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美学视域下汽车造型设计的思考

2019-12-23江黎明

关键词:汽车设计

江黎明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一、汽车造型之流变

汽车造型主要由机械工程学、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等因素决定。汽车机械工程学是汽车设计的根本,整体包含三方面的基础知识[1]: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和机械制造,主要关涉汽车的性能、构成材料、加工制作等;汽车空气动力学[2]是研究空气与汽车相对运动时的现象和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基于汽车的空气动力特性的汽车稳定性、操纵性、气动噪声等问题;“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涉及人体的多领域的科学,包括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等。它涉及研究人的特性、能力和局限性.然后应用这些信息来设计和评估人们使用的设备和系统。”[3]人们在汽车设计实践中逐渐发现和总结出这些理论,并不断拓展完善汽车设计理论,而这些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人们设计出更加适合时代需要的汽车。总的来看,自现代汽车诞生以来迄今为止,汽车的造型总共经历了如下七个阶段①:

(一)马车形汽车

马车型汽车车型和马车没有太大的区别,发动机装于座位下方是从机动化开始的,从1769年蒸汽动力的使用,到1876年内燃机的制作,1885年卡尔·本茨第一辆三轮汽车的制成,并于1886年为此申请的专利,直到1902年的马车形汽车被取代。在这上百年的时间里,车身造型基本沿用马车的造型,汽车的研究都集中在机械工程学上,并且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为接下来汽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箱形汽车

箱形汽车犹如一个大方箱,其发动机布置在汽车头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速度也开始挑剔,发动机作为动力提供者,尺寸变得越来越大。这一阶段的经典是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的T形汽车,这种车外形方正,车身各部分界限明显,并不漂亮,但是坚固耐用、结构紧凑。尤其是亨利·福特率先采用能极大提高生产率的流水作业法之后,不仅使T形汽车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且销量仅次于“甲壳虫”的汽车,还使昂贵汽车走向大众化,对汽车工业革命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流线形汽车

20世纪30年代,随着对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兴起,随后以“甲壳虫”为代表的流线形汽车登上历史舞台。它在速度上大大超过箱形汽车,而且小巧“圆滑”的造型与上一代笨重方形汽车形成强烈反差,外形符合甲壳虫的外形美,也发挥出“甲壳虫”在行动中受空气阻力影响小的外形优势。但高速行驶的“甲壳虫”却存在安全隐患。“甲壳虫”汽车连续生产60年,曾是世界上生产量最高的汽车。

(四)船形汽车

1949年开始,西方国家汽车几乎都采用了船形汽车造型,这种造型模仿船形,车身依次为发动机舱、客舱、行李舱。这种汽车相比“甲壳虫”而言保留了流线的特点,而且在空间上更加宽敞。但船形汽车首尾过长,整个车身形成阶梯状,高速行驶时会产生较强空气涡流,影响车速的进一步提高。

(五)鱼形汽车

鱼形汽车是在船形汽车基础上,把车后窗玻璃做倾斜,倾斜的极限成为斜背式,像鱼的脊背。这种车型后窗与地面角度较小,车身在行驶中受到的阻力比船形小,具有流线感,速度也更快。但由于后窗玻璃倾斜过大,所需玻璃面积增加,这导致车身强度下降,阳光能从后车窗大面积射入,且车身横切面近似飞机机翼的断面,在高速行驶时会产生升力,在强横风的吹袭下也可能使行驶的汽车产生偏移的危险。

(六)楔形汽车

楔形汽车车身整体向前下方倾斜,车身后部像刀切一样平直,前低后高,形如楔子。这种车型在行使中不但受到的空气阻力小,而且稳定性更高,能有效地克服升力。虽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车后方视野不好。但楔形车身的简练、动感等都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主观要求,是目前条件下比较理想的车型,将来一段时间小型汽车造型的变化仍以楔形为基础。

(七)多元化汽车时代

严格意义上讲,多元化汽车时代不属于汽车造型的发展阶段,更像一个过渡时代。从20世纪60年代之后,世界经济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市场上各种个性化需求并存(如对色彩、质感、舒适、环保等),促成了各种造型的汽车的并行局面。在这样的特征下,尤其在当今时代,汽车造型百花齐放,如多用途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个时代的汽车造型研究将不是以机械工程学、空气动力学或人机工程学中的某一种为主,而是三种同时进行,都以更理想的汽车造型设计为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多元化汽车也属于汽车造型的一个发展阶段,大致属于下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汽车造型出现之前的过渡期。此外,从汽车造型的发展阶段史可以看出,在当下的时代,汽车已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还承载着人们的审美需求,一辆车的造型和其要传达的理念成为其是否能够抓住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近现代工业技术条件下的汽车虽然没有最先诞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但中国大地上曾出现了具有高超技术和设计理念的马车。中国的马车重功用,对材质、部件尺寸等都有明确要求,其指导原理来源于如《考工记》[4]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 “车有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从中国古代工艺角度来看,似乎古代的设计思想与现代汽车设计没有关联,尤其汽车也不是诞生于中国,但从汽车造型变化史来看,其背后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却能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到共鸣。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汽车设计理念之契合

