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2019-12-20王叶芹曾红文廖福金吴旭晗
王叶芹,曾红文,廖福金,吴旭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1]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出现的红斑、水疱,并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为主要特征。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2],常造成一系列诸如失眠、食欲不振等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度。本研究采用导师曾红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总结出的针对带状疱疹的分期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使疗程大大缩短,疗效显著,获效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本研究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6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3];②病程在7 d内,皮损区出现水疱且疼痛明显;③愿意接受本试验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服从医生安排;④试验期间,避免使用其他影响试验结果的治疗措施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病程超过7 d或病损区域未出现水疱者;②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精神障碍、心肾功能不全者;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④患处有如瘢痕、湿疹、严重皮肤溃疡、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皮损,不适合拔罐者;⑤孕妇。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疱疹期及疱疹停发期均予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阿昔洛韦注射液7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 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0.3 g∕次,每日2次。
1.5.2 治疗组 按照病程和临床表现分为疱疹期、疱疹停发期、后期,分别采用不同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1.5.2.1 疱疹期(2~7 d) 患者取舒适、便于施术体位,医者用0.1%安多福常规消毒受累神经节段夹脊穴部(直径不小于2 cm),取1.2 mm×38TWSB号注射针头点刺数针后,用大小适宜的火罐充分吸拔,留罐3~5 min,取罐后再用0.1%安多福常规消毒3遍。再取粗火针(0.8 mm×50 mm,钨锰合金)于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点刺水疱出液,充分引流后,如上法同样消毒3遍,按疱疹大小,分先后点刺(水疱大者先点,水疱小者隔日点)。治疗结束后,交待患者相关事项(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感染;禁食鱼虾蟹、生冷类食物等)。
1.5.2.2 疱疹停发期(7~14 d) 依次定位双侧太冲、合谷、支沟、光明穴,用体积分数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0.30 mm×25 mm毫针(环球)快速刺入,得气后行提插泻法2 min;接着如上法消毒皮肤后,取0.30 mm×40 mm的毫针(环球),于病损周边每隔2~3 cm取一阿是穴行围刺法(平刺,针尖朝向病损)。以脉冲针灸治疗仪(英迪牌)电夹6组穴位(两侧太冲、支沟穴及4组阿是穴)刺激,留针25 min,未加电针的穴位每5~10 min行针1次。
1.5.2.3 后期(14 d以后) 选取腹部中脘、下脘、气海、气外(气海穴左右旁开0.5 cm,共两穴)、关元、天枢、大横、气穴、阴都、商曲、滑肉门、外陵、水道等常用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22 mm×25 mm规格毫针(环球)快速刺入,留针25 min,期间不行针;再于病灶局部选取1~2个阿是穴,常规消毒后,以0.30 mm×40 mm毫针直刺合理深度后,做好保护措施防止皮肤烫伤,取长约2 cm的艾柱点燃插于针柄上,待艾柱燃尽,用止血钳夹持针体连同毫针一起拔出。
1.5.3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4],不同时期的病程均取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另加行间、大敦、隐白、内庭、血海、三阴交穴。常规消毒皮肤,取0.30 mm×25 mm毫针直刺,行提插或捻转泻法2 min,在皮损部位阿是穴周围使用围刺法,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选取6组穴位(两侧三阴交、行间及4组阿是穴)以脉冲针灸治疗仪(英迪牌)电夹刺激,留针25 min,未使用脉冲针灸治疗仪的穴位每5~10 min行针1次。
1.5.4 疗程 治疗组在出疹期针灸治疗隔日1次,余各期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针刺治疗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5]评价患者治疗前1天及治疗的第3、7、11、14、21天的疼痛情况。0分,无痛;1~3分,疼痛轻微,可忍受;4~6分,疼痛加重并影响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并影响食欲及睡眠。通过记录患者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痊愈,VAS评分0~1分;显效,2~4分;有效,5~7分;无效,8~10分。计算2组治疗后临床显愈率,显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2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1.7 统计方法 采用Stata 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3岁。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22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疱疹结痂时间的比较 治疗组疱疹结痂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2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第3、7、11、14、21天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2组疱疹结痂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ime for the incrustation of vesicles in the two groups (,t∕d)
