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2019-12-22高镭菁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高镭菁,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1 日本保护传统文化的手段
1.1 制定法律:建立严密具体的法律体制
日本1950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后续不断完善、修订,现已形成完善成熟的文化保护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够从根本上规范国民保护传统文化。
《文化财保护法》涉及内容广泛具体,明确规范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归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文化财进行了具体明了的分类和分级。该法律将日本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纪念物、文化景观、传统建造物群、埋藏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存技术八类,并就同一类型文化遗产依据价值及重要性进行分级,涵盖面广,逻辑严密,有效地避免了在应对一些界定模糊文化遗产时分管人员、处理方式混乱的情况。
1.2 国民意识:举国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人
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日本政府一直坚持文化遗产是全体国民珍贵的文化财产这一理念,将相关责任义务具体化到中央、地方,文化遗产所有者、普通国民等,让国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文化遗产不只是政府和其持有者的任务。除去法律和市镇条例要求,日本国民会自发性组成志愿者团队,保护传统建筑物等。为启蒙国民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重要性,教育、展示等活动也经常举办。
这一点上也体现了日本国民的凝聚力。
1.3 对外交流:积极扩大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地位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并积极提高本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第一,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将该项工作系统化,设立专门的研讨会议,成功申报,这无疑扩大了日本文化的受众和提高了其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也提高了日本的世界影响力。
第二,日本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将日式思想和文化理念渗透入国际文化组织。在一些专有名词(如:“无形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可以看到日本相关词汇的缩影。
第三,日本政府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国际合作。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始地较早,也接近成型,日本利用这一优势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交流上提出了很多有利途径和独到见解。日本政府不再局限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进而大胆地与他国合作、给予技术尚不成熟的国家帮助,致力于更大范围的文化保护,如“亚洲各国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协力事业”等。表现出文化自信和国家责任感。
1.4 补充:对非物质文化继承人(“人间国宝”)的保护
“人间国宝”指工艺美术、乐舞艺能等无形文化遗产技能的持有者,受到国家认可。可理解为“非物质文化继承人”。
这里单独提出是因为中国存在因没有人愿意继承而导致民间手艺失传的困窘局面,而日本的“人间国宝”概念可提供新思路。
日本政府对“人间国宝”的爱护和帮助体现在方方面面。“人间国宝”的称呼不只是对精湛技艺的认可更是全体国民对从艺者高尚人格的肯定,受到大众尊重和爱戴。
2 中国现阶段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不足及日本传统文化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1)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制已经成熟,中国在完善相关体制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优秀之处,如分类方式、明确的责任归属等。
(2)中国国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近代的思想文化运动曾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问题,这一思想导致了部分国民的偏执观念,想要扭转需要慢慢感化。现代青年人虽不存在这种观念,但存在对传统文化了解过少、漠不关心的问题。怎样使国民对文化遗产了解、感兴趣、从而去保护,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电视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诗词大会》一类节目是成功的尝试。
(3)中国对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继承人的宣传力度不够。国民对于非物质文化继承人缺乏认知,也较难获得了解途径。无人知晓就会无人愿意成为传承人,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日本给予“人间国宝”经济支持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让非遗继承人成为大众尊敬的对象,也通过宣传片等现代途径让大众了解到手工艺作品和艺人的具体工作,扩大受众,吸引年轻人从事该职业。
(4)中国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屡次面临被抢注的问题,属于中国的东西应该坚决捍卫,应该早日形成并规范负责申报非遗的组织,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5)政府应鼓励文艺事业从事者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扶余传统文化色彩的作品,优先并加大力度推广。
(6)文化遗产可以活用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助理,但过度的商业化是一种损害。
3 结语
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但最终离不开每个国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对内应该制定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向大众提供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公共设施,提高国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对外应该积极整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