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所学校的“文化高地”理想

2019-12-20孙昕

中国教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志愿社区学校

孙昕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小学内,有学生说:“每一天走进学校,我都很快乐。因为当我想看书时,随处可以拿起一本书来品读;当我想找人倾诉时,这里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和同学;当我想展示自己时,这里有‘大家讲坛‘童话梦工厂等很多平台……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有老师说:“我们学校倡导‘悦文化,这不仅仅是一种价值体现,更是一种人生追求—乐观豁达、积极有为,我们工作得很快乐。这里是教师成长的沃土。”有家长说:“在这里,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释放。学校倡导家长以身育子,不推卸责任,并学会欣赏自己的教育贡献……感谢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朝师附小”)。这所1958年建校的老校目前已发展为下设五部九址的教育集团,有教职工300多名,在校生4000多人。校長齐振军认为,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传递与传播。齐振军1986年入校,任教语文,之后做过德育主任、书记,2004年起担任校长。他在朝师附小成长了30多年,见证了这所60年老校一多半的历史,是“土生土长”的“朝师附小原住民”。他说:“文化不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也不应该仅仅对教师和学生有影响。如果倒退50年,那个时候的学校是各方面的高地,对社区的影响力非常大。历史走到今天,学校的很多功能都会被其他力量所替代。比如,知识的传递已经不是学校所垄断的功能,学历也不再是学校的优势,很多家长的学历都比教师的高。但是有一样是不能代替的,就是文化。学校承载着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我们的文化不能够仅仅面向校内,必须要对社区有引领作用。我们要打通和社区、街道的联系途径,成为文化输出高地。”

一、“文化高地”的理想照进现实

朝师附小从2007年起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建设学校文化。当时,朝师附小已经进入多址办学的发展时期,各校区的教师和学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很多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文化解释,齐振军意识到大家的价值观比较分散,需要以文化来凝聚人心。当时朝师附小已经有了50年的建校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去挖掘、总结、系统梳理。齐振军总结了三个关键词:责任、和谐与改革。朝师附小的教师对于教育改革和学生培养有非常强的责任意识,有很多改革都是自觉自发的。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彼此帮助,互相合作,相依相扶,建立了和谐的文化。而1992年时,朝师附小便开始了“五育并举抓落实,全面育人求发展”的改革,在北京市刚刚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就近入学政策时,即在六年级试点开齐开足所有课程;1995年便将改革推广到其他各个年级;1998年开始进行“创建育人环境,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2004年起开始进行阅读等方面的改革……

为了将朝师附小一路走来的历史性状态挖掘出来,2007年,齐振军带领全校做起了“挖宝”,把教师间流传的有意义的、经典的箴言挖出来,形成口口相传的标志语。2009年,在朝师附小语文特色的基础上,开展阅读项目,让师生在阅读中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领悟文章体现出来的人生意涵。通过阅读,师生们对未来越来越有畅想,越来越有希望,这样一种感觉正好符合了朝师附小的历史心态,这种心态就被总结成为“悦”的心态,“悦文化”开始逐步成型 。

在接下来的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齐振军意识到应该在保持统一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保存不同校区的原有特点。比如,集团中的和平街分校是一所独立法人校,其原有的文化是“和文化”,与“悦文化”进行融合,便成了“和悦文化”,体现一种“内心豁达、外显为和”的文化样态。黄胄艺术学校是另一所合并校,该校是美术特色学校,于是便产生了“美悦文化”,寓意以积极向上的心,超越静态的认知,回归到人本身。

齐振军常常跟他的团队讲一个理念,就是在建立一个文化系统的时候,站位一定要高。文化上的冲突、管理上的冲突往往来自于不同的认识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对撞。只有站上高位,搞“立体交通”,才可能有文化的整合。这是齐振军搞改革的方法论,屡试不爽。因此,齐振军认为学校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垄断者的角色转变为中转站的角色,连接文明、连接未来、连接世界,把更多的东西传递给学生,这是学校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文化的理解,提升学习的能力,转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转变,才能重新具备发展的优势。

二、“悦文化”润泽“心悦少年”

“悦”是“悦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朝师附小的文化语境下,“悦”是一种感受,表达了对美好和谐的事与物的欣赏与感谢;还是一种境界,表达了以坦荡心胸对人和事的接纳与包容;也是一种状态,表达了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却又不急功近利的行为表现。齐振军认为文化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它一定要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悦文化”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培育“心悦少年”,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知识扎实、见识广博,具有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合格小学毕业生。