表1 2组疱疹结痂时间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ime for the incrustation of vesicles in the two groups (,t∕d)
①P<0.01,与50%结痂对照组比较;②P<0.01,与100%结痂对照组比较
100%结痂4.51±1.21②6.84±1.37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 50%结痂3.05±0.83①4.48±0.99
2.4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第30天随访,治疗组显愈率为80%,对照组显愈率为53.3%,治疗组的显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26.7%,治疗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7、11、14、21天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n the 3rd,7th,11th,14th,and 21stday of treatment (,s∕分)
表2 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7、11、14、21天VAS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n the 3rd,7th,11th,14th,and 21stday of treatment (,s∕分)
①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21 d后1.21±0.86①3.34±0.84 N 30 30治疗前8.19±1.31 8.08±1.47治疗3 d后6.05±0.92①7.20±1.37治疗7 d后4.81±1.12①6.43±0.81治疗11 d后3.44±0.94①5.79±1.02治疗14 d后2.76±0.73①4.14±0.95
表3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p∕%)
表4 2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p∕%)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初期,正气尚足,肝郁化火,或湿热内蕴亦或是外感风热火毒之邪,邪气火毒趁虚侵袭人体,邪气盛实表浅,正气奋起抗敌,邪正交织,壅滞经络,阻遏气血,阴阳失衡,“不通则痛”。此期疱疹逐渐增加,并有新皮疹陆续出现,皮损部疼痛剧烈。刺络放血法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炎止痛的作用[6],配合火针泄火拔毒、温通经络[7],力大专攻。中医学称带状疱疹为“蛇串疮”,顾名思义,病损处好似一条蛇盘卧于躯体一侧,由蛇头、蛇腰和蛇尾三部分组成,认为病损夹脊穴处属蛇头,中间段为蛇腰,止点是蛇尾,俗话说擒蛇先擒头。治疗上,取病损部夹脊穴刺络放血,配合火针点刺疱液使其充分引流,邪去大半而疼痛自减。
初期未愈,转至中期,此期正气渐虚,邪气渐入里,病位较深,病性大多虚实夹杂。旧疱疹逐渐干燥结痂,疱疹不再新发,邪气大多滞于经,导致经气不通,不通则痛,针刺太冲、合谷、支沟、光明以通经泻实,搜剔除邪,结合病变部行围刺法,近治与远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兼顾,使经气得通,气至病所,更好地发挥止痛的目的。
疾病后期,伏邪留滞,气阴渐耗[8],局部经络失养,疾病迁延难愈甚至发展成后遗神经痛。温针灸疗法具有行气通络、泻热拔毒之功,又有温阳补虚的作用,阳气旺盛,脾胃运化正常,气得以生,“阳生则阴长也”,气阴得补,从而使经络通,肌肤得养则疼痛自止。现代研究[9]显示,温针灸能够改善微循环障碍,直接作用于阿是穴,有增强局部神经损伤的修复能力。加上腹针调补脏腑、扶正补虚、通调中焦的作用,温针与腹针相配合,驱邪兼顾扶正,整体和局部相结合,从而使人体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力得以增强,达到提高痛阈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10]表明,针刺、艾灸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神经元对损伤刺激的兴奋性,从而提高痛阈。分期治疗带状疱疹,既符合中医所说的辨证施治,亦符合西医学疾病各个时期的病理特点,采取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兼顾临床症状、病毒复制、机体免疫力等各个方面,从而使症状更快地得以改善,病毒复制更加有效地得以抑制,机体免疫力得以恢复,使疗程大为缩短,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大为降低。
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以抗病毒、抗炎止痛、营养神经为主,疗效的个体差异性大,易遗留后遗症状。中医治疗不但有传统的中药、火针、温针、刺络拔罐、皮肤针等,而且浮针等新型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研究出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中医在人类健康方面做出的又一个巨大贡献,但缺乏系统、标准化的治疗流程,疗程和远期效果参差不齐。中医治疗疾病的规范性、可循证性一直是我们广大中医工作者的追求和目标。本临床研究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分期针灸综合治疗带状疱疹,能达到速效止痛,缩短疱疹结痂时间,并在减少后遗神经痛、提高显愈率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加西药组。分期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更加规范、具体、有效,既反映了各类针灸疗法对疾病各个时期、各类证型治疗的偏向性,也更加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