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研究

2019-12-23赖海燕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成效调查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教育精准扶贫重要作用的前提下,基于对J省X县教育精准扶贫情况的调研,分析了X县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J省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要创新教育扶贫理念,引领扶贫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乡村教师水准;整合教育帮扶措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激活社会力量,全员参与教育扶贫。

【关键词】 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成效;对策建议;调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1]作为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备受关注,教育扶贫开发的成效显著,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近期,本课题组对X县教育精准扶贫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此为切入点来探究J省进一步提升教育精准扶贫成效问题。

一、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作为中部地区的不发达省份,J省要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体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重要成果,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J省整体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1、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可以提升贫困户的“志”和“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对贫困群众的志智双扶已然成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J省目前有50.9万贫困人口,对贫困家庭子女和成员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摆脱贫困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指导他们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达到“志智双扶”的目的。

2、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是如期实现脱贫目标的重要举措

2019年是J省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要实现40万贫困人口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脱贫攻坚工作最吃劲的时候,离不开教育精准扶贫这个战胜贫困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聚焦的是“扶人之贫”,相对于其它的扶贫方式,教育扶贫抓住了贫穷落后的主要矛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而能够牵住贫困地区改善贫困面貌的牛鼻子,为J省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决定性的基础。

3、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提高整体扶贫效果

脱贫以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避免发生返贫现象,也是摆在扶贫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单纯依靠外力帮扶,贫困群众没有建立稳定的脱贫能力,是难以巩固脱贫成果的。而教育精准扶贫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条件下,使脱贫具有可持续性,有效地提高J省整体脱贫效果,势必有助于J省脱贫实效和质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4、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能够为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教育精准扶贫以教育投入、教育资助和教育帮扶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脱贫对象的各个发展阶段,从而把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J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改变着全省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贫困人口的整体面貌,数万家庭的小康梦由此承载,让广大贫困户早日过上美好生活,为J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X县教育精准扶贫现状的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X县地处J省中部腹地,有11个乡镇8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总人口19万,其中,“十三五”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98户8784人。目前有3个贫困村1090户2511人未脱贫,建档立卡户学生人数1515人。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X县立足实际,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经调查,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各项资助政策得到落实,但扶贫理念尚短视

X县实行学校和属地乡镇双重负责管理机制,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情况,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中职)教育贫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2018年全年补助学生6147人,资金473万元。在中招政策实施中,单独拿出7个指标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师范“三定向”,做到了教育扶贫政策“全面、全程、全员”覆盖。

教育扶贫不仅仅是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更是涉及思维理念、价值取向等观念层面转向的系统工程。教育扶贫理念是教育精准扶贫实践的逻辑前提和行动指南。然而,当前对于教育扶贫整体价值的短视,这种非系统性的扶贫理念,会使教育扶贫仅仅停留在完成政治任务,而导致扶贫形式化、政绩化的倾向。反映在制定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的过程中,总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思维惰性,J省普遍没有对贫困学生资助资源的城乡结构、学龄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行细分,往往会造成特级贫困学生扶贫资源配置不足,间接带来稀缺性教育扶贫资源的浪费。

2、教师轮岗制度得到执行,但师资水准仍欠缺

X县重视师资培养,认真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率均达到100%。同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全县校际间实行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实现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校管理、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基本达到均衡。

教育扶贫要打开贫困孩子的希望之门,离不开高水准的师资力量。然而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省制定的《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的相关文件中,对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有明确要求。但实际情况是J省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教师水准欠缺严重制约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成效。

3、实用技术培训得到加强,但职业教育存短板

X县把教育精准扶贫与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结合起来,依托县职校优势,整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及资源,加大新型職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方法,提高了教育扶贫的精准力度。

在教育精准扶贫中职业教育作用独特,不可或缺,它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然而纵观J省的职业教育,不少地区的职业学校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学校课程内容实训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不足,一些学校还在学习已被市场淘汰的职业技术,难以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当然也就无法吸引到贫困家庭的孩子来学习了。

4、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但社会力量有缺失

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为抓手,X县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校安工程”、“薄改工程”机遇,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5个亿,对学校的教育用房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2018年投入资金3200万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校舍建设,已有8所学校项目开工建设,办学条件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在教育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它由于有着较强的灵活性,能够补齐政府教育扶贫的“短板”。然而目前的教育扶贫模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为主,强调的是以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为主导,社会主体的参与严重缺失。在贫困群体日益动态化的当下,这种单一的教育扶贫治理模式是难以应对和满足多样化脱贫诉求的。

