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2019-12-20张睿
张睿
我国诗词当中有不少描绘战争的作品,很多著名的诗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诗人对战争的精彩描写和感悟,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时代不同的国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结局,以及人生的感悟。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非常有名。
为什么词的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此后他指挥军队,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后来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北方。岳飞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追击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之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害死。岳飞被害时,年仅三十九岁。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词的上阕写作者想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作者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面对朝廷里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气愤填膺,“怒发冲冠”。作者渴望收复河山、建立功名,而三十歲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愤恨自己的功名还与尘土一样。“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作者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战斗,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下阙写了三层意思:对金人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国家的赤诚之心。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最后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意为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时候,就去朝廷报捷。
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来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着意于气氛的渲染,勾勒出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再以“欲摧”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直接刻画出危险的情状。而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整个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之危急和我军将士临危不惊的英雄气概。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笔苍凉。“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以“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高原,时常有大风吹过。“长空雁叫霜晨月”,在辽阔的高原上,秋风如此之大,任何声音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人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围。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而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色调灰暗,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让人心情沉郁。
下阕起始,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下定决心从头做起。“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是很精巧的构想, “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写出了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激抒出作者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描写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天又一夜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激战过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鲜红。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虽只寥寥数笔,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