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的图书馆网络建设研究
——以济南市图书馆为例

2019-12-22韩延汝

人文天下 2019年23期
关键词:泉城济南市图书馆

韩延汝

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的基础,图书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公共文化服务视野的角度,探讨从统筹规划图书馆网络布局、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效能、创新内外服务机制三个层面做好图书馆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与多方面支持,图书馆是其中的核心,通过保藏文化遗产、传播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将文化惠民工程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的主要载体之一,加快图书馆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文化关怀促进社会文明建设,从而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统筹规划图书馆网络布局

现代城市是人类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实现网络互联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馆网络互联位于文化传播的核心高地,比如由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三大图书馆学会共同发起的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联盟,以杭州、济南等全国十五个地市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十五城市图书馆联盟等。这些联盟定期举办学术会议,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图书馆融合发展。

坚持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读者服务中,在各类图书管联盟内部合理规划服务设施与网络布局,以读者为本,确定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模式,提升馆员人文素养,逐步开发信息发展新功用。

做好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建设,注重特色立馆与错位发展。现阶段,各级图书馆之间存在馆藏资源重复、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如何整合资源、协调业务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各级图书馆在馆藏文献数量与类型、读者群体定位、服务模式等方面是不同的。相较于县区图书馆,地市级图书馆在活动经费、藏书量、藏书类型及其他信息资源保有量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对于一些经费条件不足的区域,上级图书馆可以给予一定的图书资源调配,在不影响本馆阅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馆际网络互通。文献不重复、空间不浪费、信息不空缺,图书馆网络体系内部统筹发展。

二、提高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效能

(一)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于2017 年3 月1 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二者都从国家法律规范层面提出了公共图书馆今后发展的轨道与方向。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必须依靠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共同参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要求建立从国家到省、市、县、乡、村六级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各级政府需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各地区发展定位与自身特色,充分利用周围便利条件,做好各级大型图书馆或者小型图书室的规划与设计,找准发展方向,针对不同读者群提供相应的特色服务,以充分发掘各地区文化潜力与资源优势,找准特色图书馆服务道路。在大型图书馆开展新书分享会、朗诵比赛、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在小型图书室或书屋开展绘本阅读、图书领读等活动,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享受到图书馆资源带来的便利。

济南市“泉城书房”与“泉城图书馆联盟”项目建设,是2019 年度《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20 件“为民办实事”中的两项。“泉城书房”项目由济南市委、市政府主导,各县、区、社区街道共同参与,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图书馆作为承办单位,计划于2019 年之前在全市设立高质量、规模化的“泉城书房”12 家,2025 年之前在全市范围内建成50 家,目前已落实7 家。“泉城书房”由济南市图书馆提供技术与资源支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提供总馆分馆一体化服务,实现统一的技术支持、资源配送、服务标准、形象标识、监管考评,打造15分钟便捷城市阅读圈,推动全民阅读,实现文化共享。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藏量大、科研价值高,例如,“泉城图书馆联盟”位于济南市10 区2县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共13 家,并逐步推动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加入,“泉城图书馆联盟”内部共享文献资源信息,倡导高校图书馆在不影响本校师生科研基础上向社会免费开放,为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省提供便捷、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文献服务保障。

(二)拓宽服务渠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强调,要通过加强数字服务、流动服务和自助服务设施建设,扩大图书馆服务的网络覆盖面。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通过购买数字资源库、建设本馆特色资源库等手段,增加数字资源的馆藏量。例如,济南市图书馆还运用OPO(online project offline)技术开展“网上下单、送书上门”服务。读者只要关注“济南市图书馆微服务”公众号,绑定本人借阅证,直接在公众号“网上书库”模块中下单,快递员会直接将书送到读者手里。此外,读书归还有线下归还和快递归还两种方式,读者只要拿两元钱快递费,其余快递费用由政府补贴,真正实现了“借书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济南、长春、大连等地的市级图书馆还增设了图书馆流动服务车,定期进入社区、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开展包括图书借阅与归还、办证、信息咨询等服务。例如,济南市图书馆共有各类自助服务站、流动服务点60 余家,扩大了图书馆服务的范围,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更倾向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体验,为此,图书馆必须配备一支专业性强且时间充裕的志愿者队伍。例如,济南市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由在校中学生、大学生群体及社会热心人士组成,他们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新鲜、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时图书馆也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参与文化服务、展示自身学识与特长的平台。

通过地区性图书馆网络建设,实体馆与各类流动服务站阵地互补,实现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联合互通,公共图书馆从文献借阅、信息查询的场所,升级为文化交流、互助共享、展示特色的“知识交流共同体”。

三、创新内外服务机制

(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馆网络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规范化,多举措打造智慧化图书馆。各级图书馆内部网络全覆盖,内外管理模式升级,以求读者服务更有针对性。

济南市图书馆通过统一的图书管理集成系统及射频识别(RFID)自助借还技术,对总馆与各分馆、流动站、书房实现统一化管理,力求服务的标准化与自动化。这样不仅节省人力资源,让更多的工作人员投身于读者文献检索、读者活动筹备等更复杂的工作中去,也提高了阅读效率,激发了读者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热情。

除此之外,济南市图书馆还引入大数据智慧墙,在馆内实时发布到馆人次、馆藏增量及热门书刊借阅排行;引入自动智能杀菌机,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引入龙源、维普、读秀等各类数字资源库,立足于济南本地历史,建立李清照专题文献、金石拓片鉴赏、趵突泉志等特色数据库,定期开展数字资源检索与应用培训服务,纸质文献借阅与电子文献检索服务均衡发展,提高图书馆内部信息保有量与利用率。

(二)创新智能化服务模式

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式与新需求,设立“创客空间”等新颖的多维度空间,利用馆藏资源与图书馆信息开发优势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与民间社团联合开展各项读者活动。一方面为民间社团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丰富了本馆的活动类型,真正实现文化活动的“百花齐放”,将图书馆打造成公共文化活动阵地。

在未来的业务发展中,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图书馆已经将目光锁定在电子书商领域。届时,符合借阅规则的读者可凭借书卡直接在当当、亚马逊等平台选书、下单、邮寄回家;阅读完毕后,在一定时限内由快递或者亲自送还至图书馆,所需费用由发起此项活动的公共图书馆承担。“你看书、我买单”服务模式由原来的在指定实体书店购买,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了读者的后备书库范围,选择自由度更高。

2019 年7 月,由济南市图书馆和爱城市网APP 共同打造的“书来书往”闲置图书交流平台正式上线,读者可将闲置的二手书信息上传至该平台,可以点对点换书,也可以统一将图书信息传至平台书库,并在书库中挑选自己心仪的图书。该平台将市民手中的二手书资源“盘活”,为市民处理闲置图书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积极响应了国家创建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号召,使全民都参与到“书香泉城”建设中来,更深切地体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所带来的获得感、参与感及幸福感。

结语

在公共文化服务大视野下,图书馆要以科技立馆、特色创新为导向,统筹规划图书馆网络布局,提高图书馆社会服务效能,创新内外服务机制,打造便民高效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为更多读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文化服务,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美好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泉城济南市图书馆
你好,猫婆婆
济南市秋季节庆花卉种类调查与应用研究
《曲艺泉城》
邂逅泉城
夜“泉城”消费地图
图书馆
济南试水“大部制”改革
秋游泉城五龙潭(外三首)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