如果仅仅做宏观的倡导,而没有具体的规范,那么文化就很难落地。因此,朝师附小倡导一种微观的价值规范,将“悦”落实为课上“三大”、课下“三微”、日常“三和”。比如,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大声说话,大段表述。齐振军说:“表面上是‘三大,但背后是一种师生关系。如果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那么孩子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可能打开。大胆发言、大声说话体现着孩子们的自信,大段表述反映着孩子们清晰、有逻辑的思维。”

环境、课程和活动形成了“悦文化”的支撑系统。为了在环境上体现出文化内涵,朝师附小把传统文化的一些要素进行了组合,形成了标志性景观—悦文广场:以汉字笔画元素、文房四宝、标点为主要造型,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寓意学校以语文基础教育见长,并教育学生从学写一笔一画开始,到会写一个字、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从基础抓起,积累巩固,日日精进,学有所得。

朝师附小还在环境上营造了一种“无压力阅读”的氛围,把书架开放地摆在楼道里。齐振军是语文教师出身,对于语文教育有很深刻的认识。他说:“阅读不能让孩子有压力。第一,不能有任务的压力,不能一说阅读就得写读后感;第二,不能有时间的压力,如果为了一本书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时间的局限会冲淡孩子们的兴趣;第三,不能有烦琐手续的压力,孩子们只要想读书,就能够拿到书。”

朝师附小在教学楼的二层开辟了“童话梦工厂”空间,每天中午都有20分钟左右的学生表演。齐振军认为学校的环境一定是有孩子们参与的环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与孩子们有距离的环境,因此“童话梦工厂”的演出“不求精品,但求经常”。参与过表演的学生说:“高年级演给低年级看,低年级也演给高年级看,在表演中我们相互欣赏鼓励,这里虽然没有最豪华的舞台设备,但有的是我们最真实的表演和最洪亮的声音,展现我们自己的創作与感悟,这种常态的表演给了每一位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收获掌声和自信!”

朝师附小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人文与交流、科学与技术、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四个维度,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个性化发展三个层次。比如,金帆艺术团是朝师附小的特色社团,每年都有新年音乐会演出。于是,演出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的课程。对于参加演出的高年级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个实践课程;对于二年级的低龄孩子们来说,则是在参与课程,学习怎样听音乐会、怎样着装、怎样鼓掌、怎样欣赏。

朝师附小有两大活动—博识行动与悦行志愿。博识行动旨在扩充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增强自信。其中有三个项目,走进高雅殿堂、直面名人名家和感受异国文化。悦行志愿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倡导“一、二年级志愿在班级”“三、四年级志愿在校园”“五、六年级志愿在社区”,校外倡导“志愿在家庭”和“志愿在社区”。朝师附小已经形成了一些悦行志愿品牌项目,如助残报摊活动已经坚持了15年,孩子们放学后会到校门口一处残疾人报摊帮忙打理。六年级学生毕业后,要把项目通过交接仪式交给下一届学生,他们留下的不仅是项目,还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递。

环境、课程、活动同时又构成了文化印记系统。齐振军说:“不管说了多少,做了多少,文化最终要留在师生的言行当中。比如物质印记,多年以后孩子们回到学校要找什么?一定要找当年给他留下很深印象的那个地方。再如活动印记,每年的3月10日,所有教师和学生都会在学校宣誓,重温教育的使命、学校的使命。还有行为印记,就是文化建设最终落在孩子们的行为上。”

2019年5月,笔者走在朝师附小的校园中,路上遇到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微笑着向笔者招手致意,让笔者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与暖意。这就是被称为课下“三微”的“悦文化”行为印记—轻声慢步、小声交谈、挥手致意。齐振军说:“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定要和现代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古人用鞠躬的方式表达尊重,但是在现代社会行鞠躬礼就很难实施。我们要理解并抓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仅是它的形式。致意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而不是让孩子们去判断对面来的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喊‘老师还是‘叔叔‘阿姨。因此我们设计了微笑、挥手的标志性行为,让孩子们无压力地表达与体会善意。”

“心悦少年”们在一点一滴地将“悦文化”从校园带到社区。悦行志愿项目与周围社区合作建立了“悦行志愿基地”,基地的挂牌标志着文化从高地输出,文化让大家看见。在“街道吹哨,党员报到”项目中,朝师附小与社区联合党建,在社区搞迎新演出,请街道的党员们入校参观,打通与社区连接的桥梁。在社区内的幼儿园也建立了志愿基地,幼儿园的“小豆豆”们能够经常被邀请入校来参观,感受文化的氛围和知识的温度。

经过了10多年的酝酿、含藏、勃发,朝师附小“文化高地”的理想正在走向现实。

责任编辑:解意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志愿社区学校
The Price of Beauty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学校推介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