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智力扶贫路上的追梦人
2019-12-20
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素质更高的人民。改善、解决好教育普惠和共同提升的问题,才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强大的、足够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中国的农民占大多数,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只注重培养七步之才的精英教育,更要避免出现太多的膏粱子弟,这都需要大力推广平民教育。
精英教育、西式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特殊教育、自然教育……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家,河北小学校长武文革坦言,这些浪花他都曾追逐过。但大浪退去,却并未留下金子。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的问题离不开农民的问题,教育要解决大多数的问题,用西方的经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一定都奏效,所以他将研究视域最终锁定在因现实问题而寻找方法、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用中国的方案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
“我生于1967年,来自清苑农村。小时候的教育环境跟现在没法比,基本属于要什么没什么。从师资来说,我们当时的老师就是本村的村民,教完课得赶紧回家种地。老师的水平有限,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自己的学习过程非常痛苦。初中三年级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习方法,让我一下开了窍,原来学习这样轻松,我也逐渐有了学习自信。这就是因缺少优秀师资而造成学习痛苦的佐证。”
当时农村家庭都比较贫困,父辈主要是种地,文化程度都不高。武文革小时候特别喜欢美术,画的连环画全县有名。但父母觉得,画画没用,就认考学当老师。武文革也受家长影响,一门心思学文化课。武文革说,现在回过头看,如果当初有人指点父母和他一下,在美术的道路上他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这就是家庭贫困、对教育认识的局限,造成了人生规划上的盲目。当年我们小学30个同学,只有我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了工作,绝大多数还重复着父辈的生存方式,有的甚至日子过得家徒四壁。我回老家跟那些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的很多观念和思维方式很落后,他们的这种落后还会传递给孩子。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亲历的由于教育落后造成的人生分化、贫困代际传递,让人触目惊心。”
明德小学的“河北小学教育集团研学基地”展室,记录着民进保定市委对坨南的帮扶历程。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乡村教育,在硬件水平上山区与城市已相差无几,但教育盲目和资源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当武文革回到老家或在山区小学交流考察时,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仍会涌上心头,他就一直在琢磨思考怎么改变这种教育现状。
“我是从农村走出的中师生,熟悉农村情况,34年的岗位经历让我厘清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基本脉络,对教育失衡的感受是最深的。解决城乡教育失衡,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师生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
当初决定在山区明德小学开展城乡互动课堂,武文革表示是一个分阶段逐步深入的过程。明德小学位于满城区坨南乡,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刚开始,他们主要也是物质捐助,但在帮扶过程中,逐步发现城乡教育失衡,仅靠简单的物质帮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让城乡学生、教师、学校拉起手,互帮互助,是破解的方法之一。
“城乡互动课堂”走进哪里,爱心就带到哪里。
“坨南山区的水果生意对农民家庭很有吸引力,多一个帮手多一份收入的想法是普遍存在的。我们通过手拉手结对子,帮助当地的学生、家长、老师打开视野,立足长远,不再为眼前小利益所迷惑,把求学放在首位,坚定了用知识彻底改变命运的信心。13年间,我们第一批、第二批手拉手的学生,都已迈进大学校门。”崇文尚学成为新风尚。
“这些年,我们与明德小学持续地互动研讨,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深水区。我们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方式,进行城乡教育均衡化供给侧改革实验,建设城乡一体化互动课堂,通过整合网络、通讯、信息、理念等多维要素,实现数字同步教学、异地课堂联结、异地同屏互动、异地批改批注、异地学习指导、异地邀请协作授课、异地教研、远程观摩、数据采集和教学资源生产等多项功能,异地互动课堂教学的实现有效弥补了农村优质教师不足的缺憾,城乡教育均衡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武文革认为,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集中体现在“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提高教育设施投入”“教育技术介入”等几个方面。教育技术应用目前主要有“视频会议系统”“线上答疑”“双师课堂”“慕课”四种形态,多年实践证明,这四种方式局限性很大,无法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深水区。
“由于优秀师资资源与设备资源的分配不同步,大量机器设备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慕课、双师课堂为代表的远程教学无法促进异地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而这些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节点。虽然国家为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教学设备,但人的因素没跟上,人与机器会两张皮,一方面大量设备闲置,一方面优秀师资资源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人的因素只靠提升原有教师素质进程是相当缓慢的,而大量派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会造成‘削峰填谷’,优秀师资资源发挥不好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武文革决定尝试把教育精准扶贫定位在区域互联互通背景下的“城乡互动课堂”建设上,人与机器捆绑式运行,通过建立人机互信,赋予机器以灵魂,避免没有优秀师资而让先进设备成为“废铁”;同时,建立全新的师资资源配给机制,不再选派优秀教师去山区支教,而是让教师同时驾驭本地和山区两个学习小组同步教学,这种方式对现有教育生态有极强的修复能力。
每一种新生事物都要经历实践的不断考验,“城乡互动课堂”也正在一次次的反复探究中不断成熟、完善。
民进河北省委部署“同心·彩虹行动”工作,进一步深化对贵州金沙县和安龙县的教育帮扶。武校长的“城乡互动课堂”将落地金沙县,为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
“城乡课表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在两个小组的思维碰撞中,城乡师生多元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共赢。随着山区教师能力的不断生长,教育效果全面改观,大大提高了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改善幅度,目前在全国同领域遥遥领先,一招解开教育精准扶贫一盘棋。”
武文革坦言,他的教育思想和思路源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至今仍散发着启迪的光芒。中国教育总抄西方的不行,必须寻找平民教育的中国方法,办中国特色的教育。
“现在我们做的就是把教育和扶贫结合起来,中国的问题,就要关注大多数,就要用简单、经济的方式解决。我们这个模式零投入,适合在农村扎根,我们通过努力已经做起了一批试点,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实践证明,城乡互动课堂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肯定和喜爱。下一步,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向全省进行推广。”
“我最终的理想是,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平行的课堂、平等的课堂。我们有一个京津冀数字化学校联盟,都是各地的一流学校共150多所。最终能和这些学校互动起来,让北京、天津等先进地区的学校和孩子带动我们的学校和孩子,互动课堂内涵会进一步丰富,会回到学术规范的层面。”
武文革说:“我还有个规划,就是把我们的教育经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后咱们的企业走到哪个一带一路国家,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通过这种模式也覆盖到所在国家,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加强互动交流,将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输出到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之中。”
同一片蓝天,同样的梦想。致力于关注中国的“大多数”,武文革正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践行着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