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白登河生态修复规划
2019-12-23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24)
0 引言
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本着“亲水、净水、生态和环保”的理念,将白登河打造为绿色生态河流,使其恢复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1 概况
1.1 地理
阳高县东邻天镇县和河北省阳原县,南靠广灵、浑源县,西与大同县接壤,北邻内蒙古丰镇市和兴和县。
本次规划治理工程为白登河大白登段,长6.9 km。工程区距阳高县城约8 km处,位于龙泉工业园区与县城之间,紧傍京包铁位路和大张公路,距大同市区约40 km。
1.2 水文
白登河属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为南洋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阳高县朱家窑头乡的随士营,全长62.5 km,河流平均纵坡7.8‰。流域总面积1 297.91 km2;主要支流有张官屯河、黄水河、上吾其河和黑水河。据调查,多年平均径流量5534万m3,清水流量1419万m3,由于上游拦蓄,丰水期清水流量0.39 m3/s。
2 河道现状
1)2016年,对该段河道进行了整治,沿河两岸新建格网石笼堤防,使两岸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且对河道主槽进行疏浚。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河道防洪标准,保护了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和工业、农田安全,而且给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工程区地势整体平坦,沿白登河自西南向东北缓慢下降,沿岸布有成片的小叶杨树林和灌木林,物种多样性差,且覆盖率仅占总面积的30%左右。
3)滩面为砂质土,大多滩面裸露,局部存在盐碱化,土壤侵蚀模数在3 000~5 000 t/(km2·a)之间,水土流失严重;
4)现有堤防两岸为大片农田,属于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及其他有机物通过地表径流和渗漏会造成河流水环境污染。
5)河流沿线分布有多家化工企业。主要排放污染物为COD、氨氮、挥发酚,属于点源污染,该河段水质较差,达不到地面水环境质量Ⅴ类水标准。
3 胁迫因子分析
经过治理的河道,虽满足了社会、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生态效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失调、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如习主席所说的:“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治理前河型为宽浅式的弯曲游荡型河道,两岸岸坡多为自然缓坡,主槽蜿蜒曲折,宽度较窄,淤积严重。防洪治理采用了生态结构护岸,但缩窄了河道,洪水无法漫滩,阻隔了河道横向连续性;河道形态的变化,打破了河道原有生态平衡,降低了河道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水体自净化能力;在维持主槽蜿蜒曲折形态下,对原有主槽进行疏浚拓宽,提高了河道过流、输沙能力,但却没有分析改变河道形态后,河道的演变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持续降低及植被覆盖率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床盐碱沙化产生的扬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居民健康产生影响。沿河既有点源污染也有面源污染,点污染源超标,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水质,破坏了动植物繁衍生息的生存条件,影响了农业灌溉用水安全。
4 目标和任务
针对已形成的全新河流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使河流逐渐“自然化”,成为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稳定的、可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
根据规划目标,分析河道生态状况,综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需求,确定了以改善水质、水文及河流水环境、修复河道地貌景观、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为主要任务。
5 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针对不同的胁迫因子,在满足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前提下,因地制宜、优化比选,最终确定白登河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方案,工程总平面布置见图1。
5.1 点污染源
图1 工程总平面布置
沿河两岸化肥厂、造纸厂等工业排放是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治理后产生的效果也最为明显,因此点源污染为关键胁迫因子。根据城镇远期规划及工业规模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城镇生活污水及沿河工业废水进行截污纳管,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严禁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经深度处理后的中水也可作为本流域补水水源。
5.2 面污染源
通过对流域内330 hm2左右的农田进行综合整治,改变种植结构,使用滴灌、喷灌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广生物农药,并对其质量严格监督管理。加高现有田埂,并在两侧种植固土效果好,吸收能力强的植物,形成缓冲隔离带,减少污染物进入河道的数量。
5.3 滩地绿化
针对河滩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床盐碱沙化的现状,对主槽两岸12 hm2荒滩地进行绿化,在不影响行洪的条件下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对土地适应性强的低矮灌草。滩面形成沿河绿带,提高景观性,改善土地盐碱化和生物多样性。靠近主槽植被带的根部可固定主槽岸坡土体,减小水流对岸坡的冲刷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5.4 主槽整治
河道形态改变后,破坏了原本河道的动态平衡,水流与河床之间以泥沙为介质相互作用,通过改变河床形态及河势,朝着恢复输沙平衡、河床变形逐渐终止的方向发展,即河床演变。通过概念性模型对河流的变化进行预测,判断主槽岸坡的稳定性,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控制河势。
通过对滩面绿化,稳定主槽岸坡土体;通过分析河床演变后的形态,对约2 km临堤主槽凹岸进行生态防护,防止水流对主槽过度冲刷进而影响堤防的稳定;通过对主槽凸岸滩地铺设卵石、砾石,创建更接近自然河道特征,增加河道栖息地多样性。
5.5 景观湿地
沿河5条支流汇入口处,各设置一座20~40 cm景观堆石跌水堰,水流通过跌水曝气复氧,能够改善水体流动性和充氧效果。景观堰蓄水形成浅水湿地,通过对当地水生植物调查分析,从中选取耐污能力强、净化能力强、经济和观赏价值高的植物进行结合栽种,形成多个既有净化功能,又能让人观赏体验的人工景观湿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6 堤外缓冲带
沿河两岸现状堤外20~50 m范围内布置17 hm2生态林带并搭配灌草,形成以植物为主的绿色条带生物群落,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林带对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减少污染物进入河道的数量,以较小的土地代价获得较明显的效果。
6 工程效益
通过不同的技术措施对已治理的河道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既重视了生态环境效益,也满足了社会经济效益,将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1)社会经济效益:调整理顺紊乱的河道,控制河槽摆动,稳定主槽流势,减少河岸坍塌,减轻河槽淤积和岸滩冲刷,对该段河道两岸村庄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提升区域景观效果,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2)生态环境效益:增加水面面积和湿地面积、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水自净能力,给各种水生陆生生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为这一区域的生态平衡创造了条件;建立起草地、林地、湿地、农田与河流之间的联系,形成以绿块、绿带、绿廊组成的生态区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修复功能,逐步恢复河流自然地貌景观形态和生物群落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