三、进一步提升本省教育精准扶贫成效的对策建议

X县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不是个案,它在J省其他地方也普遍出现,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助推J省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亟需在观念转变、顶层设计、帮扶措施和主体参与等方面寻求新的治理突破。

1、创新教育扶贫理念,引领扶贫实践

在扶贫攻坚战略布局中,教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功能,J省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只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创新教育扶贫理念,才能更好的完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从而在脱贫攻坚路上领跑。

首先,在强化J省贫困群体的心智扶持的同时,弱化教育行为的功利化色彩。教育独特的价值决定了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极度的功利追求往往会导致教育正常功能的缺失。在实际的扶贫实践中,教育扶贫要避免停留在迎合区域社会的短期需求上,充分弘扬教育的非功利性本体价值。把实际教育问题和教育大计结合起来,既聚焦当前又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关键要树立教育脱贫攻坚责任观,不仅要让孩子上得起学,还要让孩子学有所成,学有所值,通过上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获得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引导贫困群体树立长期教育的理念。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要帮助贫困群体意识到升学教育并非唯一的脱贫方式,精准把脉贫困家庭子女的困难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育扶贫举措,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终身教育。

2、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乡村教师水准

顶层设计是决定教育扶贫攻坚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其中,制度建设又是教育精准扶贫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有必要对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框架进行系统谋划,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扶贫开发的法制建设,从而为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首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与J省实际紧密结合,以国家扶贫办联合各部公布的《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为指导,在国家宏观制度设计的框架下结合J省自身教育扶贫的实际情况和民生诉求,因地制宜推进地方立法,研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从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平稳有序落地。

其次,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水准。可以探索建立教师师德荣誉等级制度,出台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完善实施特岗计划,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进一步启动银龄计划,组织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乡村支教;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尝试实行乡镇内走教制度。通过各种措施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有效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为教育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3、整合教育帮扶措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厘清贫困家庭的贫困发生根源,区别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发展潜力等因素,制定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的教育扶贫措施,针对性地实施生活补贴、教育贷款、就业培训等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群体接受教育中遇到的现实困难。

首先,探索形成与贫困地区区域社会特点相契合的教育结构,与区域长远规划发展相对接,减少受教育主体返贫现象的发生,减少频繁转换劳动技能而带来的教育培训成本。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加大应用推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让精准施教成为可能。大力推动“创客”教育,加强广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其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J省的职业院校打造成为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为贫困地区培训技能人才。如新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就顺应了J省对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对市场的调研,大力发展有本土特色的实用型教育,如女子职业学校、服装学院等,扩大职业学校规模、推广劳动技能、加大社会培训,加快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快J省“雨露计划”职业教育培训补助政策的落实。

4、激活社会力量,全员参与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要讲求精准和实效,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政府单一主体的教育扶贫模式,而应该调动全社会力量,充分激发它们在教育扶贫领域内的活力,构建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进而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协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首先,改变过去政府全能主义的教育扶贫管理方式。政府在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在多方共治的立体框架中激活社会力量。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满足合理的利益诉求,动员和保障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中来,充分调动其最大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提升教育精准扶贫功效中的作用。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相关荣誉制度,如定期对教育扶贫工作突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授予政府荣誉,对相关个人进行表彰,营造全社会参与教育扶贫的良好氛围。

其次,培育多元教育扶贫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可采取企业与县乡村对接方式进行。支持各地成立地方性教育扶贫发展协会,吸引本乡本土的企业家为家乡教育扶贫做贡献。与省内省外高校合作,成立教育扶贫志愿者服务组织,吸引广大学子回家乡参与志愿服务。邀请社会影响大、公信力强的基金会,结合教育精准扶贫设计相关的公募项目,汇聚并拓展多元化的社会扶贫资本,增加教育扶贫投入,弥补J省各级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的不足,J省慈善总会“刨穷根”教育扶贫工程就起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积极引导社会主体,不能停留在做善事的层面,避免出现临时性、功利性的帮扶现象,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教育扶贫攻坚格局,提升教育扶贫成效。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3.86.

【作者簡介】

赖海燕(1973—)女,江西兴国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成效调查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