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文化对中国家庭的启示
2019-12-22张欢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张欢,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1 家文化的概念
家文化是由家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家”文化,既可以是构成一个家庭的物化环境,室内装饰、语言、服饰等即“器物文化”;也包括了家庭制度、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的日常生活规范;还包括了一个家庭的精神文化和心理文化,即凝聚家庭群体的内在情感机制,比如家庭成员的思想、情操、价值观念,以及爱情心理、道德心理等等。
家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在不同层面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用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 中日家庭关系的特点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关系。父母把自己的情感依赖于孩子,而孩子把自己的生活依赖于父母。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中国的家庭关系十分亲密,但其中也掺杂了一定经济利益。在某些时候,这种关系会显得有些脆弱。上有老下有小,中国的父母承担着三代人的生活。
而日本人的家庭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日本结婚后,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养孩子是父母的事,不是上一代人(祖辈)的事。日本老人不承担养育第三代的责任。他们可以自由生活。子女不能拿第三代绑架老人的生活。日本法律规定,用于子女教育的钱不用交税。但是子女成年后,父子间产生的大额金钱关系,需要向税务局说清楚,否则会有麻烦。这就要求父母与子女的金钱关系相对独立。日本人家庭的这种清楚关系,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看上去有些冷淡、生疏,没有中国家庭那样亲密。但这种生疏是否真的让日本人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变得冷漠,值得思考。总体上,在孩子成人前,日本的父母要承担很多,甚至要母亲辞职当家庭主妇,专业养育孩子。但是在成人之后,父母会对孩子放手,不再管束太多。
3 中日家庭教育对比
就两国家庭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还是家庭教育的方式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对比。
家庭教育观念不同。中国家庭普遍存在溺爱现象,娇生惯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甚至上初中也要家长接送,上大学还不会洗衣服,受不了委屈。而日本家庭则注意孩子的独立性,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敢于放手,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中国家长更希望孩子有大出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在社交生存能力和情感处理上则略有不足,具有偏向性。日本家长对教育的目的不那么重视,更关注对孩子的个性教育和独立性教育。重视礼仪教育、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重视创新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并且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培养。
而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数中国家长更多的是提供经济基础,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孩子们需要自己学习通过考试,很多孩子往往成绩好早熟却缺少社会经验,实践能力不够。日本父母教养孩子更注重共同体验,参与其中,言传身教。他们并不一味强求或训斥孩子,而是耐心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日本的传统家庭教育重点在子女的社会化上,系统功课的学习基本委托给了学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对于孩子自发的游戏。如攀树爬墙、猎奇探险等,一般也比较宽容。日本有句谚语:“心爱的孩子要让他出外闯荡。”可以看出其对实际锻炼的重视。
4 对中国家庭的启示
(1)相互平等。既包括夫妻间的平等,也包括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
(2)相互独立。不论是夫妻还是父母子女,彼此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附属关系,需要有一定的私人空间,这也要求个人具有独立能力。
(3)适当放手。这里的适当放手指的是给家庭成员以自由,不过分约束。
(4)遵守规则。规则不是订给一个人的,家庭成员的每个人都要遵守家规。父母更是要言传身教。只有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子女充分意识到家庭文化和家庭规则的重要价值之所在,从而自觉的遵守规则,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更好的遵守社会规则。
(5)注重礼仪。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很多文明礼仪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打招呼就是家庭礼仪的基本形式之一。早晨起床后、出门之前、回家之后、家人回家时,主动向家人打招呼,是家庭成员必须具备的礼貌,也是家庭生活正常化的一种保证。
(6)生活需要仪式感。在节日对家庭成员的祝福等,能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增进彼此的感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淡忘一些重要的传统的节日文化,通过增加生活仪式感,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增加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已经成为家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5 结语
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的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的是,中日家庭目前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但通过两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寻求借鉴之处,能够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