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2019-12-22李巍
李巍
(河南邀你来拍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2)
一、中小企业改善内控环境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内控环境是保障企业内控体系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并以实际的内部控制行动体现出来;能够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经营风险,有效地规避内部不良的经营行为,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强化员工的内控意识,通过明确部门与岗位的职责分工,打造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链条[1],完善内部控制的层级管理体系;帮助企业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加强成本控制,精细化流程控制,实现效益目标的最大化;充分发挥文化导向作用,树立内控制度权威,规范员工内控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小企业内控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治理结构不完善
完善的内控组织结构设计能够协调企业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化解内部矛盾,促进内控系统高效运行。但目前中小企业由于其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特殊的产权结构,加上本身规模小,没有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等必要的监理机构,内部各组织部门难以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导致内控力度不足。中小企业大多面临着融资困难、技术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普遍生命周期短,过于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而且一些中小企业集权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者在管理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领导者本身又不具备内控相关理论知识,内控理念相对落后,综合管理素质能力不高,导致企业内控难以实现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2]。
(二)风险管控意识不足
随着国家深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在逐步改善,但与此同时竞争压力也在逐渐增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危机也更为多样化。但企业却对此缺乏重视,对相关国家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未能从战略层面思考企业的经营计划,没有进行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和控制分析,风险识别、评价体系不健全,激励约束政策一般只与短期目标有关,对长期发展缺乏考量,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一些中小企业内部业务与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加上缺乏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企业在收集内控信息时信息严重失真,信息内容不完整,无法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内控决策参考。
(三)权责分配不明确
一些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建立专门的内控机构,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结构设置内部岗位类别,导致在实践操作管理过程中矛盾频发,使企业管理效率大幅降低。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管理功能重叠,部门人员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当出现问题时难以进行责任追究,严重影响了内控的执行效率。
(四)内控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领导者不重视文化价值的塑造,未能意识到良好的企业文化对维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性,“重业绩,轻管理[3]”的思想严重渗透到企业的员工工作行为中。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创造积极向上的创新管理文化,也无法为企业的内控提供良好的建设环境。
(五)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能够帮助企业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从而快速获取竞争优势。但目前中小企业由于平台小,薪酬体系不完善,内部上升渠道有限,没有建立科学的职位竞争机制,企业也未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清晰的展望和规划,导致其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内部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内控建设缺少全员参与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企业未定期开展培训教育提升活动,未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对内控管理的参与积极性,直接阻碍其内控水平的提升。
(六)缺乏审计监管
审计监管受领导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兼职串岗现象严重,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各岗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未形成良好的约束机制。审计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对相关工作的开展缺乏配合意识。加上一些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实际操作能力较弱,无法精准的识别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所采取的监管手段也较为盲目,监管成效并不显著。
三、优化中小企业内控环境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要适当放权,给予下级各部门一定的内控权利,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保障内控建设的客观、高效。具体做法为设置合理的内部职能机构,分散内部权力,平衡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的职责;逐步完善内部监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结构约束;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以风险为导向建立相应的内控环境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明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与之协同的内控环境建设目标、企业的层级体系机构、各部门及岗位内控权责、人事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等相关内容,同时细化各项制度的管理细则,给出具体的制度实施方案,保障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内控行为依据,从而彻底贯彻内控环境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树立企业的内控权威。
(二)强化风险内控
企业要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学习并树立正确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鼓励员工主动开展风险内控交流活动,增强内控环境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内控管理意识,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别在风险高发环节设置关键控制点,编订风险防范手册,在各个风控点安排专人负责实施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此构建企业的风险控制网络,提升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健全组织架构
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进行内部岗位设计,细化业务流程,将其分割成不同的管理模块,按照模块特点将任务分发下去,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此有效规避内部以权谋私的现象,保证内控信息的真实、可靠,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准确性。改变中小企业单一的集权式的组织结构,面向顾客服务设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围绕不同的业务环节制定相应的内控目标,形成权责分明的任务分派体系。尽量避免权力集中在某一部门或某些管理者手中,促进企业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的形成。
(四)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内控知识理论水平,牵头组织建设内控文化,大力推动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定期开展内控文化教育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氛围。企业要将内部控制相关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从而强化内控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内控参与感,提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价值认同,使其愿意并且主动开展和配合内控活动。
(五)优化人力管理
中小企业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完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探索更加科学的人事管理措施,加强职位能力考核,驱动企业员工自主地开展自我提升活动。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蓝图,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为企业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打牢根基。
(六)加强审计监管
为了保障审计的独立性,避免审计工作受到外界干扰,企业要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或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必要时可咨询第三方审计机构寻求专业化的审计服务;同时加强过程监管,从事后的结果控制转变为事前的预防以及事中的监管控制;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内控信息质量,形成实时、动态、高效的内控监管机制;扩大内控范围,更有效、全面的优化企业的内控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发挥内控环境对内控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