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
2019-12-20苏恒
苏恒
关键词: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风险分析 控制策略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识别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配置过程存在得风险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闲置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在固定资产配置环节存在缺陷。医院的固定资产中比较昂贵的仪器设备,很难完成各个科室进行配备。通常需要对医院的各个科室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再结合医院拥有的先进仪器设备,进行相应得配置。然而在实际的固定资产配置环节当中,公立医院存在着以下不足。首先,缺乏对固定资产需求的调查,许多公立医院在购置医疗前,没有针对各个科室的需求进行评估。因此在购买固定资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多买或者重复性購买,或者是购买的固定资产不符合公立医院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医疗仪器的闲置率较高,增加医院固定资产成本,形成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在固定资产投资前,缺乏严谨的评估,某些公立医院在编制固定资产预算时,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需求。在使用环境方面考核也不够充分,形成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采购流程所面临的风险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采购金额通常是比较大的,也使得某些缺乏原则得采购员出现违法行为,运用采购岗位的职务之便,徇私舞弊。倘若医院不强化内部控制,并对采购岗位进行约束,极易形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某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采购缺乏标准的采购流程,采购行为的科学性,可行性存在欠缺,而且多数采购岗位,基本上是由专人一人包办,采购与审批岗位分离不够彻底,从而形成某些采购人员在采购环节中拿回扣,贪污的现象。
(三)固定资产使用环节所面临的风险
首先是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操作流程不当是许多科室普遍都存在的问题,于固定资产的操作流程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造成在使用固定资产操作不当,损耗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加上公立医院后对其后期的保养维护存在不足,致使固定资产使用极为不合理,大大的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寿命,其贬值速度提升。固定资产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从而会引发公立医院较大的成本风险。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有效控制策略
(一)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公立医院要想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就一定要构建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为固定资产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公立医院需要针对固定资产整个流程进行规划,主要涵盖采购前的审查、资源采购、固定资产操作流程、以及报废流程等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尽可能的降低操作不规范所引发的风险。其次则是固定资产各个环节要将责任进行明确,同时落实到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头上。确保各个环节都能有相应的部门或者人员负责,避免在风险发生时产生推诿的情况,无法快速的降低固定资产的损失。最后有关固定资产的各个部门需要加强工作的融会贯通,通过协同合作来提升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构建操作性较高的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评估体系
公立医院在采购固定资产时,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实际需求,结合考虑,公立医院本身的固定资产需求状况,进行详细的固定资产采购预算评估,对当下的固定资产存量以及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此外还需要调查新购置固定资产的使用条件与自身医院条件是否相符,从长远的利益出发,综合分析是否实际需求该固定资产。通过事前控制的方式来彻底的遏制固定资产闲置以及浪费现象。
(三)固定资产报废流程严格化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中报废处置流程是最后环节,同时也是很多公立医院的薄弱环节,而且极易产生腐败,或者致使医院资源浪费。首先公立医院必须要出台标准的固定资产报废流程,同时加强对报废申请的审查,从公立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报废流程方案。
参考文献
[1]修永新,李平,邓盼,郑函,郭娟娟,王学霏,戴力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7,30(01):44-46+50.
[2]朱文华.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