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2019-12-20赵红霞
赵红霞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淮安 223002)
脑梗死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三高特点[1]。脑梗死患者康复研究成为临床热点[2]。本研究采用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以期提升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依从性,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真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57.39±7.26)岁;发病至入组时间(2.18±0.31) d,临床症状:肢体无力12例,言语不清9例,口角歪斜14例,视力减退8例,头晕头痛23例。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57.27±7.31)岁;发病至入组时间(2.31±0.34) d,临床症状:肢体无力麻木11例,言语不清10例,口角歪斜16例,视力减退5例,头晕头痛25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中脑梗死诊断标准[3];(2)年龄18~65岁;(3)认知功能正常,具备理解配合医护人员的能力;(4)预估住院时间≥2周;(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它身心类疾病如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消化道疾病等;(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精神系统、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引入细节化优质护理:成立细节化优质护理小组,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评,分析患者心理需求、制定心理护理对策;在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应激反应的基础上,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止痛,或其他适宜的方法缓解患者生理不适感。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身心不适的操作,从细节上安抚患者,减轻不适感受,解答患者对护理操作的疑问,避免患者对护理操作产生抵触。在进行康复锻炼护理时,对患者进行鼓励,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力促患者完整实施康复锻炼。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入组后3个月、入组后6个月焦虑(SDS)、抑郁(SAS)情绪评分,统计两组患者观察期内对护理的依从率并比较。以临床路径表格中规定的护理措施项目实施记录,完成护理措施/护理路径中规定护理措施数量×100%,为护理依从率。收集两组患者观察期内并发症情况并比较。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入组时、入组后2周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2周后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均较入组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组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2两组患者入组后护理依从率比较 观察期内,研究组患者护理依从率为95.88%(2889/3013)明显高于对照组77.44%(2417/3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观察期内并发症率比较 对照组压疮2例(4.00%),肺栓塞1例(2.00%),便秘2例(4.00%),尿路感染1例(2.00%),排尿障碍1例(2.00%),癫痫样发作2例(4.00%),并发症发生率18.00%;观察组压疮1例(2.00%),肺栓塞0例,便秘1例(2.00%),尿路感染0例,排尿障碍1例(2.00%),癫痫样发作1例(2.00%),并发症发生率8.00%;研究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脑梗死患者病情复杂,康复期间意识、吞咽、语言、呼吸、自理能力、肢体活动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患者及家属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4]。脑梗死患者预后质量取决于其遵医尊护情况,尤其是按照医护人员及康复医师对康复锻炼的要求实施康复锻炼对患者预后影响最大[5-6]。
本文结果显示,较之于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细节化优质护理的患者在负性情绪改善、护理依从率方面均更具优势。且降低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率,这自然减轻了患者生理痛苦,降低住院时间、医疗支出,提升患者预后水平。故细节化优质护理是适合脑梗死患者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细节化优质护理可显著提升脑梗死患者身心状态,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护患间信任,增强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降低患者并发症率,利于患者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