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山东省旅游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2019-12-22马保烈
马保烈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判断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理论判断。新时代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继实现“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如何才能强起来?各行各业面临不同的任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山东省推出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成为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方案》提出重点扶持和发展“十强产业”,其中精品旅游位列传统改革升级产业之一。山东省旅游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那么新动能在哪里?如何从旧动能转换成新动能?这些问题困扰着业界、学界,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应该看到,旅游业作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在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担负着特殊使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山东省旅游业正在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目标,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在产业宏观环境上持续向好、机遇很多,包括:国家和山东省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视,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支持产业让山东省旅游业的宏观环境变得更加健康有利;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企业客源结构更加多元、数量增长更加迅速;信息化、智能化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服务与营销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等等。但是,在中微观环境上的挑战也不少,包括:“旅游生态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客源结构的深刻变化;“旅游智慧化”程度不高,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旅游+”发育不足,旅游业与文化、信息、休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新业态培育程度较低;“旅游新模式”创新不足,旅游企业原有的以公务活动为主的经营、服务和盈利模式不再有效,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旅游产品品质和旅游服务质量偏低,导致顾客满意度不高,长期处于产业链和产品链的中低端;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不足导致竞争力不足;各类高素质服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国外、省外品牌对山东省本土旅游品牌形成“挤压”效应;等等。山东省旅游市场主体的结构型失衡已经十分突出,传统经营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传统动能已经不能支撑旅游业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亟需寻找新的动能,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打造新的经营模式。
二、关于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政策性热词和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动能”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动能的形成,需要质量和速度。将动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引入经济领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提出来的。2013 年12月10 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此后,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2014 年5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围绕新常态这一中国经济新的大逻辑,政界、学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步明确了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出于这样的判断和逻辑,社会各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药方”,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去产能”等等。
2015 年10 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会议中对当时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判断:“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这是“新旧动能转换”一词作为一个整体首次出现,此后迅速成为研究热点和政策热词。2015年12月,国家行政学院王小广在《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一文中对“新旧动能”进行了系统阐述;2016 年以后,在《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新旧动能转换”多次出现;2017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这是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份文件,也标志着“新旧动能转换”由理论研究领域正式进入政策实践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至此,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中国经济“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这一大逻辑下的大战略,各地纷纷开展研究与实践。
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走在了全国各省市的前列。2017 年3 月,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希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2018 年1 月3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山东将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行先试、提供示范。2018 年2 月22 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迈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步伐。
实践是理论研究的沃土和源头。通过万方数据检索,学术界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以2017 年、2018年居多。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必要性、新动能与旧动能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内涵与特征、新旧动能转换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关系,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等等。具体到旅游业来讲,相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从内容上看,这些文章仅仅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背景简单描述,并没有把旅游业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产业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旅游业新旧动能的含义、转换的路径、对策措施等基本没有涉及。
通过梳理可知,学术界对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与特征基本形成了一定共识:新动能是指具有创新特征、领先特征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旧动能是指低效率、低质量、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和传统经营管理模式;新旧动能转换就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所以,是“转换”而不是“替代”,原因在于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旧动能还在发生作用,在转换期,不能出现真空,要稳妥续接。综上所述,无论是就新旧动能的整体研究,还是对于旅游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专题研究,目前的研究依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研究内容和手段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案。
三、山东省旅游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当前,旅游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企业必须实施“八大战略”,加快动能转换,这既是提高管理效能和经营业绩的自觉追求,也是因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发展的被动适应。
(一)创新驱动战略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掌握知识是前提,应用知识是根本,创新知识是关键。知识创新决定一国经济的成败,并进而决定其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工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将增强知识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视为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和根本途径。在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成熟的做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通过创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创新驱动。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不断突破固有的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的限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运行机制,切实推动自主创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二是要在构建合作平台上下功夫。要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要确定一些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凝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要实现互利互惠,促进产学研各方深度融合发展,共建师资队伍、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共同投资建设项目,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互利互补、共生共赢。
