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热点事件网民评论中客体的泛化研究

2019-12-20赵文

新闻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客体

赵文

【摘    要】新媒体时代,微博成为热点事件传播的重要载体,新闻评论的形态在微博平台得以扩展。网站评论、专家评论和网民评论共同推动舆论的形成与走势。本文依据微博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评论,分析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发现客体呈现出由新闻事件本身或事件当事人逐渐延伸的趋势。

【关键词】热点事件;网民评论;客体;泛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事件以互联网、手机等传播媒介为载体,得到广泛传播与关注。微博成为典型的新媒体应用,虽然某些热点事件在网络论坛等平台上首次曝光,但舆论发酵的舞台倾向于微博。通过微博平台,普通民众也可以简单地操作电脑或手机应用,针对新闻报道、社会现象等表明态度、发表意见、提出见解。新闻评论的互动性得以增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评论等多种形态并存,形成意见性信息的传播系统,引导舆论走势。尤其当重大事件、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有损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发生时,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反应,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网民关注与讨论,成为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热点事件。

微博网民评论的相关研究主要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出发,探讨包括网民评论在内的新闻评论的发布与舆论效应。网民评论作为评论话语,也受到语言学视角的关注,本文拟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将微博网民评论作为评论话语,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分析评论客体的延伸现象,这对于微博评论的语言学视角分析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一、网民评论的话语特征

在微博平台上,网站、专家、网民等评论主体针对热点新闻或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等评论客体发表观点,表达态度、情绪、意见,形成舆论集合。其中,网民评论主要采用发布评论、留言跟帖等形式,增加了评论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微博网民评论既有新媒体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也有微博平台的独特特征。首先,网民评论具有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等一般特征。网民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介进行评论,突破了纸质媒体的版面限制和时间限制,提高了信息与评论的速度。网络为网民提供了相对自由的表达和公共话语空间,具有开放性。同时,网民评论主体呈现交互性特征,通过频繁的互动,网民既是信息和评论的接收者,也是发布者、传播者,传统的精英到草根模式变成了去中心化的交互模式。微博评论的独特性在于评论的碎片化,由于字数限制等原因,大多数评论省略了论据和论证过程,属于观点的直接表达。

二、网民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

新闻评论的客体通常为新闻当事人或新闻事件,但在热点事件尤其是引发负面态度的事件中,网民评论的客体即议题通常出现泛化现象,由事件或当事人向其它评论客体延伸。新闻事件的初始议题可能衍生出多个与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关联的其它议题。

考虑到网民评论的话语特征,网民更关注交流的时效性、态度表达的开放性、以及交互性。在事件内容不全面、相关调查未完成时不断猜测,发布碎片化、主观性评论,使评论客体延伸至事件中未直接涉及的其他客体。例如,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网民不仅评论当前事件,也会延伸至其他相关事件,以及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等相关单位。在高铁霸座等不文明事件中,网民不仅评论当事人,而且聚焦当事人所属的年龄、学历、工作单位等群体,以及事件处理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部门与单位。

网民对事件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网民评论客体的延伸将某些个人事件升级为社会议题。以重庆保时捷女司机违章并与男司机发生冲突的新闻为例,事件于次日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并持续发酵至女车主丈夫被免职处理。整个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热议以及人民日报等官方微博的评论。其中,网民评论客体呈现出明显的延伸趨势,由新闻当事人延伸至女司机丈夫、交警部门、政府部门等多个客体。

在此新闻事件发酵的过程中,网民评论客体呈现出清晰的泛化现象。首先,网民通过当事人女司机敢闯红灯、能改交通违规处理的嚣张话语,迅速将评论客体上升到涉腐层面,质疑女司机有后台、背后有人、有金主,要求调查女司机的老公或后台。第二,网民的评论客体延伸至新闻事件的处理与相关单位。例如,网民以调侃或讽刺的语气表达对交警处理结果的质疑,认为事故双方和解并不能掩盖背后的问题。第三,网民评论的客体延伸至其他网民、新闻报道中未提及的单位或部门、以及社会层面。在此热点事件中,网民态度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一些网民认为彻查女司机不尊重隐私,立即成为评论客体,遭到其他网民的围攻。评论客体同时扩展到派出所、警局、纪委等部门,并上升到社会和法制层面,包括社会风气的改善,扫黑除恶的落实等。

