学数学的,喜欢用数学打比方……如果把人出生时设定为坐标原点……现在,我又回到了原点。子鹤来世上一遭,圆圆满满走完了一个周期,足矣!无论如何,子鹤是不会做负数的。”
“无论如何,子鹤是不会做负数的。”身为数学博士,用自己最为熟悉的数字比喻自己的人生追求。当最终临刑时,许子鹤说自己的信仰是光明的,要求正面而死,站着死。他用自己站着的身躯,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坚定革命者的学识修养与精神风采。从许子鹤临刑前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瞿秋白、方志敏、吉鸿昌等著名共产党人的身影,看到了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许子鹤这样的地下工作者,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是一群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隐姓埋名、默默献身的英雄,他们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战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了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他们的奋斗历程,尽管没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烽火硝烟那么惨烈,但却更为悲壮,做到了英雄气概和世俗情怀的统一。
许子鹤毅然献身革命,而其妻子苦等半个世纪,才得知丈夫早已于53年前牺牲。烈士牺牲后,长期湮没无闻,他有着海外关系的老母亲和妻子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中所遭受的厄运是可想而知的。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吗?但是,许子鹤的人生,除了“悲剧”外,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悲壮”。我们设想,当46岁的许子鹤一边蹒跚着前行,走出囹圄、走向刑场时,他的心中一定在默默地自语:“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a这样的英雄人物,尽管遭遇着人生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但对于民族,对于国家而言,却是“大幸”。
就感情经历来说,许子鹤导师的女儿克劳迪娅年轻貌美,气质高雅,她对许子鹤的追求从暗恋到明示,从德国到香港,一直在坚持,甚至终生守候,极为感人。其实,许子鹤不是没有动心过,不是没有动摇过,但他为了革命,也为了家庭,他选择了父母为他选择的叶瑛,还在以后的岁月中与叶瑛产生了感情。“无情未必真豪杰。”小说描写许子鹤收到妻子叶瑛寄来母子合影照后的欣喜与遐想,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主人公美好丰富的人性情感,看到了英雄人物为生活、为生命、为人类美好前景而战的崇高的人道精神力量。
而许子鹤三种选择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战争年代,也有许多参加革命的人选择了叛变,选择了逃离,但更多的人坚持了下来,包括许子鹤,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
尽管《苍茫大地》是一部在真实人物原型基础上加以艺术虚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倾向于记载具体的事件。”b文学与历史本来就是相通的,具有史诗气度和风范的宏大叙事,更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时代的形象历史。而张新科的《苍茫大地》正是这样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壮之美的英雄史诗般的作品。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c这是雨花台烈士中学历最高的许包野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而这,可能也正是作者塑造许子鹤这一人物的根基所在。所以,小说文末是“大地苍茫,雨花纷飞……”“问苍茫大地”,历史不正是许包野这样的英雄人物们书写的吗?从许子鹤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屈原、岳飞、于谦等民族英雄一脉相承的悲壮与豪情。
《苍茫大地》在成功塑造主人公许子鹤崇高形象的同时,还着力塑造了他身边的一批战友和同志。“他们这些人,大部分都出生在富裕之家,擁有体面的职位,享受优厚的薪资,为什么还要去革命去奋斗,因为他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是在‘为人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取最基本的生存利益……”,为了“唤起工农千万众”。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的代表人物施滉、许包野等,都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背叛自己的阶级去拯救劳苦大众。孙中山先生曾把党员分为三种:首义党员、协从党员、普通党员。d首义党员是为信仰而来的人,施滉、许包野就属于首义党员,也就是拥有坚定的信仰,为拯救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他们通过自己的坚定和坚守彰显出共产主义信仰蕴涵的强大精神力量。
所以,像小说中许子鹤这样本来出身富家、生活优裕的青年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在艰难凶险的斗争环境中经受住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承受的考验,保持革命者的气节,就在于“不忘初心”。这样的人物塑造,既符合历史事实,也使得英雄人物更具有真实性和影响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大写的人”,而不是传统样板戏舞台上“戴着脸谱板起面孔的神”。这是《苍茫大地》与《林海雪原》 《红岩》等传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尽相同的地方,显得更有新意、更加动人。
张新科在《苍茫大地》首发式现场发表的感言中说:“我想通过这部凝聚心血和期望的《苍茫大地》,带领广大读者走进历史、走近英雄、走向神圣!致敬、辉映经典巨著《红岩》,让雨花英烈精神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承,影响当代,传之久远。”
“妙笔慰忠魂,奇文赞雨花。”《苍茫大地》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在当前网络社会和消费时代,人们过于关注影视明星、八卦风月、休闲娱乐,热衷于消费英雄、解构崇高,《苍茫大地》这样一部通俗、悲壮、深刻的英雄史诗,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民族大义、高尚品行、使命担当的知识分子中的“红色英雄”典型形象。
【注释】
ac李灿、孙彬、聂可:《雨花台,书写一段精神传承的动人故事》,新华网2016年4月4日。
b[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d公方彬:《雨花烈士精神蕴含共产党避免精神蜕变的原动力——由“信仰坚定,永不懈怠”雨花英烈精神引发的思考》,光明网201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