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当益壮的“第一书记”
2019-12-23周雪梅
■周雪梅
他们退出了领导岗位,但退岗不退职,忙碌在田间地头、耕耘在脱贫一线、扎根在基层阵地,用“最美夕阳红”描绘了乡村振兴画卷。
在盐城大丰农村的最前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退出了领导岗位,但退岗不退职,仍然坚守初心,忙碌在田间地头、耕耘在脱贫一线、扎根在基层阵地,为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添砖加瓦、献智献力。
强强联手,创出品牌销售新路径
赵桂元,大丰区公安局某派出所原所长,今年5月,经组织任命到南阳镇吉兴村任第一书记。这是个不靠路、不靠水、无任何资源优势的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是,村里种植大蒜面积居全镇之首。
吉兴村党总支书记胡斐,是大丰区委组织部从机关选派的第一批下派书记,年轻有活力,有思想有干劲,但是缺少工作阅历和经验。老赵与胡斐一见如故,两人碰到一起,撞出了火花,撞出了感情。他们带领村班子成员,多次到邻镇、邻村学方法、找路子,与那里的村党组织书记交流探讨,理清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通过调研,“发现”了吉兴村的两大优势,一是本村是长寿之乡,二是本村产出大蒜中硒含量很高。为了把这两大优势与产业相结合,村里成立了盐城市大丰区吉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委会占股99%,村干部占股1%,并约定自然人股东不参与利润分配。今年8月,网上销售平台上线运行,先期开发了“吉兴硒有大蒜”品牌,把村里种植的大蒜进行统一收购、包装、销售,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2-3倍。9月份“吉兴硒有大蒜”作为名特优产品,在“北上海-大丰农业123重点工程投资推介会”上参展享誉,吉兴村走上了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宽广道路。
项目为王,开拓带民致富新渠道
张来平从部队退役到地方后,在村书记岗位建功立业,把所在的裕南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蚕桑第一村、全国生态村,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到副镇长岗位。今年5月,他被选派到了白驹镇七里桥村任第一书记。
七里桥村是一个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很弱。刚到任的张来平主动打开工作局面,密切联系村组干部,悉心倾听群众心声。对于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他积极推动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将七里桥村粮食仓库、村老学校出租,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通过购买经营性商铺进行出租增加集体收入。同时,推动土地流转,将2018年土地复垦项目渗溢面积13亩土地进行发包,积极申报2019年土地复垦项目,预计集体积累可增加27.2万元。张来平还根据七里桥经济发展现状,努力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引进农业发展项目,联系北京绿色生态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到七里桥村调研,围绕农业多样性生物保护课题,拟流转土地500亩,成立合作社,推广种植食叶草,亩净效益在每年4000元以上,形成了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加强对接,争取脱贫攻坚新资源
陆标,大丰区民政局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他担任第一书记所在的朱舍村也是一个经济薄弱村,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两小两少村”,即面积小、负债少,胆子小、收入少,经济发展乏力难支。
陆标到村后,就与村干部、党员群众沟通交流,与“两委”会一班人思考研究,理清发展思路,集聚多方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了争取发展项目资金,陆标通过发挥自身人脉资源,帮助村里加强与区民政局多个科室对接沟通,争取资金项目往村里倾斜;与区慈善总会对接,争取到了定向捐赠资金;与社会救助中心对接,以解决村里贫困人口年终及平时的临时救济金。
选派退职的领导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大丰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这些老同志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强的领导工作水平、较好的任职经历及人脉、项目等资源,选派他们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班子战斗力以及改善百姓民生和维护农村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全区29名第一书记活跃在基层农村一线,他们身体力行,深入农户家庭宣传惠民政策,化解矛盾纠纷;他们帮助所在村党组织理清党建工作思路,帮助村“两委”办实事兴村事,帮助镇党委搭平台促发展,为夯实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担负起了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