“美学的主体一般分成了美论、美感论和艺术论三个大的部分。”[5]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但是却有许多关于绘画、书法、建筑设计、园林布局及器物制造等的理论典籍和无数具有美感的绘画、书法、建筑、园林及器物等艺术品。从这些理论典籍的内容可看出,其思想根源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其内容,将哲学思想转为具体的艺术理论即设计理论、方法或原则,而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作品则是对某种设计理论进而对某种哲学思想的视觉呈现。因此,从中国传统美学视域下研究汽车造型设计背后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就必须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文献的角度看,中国设计思想的源头在先秦诸子及其相关著述之中。可以说,其后的主要思想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发端。”[6]在时间顺序上,汽车的造型分为七个阶段,而从设计理念即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来看,这七个阶段在中国传统美学视域下可分为功能重于外形,功能与外形和谐统一,人、车、自然和谐统一这三类。

(一)功能重于外形

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思想家们要想让自己的主张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并推行,必须要建立利于统治者管理人民的思想,这其中的核心就是思想家所倡导的伦理观,这伦理观也是思想家们提出更多观点的基础。墨子的伦理观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这就引出了他“非攻”即反对侵伐他国的战争的政治主张,此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如“天志”、“节用”、“尚贤”等观点。墨子自身具有极高的制器技艺,在制器造物方面讲求功能以实用为本,要“利天下”反对外形的修饰,他认为“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本文所引《墨子》均出自此本,以下仅注篇名)[7]反对统治者对车过多修饰,劳民伤财,“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墨子·辞过》)。此外墨子还要求造物要符合“天志”,即要规范化:“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圜”(《墨子·天志上》)。《墨子》一书中还有大量相关言论,此处不再列举,总之,墨子的设计思想是以器物的功能为重,强调规范,反对外形的修饰。

而从汽车的造型发展史来看,马车形汽车的出现在于人们对机动化的需求;箱型汽车的出现在于人们希望乘车时能挡风避雨且携带更多东西,但却形成较大阻力,无法满足人们对速度的追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选择增大动力或研究如何降低风阻,显然,只增大动力是得不偿失的,于是为解决风阻,以“甲壳虫”形汽车为典范引领潮流的流线形汽车应运而生。但“甲壳虫”形汽车空间狭窄,且高速行驶时若遇到较强侧风,则会偏离路线,发生危险。为扩大空间和消除安全隐患,船形汽车被设计出来。船形汽车的问题需要鱼形汽车来克服,而鱼形汽车又需要楔形汽车来改良,总体而言,上述具有代表性的汽车都是在实用的设计理念下诞生,没有过多的外观装饰,是机械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深度和广度的开拓,一切都以实现人们所需的功能来设计,这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是一致的。

(二)功能与外形和谐统一

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儒家要求人要做君子,君子要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本文所引《论语》均出自此本,以下所引仅注篇名)[8]“质”是质朴,“文”是文饰,“彬彬”是适中的样子,人能做到文质彬彬,社会就能和谐。这种和谐的伦理观也体现在音乐上。“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在这里美是一种功能,给人感官舒适的享受和满足,而善作为一种道德则是对美这种功能的约束,因为没有善的约束,这种功能被任意使用,就可能会导致奢靡或杀伐,所以《武》乐虽美,但其目的是歌颂战争,一旦被放大,就可能引来更多侵伐,所以不善。因此儒家对人及事物都要求尽善尽美,和谐统一。如现在的军用交通工具的设计,虽然可能尽美(科技水平高、作战能力强),但不尽善,如果能尽善尽美,也许战争之祸会变少一些。所以,在汽车设计上,就要求汽车的造型要注重功能和外形的和谐统一。