(二)文化重构战略
“打铁还需自身硬”,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只有自己素质强,才能做到沉着应对。其中,企业文化就是加强企业自身素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企业发展已进入文化制胜的发展新阶段,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对于顾客来讲,企业文化是核心吸引力;对于员工来讲,企业文化是核心凝聚力。没有文化的发展不可持续,没有文化的管理无法长期有效,没有文化的组织不能持久凝聚。旅游企业应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培育企业文化体系,树立科学的社会观、市场观、顾客观、员工观、服务观、文化观、利益观、机制观、学习观、发展观,为企业转型升级和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管理提升战略
对于企业来讲,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等方式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将人、财、物等一切资源有机整合,并且产生最大效益。旅游企业要实现动能转换,就必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重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协调机制、监控体系、运行机制,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为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最坚实的机制保障,将旅游企业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一是重构企业理念和文化,构建先进的经营理念体系和企业文化体系,始终保持企业和员工具有本行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通过企业文化凝聚打造强大的企业团队,以此保证企业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二是树立依法治企理念,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让企业的一切业务工作做到依规则运行,按制度办事,向制度要效益,向制度要保障。三是健全协调机制,让工作流程更顺畅,让工作效率更高。四是决策执行体系,让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更灵敏,让决策更及时准确,让执行更有效有力。
(四)服务优化战略
旅游企业是服务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维持较高的服务水准对于占领市场、赢得顾客满意至关重要。对于旅游企业来讲,顾客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服务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优质服务不仅依赖于员工自觉自发的行为,更有赖于科学高效的体系,在体制上、机制上、标准上、流程上、物质上、保障上为员工开展优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将优质服务由个体行为提升到组织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保证优质服务提供过程的持续性、稳定性、可控性。为此,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标准化服务,二是细微化服务,三是个性化服务,四是服务监控。其中,标准化是基础,细微化是保障,个性化是升华。要通过对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标准、薪酬体系和奖惩制度的进一步梳理,完善提高标准化服务的水平,加大标准执行检查力度,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有标准可依,并按标准执行;要推行细微化服务,树立服务工作无小事的理念,杜绝“小失误,大事故”情况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服务的水平,让个性化服务由个体行为上升为群体行为,由自发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要在标准化、细微化和个性化之间建立科学的转化机制,将具有普遍意义的细微化和个性化服务的经验做法及时转化为标准化服务,使标准化服务随个性化服务的开展而“水涨船高”。要建立科学的分级监控体系,理顺质检部门、服务部门、班组和员工在服务质量监控上的关系。
(五)多元营销战略
市场是企业运作的空间、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市场观念要求旅游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出发点,以顾客需要为导向。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营销的总体设想和规划。目前,山东省旅游企业营销战略更多侧重于传统观念和手段,如通过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进行降价促销等,对新观念、新手段、新技术的重视不够,如网上实时预订、移动网络支付等新型手段应用不足。在当前宏观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部分旅游企业经营出现很大困难,与这这些企业不重视营销或者营销战略不合适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改变落后的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科学细分市场,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变单一的营销战略为差异化、多元化的营销战略,避免“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广泛而灵活地应用最新营销观念和手段,特别是新媒体手段,将营销效果成倍放大。
(六)产品创新战略
产品是旅游企业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基础,顾客最关注产品质量。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形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旅游产品急需升级换代、丰富内涵。顾客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的附属价值,如心理满足、身份提升等。然而,传统旅游企业仍然过度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本身,忽视对附加价值的挖掘,缺乏创新能力。旅游企业必须通过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七)信息化发展战略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社会,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微传播”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方便,意见表达渠道更加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权威媒体的功能被稀释和弱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领域,深刻改变了传统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大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旅游企业的出现,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一方面,企业管理手段更丰富、效率更高、数据更全面准确、营销渠道更顺、受众更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另一方面,顾客选择、发布与利用信息的自由化、自主性明显加大。
因此,旅游企业必须着眼未来竞争,大力实施信息化战略,推进旅游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发展。在企业管理上,积极发展电子办公系统、电子数据统计系统,不断改善组织形态,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效能和决策水平;在产品设计上,积极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如无线网络、电视点播、在线支付、智能门锁、消费“一卡通”等系统;在营销手段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综合网站、在线预订支付、移动自媒体营销等,构建立体化的营销网络。
(八)人才强企战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没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企业的发展无从谈起。当前,制约我省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要解决这一问题,旅游企业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引进、薪酬、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人才“瓶颈”,营造人才“愿意来、待得住、留得下”的良性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公平合理、科学规范、利于创新的工资薪酬体系和考核奖励体系,激发全体员工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展系统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要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除了对日常业务加强培训外,还要对服务理念、意识、人际交往等拓展知识加强培训,关注员工职业成长。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山东省旅游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旅游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既是提高管理效能和经营业绩的自觉追求,也是顺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发展的必要之举。旅游企业要解决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产品过时和产能过剩、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就必须果断扬弃旧动能,全力培育新动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文化重构战略、管理提升战略、服务优化战略、多元营销战略、产品创新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重构企业经营理念、制度体系、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产品体系、服务体系、营销战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