概言之,评论客体由新闻事件当事人延伸至特定群体、部门等社会议题。网民首先关注事件当事人、事件细节等信息,进而转向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态度与事件处理方式,并进一步深入到社会、法制等层面。

三、网民评论客体泛化的原因分析

热点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事件进行多视角的解读,由新闻事件及其当事人出发,延伸至新闻中未直接提及的其他客体。微博热点事件网民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与新闻事件当事人身份的“标签化”、网民评论的功能、网民的隐形身份、网络传播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新闻当事人往往被“标签化”处理,网民根据其身份将其划归到特定群体中,从而产生舆情关联,引起评论客体的泛化。例如,交通事件的当事人可能被贴上官、富等群体标签,评论客体延伸至与该群体相关的话题中。评论客体的标签化能够激活网民对类似群体、类似事件的记忆,引发刻板印象。在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事件中,当事人的行为、着装、言语等引发了网民对其身份的猜测和质疑,围绕其是否有后台产生了多个次生话题,为其贴上“马路杀手”、“官太太”等标签,激活了与女司机、涉官等话题相关的刻板印象。

微博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容易出现夸张偏激的评论。普通网民以隐形的身份参与评论,而不用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言论相对自由,道德约束感下降,缺乏自律的网民可以即时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通过负面、夸张的评论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简单地使用“网友爆料”、“据说”等表达方式或直接发表主观看法,无需考虑可信度。网民评论成为个体的主观行为,带有较强的片面性、主观性、非理性特征,评论客体随着主观态度的表达逐步泛化。

网民评论的功能并非有理有据地表明立场、提出建议或维护执法公信力,而是重在态度、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具有很强的情绪性和感染性。网民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识等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微博成为网民自主言论、表达态度的平台,在评论与互动过程中,网民不断寻找新元素,挖掘刺激性话题或隐藏信息,话题宽泛随意,并在互动中相互影响,使评论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另外,网络传播速度快,参与成本低,事件曝光度高,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当热点事件挑战或触犯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时,网民评论容易出现负面化、情绪化倾向,引起评论客体的延伸。网民不仅关注新闻当事人的个体行为,还扩大为对其家庭、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审视与监督,甚至包括个人隐私等信息。在评论中,通过不礼貌、粗鲁、网怒、反问、讽刺等形式直接表达负面态度,并最终形成社会性议题。

结语

在微博热点事件发生与传播过程中,网民通过电脑或手机端即时发表评论,表达态度和观点。评论客体由新闻事件当事人延伸至其他未提及的客体或社会性议题,出现评论客体的泛化现象。这一现象与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刻板印象、网民评论的表达与宣泄功能、网民身份的隐蔽性以及网络传播的负面化、情绪化倾向等因素密切相关。网民评论客体的泛化容易导致谣言滋生和舆论的偏激,在网络评论管理中应关注此现象,防止其带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引导舆论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俊会. 微博舆情传播中的用户行为研究——发布、转发与评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2]王国华.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余红,李瑞芳.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发生机制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4]钱铁群. 网络新闻评论语言中的语用预设[J].视听,2017(10):112-113.

[5]吴鹏,陆忠丽.新闻评论的语用论辩研究——以《中国日报》反垄断调查社论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32-138.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客体
浅议犯罪客体
浅析刑事案件中擦划痕迹的作用
挪用资金罪中客体研究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里尔克创作中期本质力量对象化中的存在意识
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的司法认定
论冷冻胚胎的法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