不可否认,在汽车的发展过程中,除了以解决汽车功能为主导,汽车外形也逐渐呈现出美感。如箱形汽车的对称、稳重之美;甲壳虫、鱼形汽车虽然有仿生学迹象,虽然有流畅的线条和动感,但这是为了解决汽车的功能,而不是主动去“仿生”。这种美感是被动服从科技的,不是美自身的觉醒,这种美是无意识地出现的,直到科技在某一段时间趋于稳定时,美的意识即人的审美觉醒才真正开始。这种觉醒表现在人们对汽车的审美上,具体表现为对汽车功能和外观(如颜色、内外饰、质感等)相和谐的需求,即是在汽车造型进入某一段时期,由于技术未取得突破,人们就会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倾力于汽车的外观设计,使汽车除了满足使用外,还具有形式的美感。如1911年生产的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箱形劳斯莱斯汽车,车厢后部和车身两侧都用别致的线条来表达,形如郁金香,打破了当时箱形汽车的机械感,体现出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1937年的“甲壳虫”汽车不是流线形汽车的最初产物,但却成了流线形汽车的最佳代表,其简洁、小巧、流畅的外观与其功能颇相匹配。

(三)人、车、自然和谐统一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核心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中所引《老子》语句均出自此本,以下仅注篇名)[9],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源,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这里的“自然”是指本身的样子。人效法天地,即效法代表宇宙之天和代表地球之地,天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而天地效法道,道效法自己,道是一切事物的总规律和依据。基于对道的认识,道家反对当时社会上的“五色”、“五音”、“五味”等违背了事物本质的现象,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人要遵道而行,道家反对背离道的技巧,而主张符合道的技巧。《庄子》[10]里梓庆为鐻,“以天和天”;庖丁解牛,技进于道,从这些寓言故事可看出,人通过技而入道,其所造之物是道的显现,当达到物我两忘时,技也消解了,只剩下道。从道家对人、技、道的观点可以得出,道家要求人要寻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效法自然,以规律而行事,从而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境界。

上文讲的两种设计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主要注重人和车的关系。这其中又有不同,第一种人车关系的重点在车本身,对机械工程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解决车的功能问题,而不注重外观美感,人在这种关系中只是功能需求的提出者。第二种人车关系的重点在人,随着人机工程学的引入,汽车在一段时间内能满足使用功能后,人们更注重车的外观和体验,追求功能和外观相匹配且符合个性需求的汽车。由于这两种关系中都忽略了自然的存在,而势必会被第三种即人、车、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取代。汽车犹如《庄子》中的“技”或技所呈现的事物,具有道的属性,即作为事物指道的显现,作为手段指如何由技入道并消解。从汽车造型发展史来看,汽车要成为具有庄子所指的“技”,还需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所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在朝这个方向探索。多元化的汽车时代,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就是为了把人从驾驶中解放出来,从而“消解”之前的驾驶;人机工程学的进一步应用,充分发掘出人的特征、有限性等,让用车体验更符合人的本质;而新能源的探索,则是让汽车领域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即认识自然中的“有”,寻找自然中的“无”。

诚然,中国部分传统思想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刻和长远,但许多思想由于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程度等时代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而是被淹没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这也是中国没有出现西方所说的科学的原因之一。但这些思想的不幸遭遇不应成为阻挡世人发掘其理论意义的羁绊,尤其是当今之人更应去深入研究,用古人的智慧,再结合现实,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是要改造世界,最后达到与世界和谐统一的状态。

三、未来汽车设计之展望

(一)从“西学为体”的设计到“中学为体”的设计

如前所述,设计思想是哲学思想的体现。哲学思想是哲学家对人、社会及自然的本质认识的体现,但由于人和社会不同,所以哲学思想也会不同,由此而影响的设计思想也会有差异。因此在借鉴某一种设计思想的同时,除了使用这些理念,还要研究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现实中具体的人和社会。这样就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

中国的汽车设计长期处于“西学为体”的状态下,且未能进行有效的反思,所以一直无法超越西方,对西方的设计理念只是从表象开始的机械“照搬”和模仿,而表象是复杂多样、褒贬不一的,而且“后进者可以模仿先进者。走在历史最前面的国家模仿谁?技术可以模仿,文化如何模仿?”[11]所以就算是模仿西方,也要知道所模仿对象下的哲学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国家的社会状态,用不同手段(材料、工艺、色彩等)来体现这样的设计理念。否则设计出来汽车和别人一模一样,同等条件下消费者多会优先选择国外产品。

虽然“西学为体”的状态在中国还将持续,但这种状态终将会被打破,并出现以“中学为体”的状态,继而将打造出中国特色汽车以及中国特色设计。首先,这在根本上要求中国的设计师尤其是设计理论研究者们要对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及其背后的哲学有系统的学习研究,而不是零散地挑出几句话来敷衍了事,更不是想当然地张冠李戴,也不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文献堆砌,这样只会曲解传统,误导后学者,从而让本国人对传统失去信心,让外国人嘲笑中国没有自己的设计。其次,在表现上,可以恰当运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器物元素符号。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都有在尝试,如国外法拉利599GTB宋代哥窑开片瓷器版、劳斯莱斯幻影中国红限量版、Jeep牧马人龙腾珍藏版、宝马之悦与京剧脸谱及其结合水墨画的宣传方式等;国内红旗、比亚迪王朝等。国外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显然是停在表面上的,对于上述这些名车而言,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元素对他们的车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国内汽车体现中国特色的当属红旗汽车,尤其曾经的CA770,展现出了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在设计上的运用,其内饰中所用的木材也让人联想到明式家具。相比而言,比亚迪王朝使用了中国书法的车标,也是停留在了表面。但不管国内外汽车设计是停留于表面,还是已经探触到具有真正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对在汽车上使用中国传统元素的现象无疑正在进一步唤起设计师们对中国特色设计的关注,唤起中国乃至世界消费者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关注。

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会看到“中学”和“西学”的并存,虽然以“中学为体”的民族设计打破了“西学为体”的外来设计桎梏,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的消失,它依然能在中国占据一定市场。

(二)设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设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有两重含义。第一,自从全球化开始以来,民族的设计意味着发达国家的设计,他们能左右其他国家的命运,其他国家也因它是发达国家,所以就全盘效法其包括设计在内的其他观念,于是发达国家的设计标准成了其他国家的设计标准,发达国家的风格喜好决定了其他国家的产品风格。慢慢地,非发达国家将会丧失其本原的文化,所谓的“既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设计是被动的,强加的,扭曲的,也是单一的,这样的设计的世界之路是不能持久的。

第二,未来的世界是多元的,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深入,人们受到的文化影响不再是单一的,这对汽车设计的影响体现在:不仅有中国设计、美国设计、欧洲设计等的“中学”、“西学”为体的特色设计,也会出现非洲、印度等的特色设计。就中国汽车设计而言,在不断探索影响汽车的主要技术的同时,如机械工程学、空气动力学和人机工程学等,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相关技术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但要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设计理念,如建筑的结构、园林的布局、车辆的材质、家具的典雅、陶瓷的韵味、书画的意境等,而且要合理利用中国传统器物元素符号,打造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汽车。科技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规律的使用,所以理想的状况是不存在某个国家的特色技术,技术应该是开放的,世界共有的,而各国的艺术则是各具特色的,因此,基于世界共享的科技和民族独有的特色汽车设计就会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三)从有到无的设计

汽车的出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其最终轨迹将是从有到无。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从有到无不是简单的舍弃,回归原始时代。而是对自然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然规律有更熟练的运用,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规律和不认识不利用自然规律都是回归自然的方式,但前者是让人像自然一样了解自然,后者则是让人服从自然。汽车经历了以功能为主阶段、功能与外形和谐统一的阶段及人、车、自然和谐统一的阶段(虽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市场上有各类型的汽车,但是人们的探索方向是明确的,人车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必然的发展轨迹,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与设备(车)和谐,人车和谐是指在车的客观限制条件下,设计尽量满足人最大化需求的汽车,如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高的舒适度、更好的便捷性等。二是人、车、自然的和谐,人用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空间上转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目前的技术下只能通过某种工具,如车、船、飞机等,但人类研究的方向应该是如何让这些复杂(驾驶、能耗、构造等)的工具变得简单(如无人驾驶,清洁能源,甚至工具构造像衣物一般,穿上就可以使用)到最后不再需要这些工具,也许只需要施加一层能量层,人就可以来去自如。当然,前提条件是排除人发生高级进化的可能,如人自身进化成了能量体或其他什么形态,那时对于人而言,交通工具也许就不再需要了,人和自然一体,人即自然,自然即人。总之,这是一个由多到少,从有到无,进而回归“道”的过程。最近比较流行的无人驾驶汽车就是向这方面的探索,开始让人慢慢从驾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注释:

① 有研究者把汽车造型发展史分为六、七或八个阶段,经过综合参照后,笔者认为七个阶段比较合理。本文这里主要参考郭秀荣、马雷主编的《汽车造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一书以及姜斌、李轶南主编的《汽车造型设计》(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一书的观点。

猜你喜欢

汽车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2019年8月汽车产销环比增长 同比仍呈下降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汽车的“出卖”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会飞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