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西:两张叶子的扶贫传奇

2019-12-20谢青夏通讯员张桂瑜

农家之友 2019年9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靖西烟农

本刊记者 谢青夏 通讯员 张桂瑜

靖西位于广西西南边陲,是壮族聚居的人口边境大县。典型的亚热带岩溶高原地形,造就了靖西美丽的山水风貌。高海拔(海拔800~1000米)而低纬度(北回归线之南)造就了靖西独特的温暖湿润气候,这里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1℃,素有“小昆明”之称,又有山水“小桂林”之誉。

优美的风景成了靖西烫金的名片,独特的气候,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产业发展。近年来,该县靠两张叶子实现了脱贫致富。

第一“叶”:烟叶造全国之最

每年的大年初七,当春节的气息仍然浓郁的时候,靖西市各乡镇的烟农却都开始忙着移栽烟苗。而到了每年的5月份,新靖镇、化峒镇、地州镇等15个乡镇的田野上,烟农又忙着采摘成熟的烟叶,随后是装夹、挂烟、烘烤。公路上,一辆辆农用车满载着烤好的金灿灿的烟叶朝收购站欢快地驶去。

“种烤烟时间短,收入高。”在新靖镇东利村布胲屯,62岁的李华益高兴地说。2012年,他开始与爱人一起种植烤烟,刚开始只种了5亩多地,后来逐渐增加至13亩,2017年收入约5万元,2018年收入约3万元。2019年收入4万左右。

提起烟草种植,布胲屯应该是靖西最早涉足烟草的村屯。70年代末,新靖镇东利村生产队就根据自身气候条件,开始种植烟草,但是连续2年,都由于烘烤技术不过关,而以失败告终。

烤烟分选。

但是“东利村能种植烟草”这件事给当时正在读高中的东利村布胲屯的后生李建武铭刻在了心里。李建武发现,在农村,为了节约费用,更多的人倾向于抽自制的烟丝,因此很多抽烟的人都是在街上把整棵风干的烟草买回去,吸多少,就切多少。他想:“既然没技术做烤烟,那直接风干整棵卖行不行呢?”

1979年,还在读高中的李建武就跟家里人一起种了1亩地的烟草,成熟后,连杆一起采收,风干后拿到街上去卖。“那时候连杆一起售价为5元1公斤,1亩地卖得上千块钱。” 当时1000元可是“巨款”,从此李建武和家人就迷上了烟草种植这条路。

1981年,李建武高中毕业,更是甩开膀子种烟,后来他的烟不单是在新靖镇卖,还会拿到别的乡镇出售,照样很受欢迎。

靖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9.1℃,大部分耕地属于沙壤土,非常适合烟草种植。1991年,靖西县政府因势利导引进烤烟种植,在一些乡镇试点推广。1996年开始,靖西全面开始推广种植烟草,市委、市政府以及烟草部门大力扶持,给农户统一发放烟种,统一建造烤房,统一技术指导,把烟草烘烤,做成烤烟。有了政府的支持,李建武就如打了鸡血一样,种烟草的劲头更足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村民也纷纷跟随种植。一直到2008年,全屯21户人家都选择种烤烟。

“在种烤烟之前,村民一般种玉米、水稻,一亩地收入才几百块钱。”东利村支书邓其相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假如一名农户一年种8亩烤烟,平均亩收入4000多元,一年下来光是烤烟就能收入3万多元,烤烟收完后,又种香稻,每公斤香米能卖15元,这样一年下来收入就很可观。

为了更好的种植烤烟,2013年,李建武等人发起注册成立靖西昌农烤烟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共有22名,合作社出资金额3.3万元。

合作社成立之初,便开始组织专业队为烟农开展各项专业化服务,有力的减轻烟农劳动负担,增加烟农收入。他力推标准化生产,首先将自己的烟田变成试点田,通过实实在在的收入比较,让烟区内的标准化生产蔚然成风。2017年,他更是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平台,不仅为东利村开展全程专业化服务,还通过土地流转旧州街350亩土地,引进5位大户种植。“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设基本实现了“宣传发动、生产技术指导、专业化服务、物资管理、扶贫工作、土地流转、烟基管理、职业烟农”的合作社八大主要职能。

东利村的发展,仅仅是靖西市烤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烤烟生产已经成为靖西市现代农业“三种一养”的主导产业之一,从1991年种植以来,全市种植烟农累计9.5万户,烟农总收入超17亿元,财政收入超过3.6亿元。靖西成为“全国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是“广西烟叶第一大县”,连续12年产量和质量都位居广西第一位。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烤烟种植在靖西的成功,除了当地农民的努力外,离不开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指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的大力协助,离不开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和生产技术。

自1991年以来,靖西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北烟南移,东烟西移”的发展机遇,围绕市场发展烤烟生产,大力扶持发展烤烟产业,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用科技指导农民种烟,不断扩大烤烟生产规模,着力打造靖西烤烟品牌,把烤烟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更结合当地实际,把烤烟产业与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做到综合开发、多业并举,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

特别是2017年6月,靖西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靖西市烤烟产业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脱贫实施办法(试行)》,财政奖励资金拨付到村。2017年共从当年烤烟特产税中提取10%即430万元,作为种烟村村集体参与宣传发动、组织生产、协调服务的综合收入,用于投入再生产,发展公共事业、补贴办公经费等。

2年后,靖西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烤烟生产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烤烟生产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实行烤烟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制,保证烤烟生产各项服务到位、指导工作到位。实行奖励政策,激发种植烤烟积极性,完善烤烟生产服务体系,保障烤烟产业健康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烤烟发展环境。

在政府扶持、政策推动下,靖西市的烤烟就如装上了腾飞的双翼,迅速发展。尤其是2016年,中国著名烟叶烘烤专家、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王能如到新靖镇东利村开展精细化烘烤技术体系试点,使得东利村的上等烟比例较周边村屯提高了8.13%,收购均价每公斤提高1.86元,平均亩产值提高272.13元,在同等产量下,东利村烟农相当于多挣了一台摩托车。

王能如教授表示,靖西烤烟经过10多年的发展,烘烤技术已经成熟,只要能做到“运行程序化、单烤流程化、作业工序化、烘烤部位化”,就不愁烤不好烟。王能如教授还把“四化”细节归纳为九个表格,在这些表格中,烟农做什么?烤烟师做什么?辅助工做什么?烟技员做什么?都按这个流程来。从此,东利村的烟农们都严格按照这流程做好,黄烟率比之前提高了5.3%,烘烤的煤耗每公斤下降了8.67%,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效。同时,东利村也成为了当地的烤烟示范点,很好的辐射和带动提升了周边的区域烤烟技术。

烤烟产业的发展让靖西市扶贫工作走在各产业扶贫前列,成千上万户烟农通过烤烟种植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2016~2017年,靖西市广大贫困户响应书记钟恒钦提出的:“半年辛苦五亩烟,脱贫路上我争先”的号召,已经有12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烤烟种植,占每年种植面积的15%。人均售烟收入超过1万余元,远远超过人均收入3200元的脱贫标准。同时,通过专业化服务为烟农减工12万个,减少种烟成本约1200万元,扶持扶贫户加入专业队和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和劳务收入,再实现脱贫1500户左右;为99个种烟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为打赢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靖西市鼓励建立“以烟为主”的多元化实体经营体系,在做好烟叶主产业的同时,探索多元化的“烟后经济”,“一村一品”,加入当前烟草打造的“绣球情”品牌,发展辅业为烟农创收。提高育苗场、烘烤场设施的利用率和资源回报率,因地制宜发展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通过互助组提高专业化服务覆盖率,开展烟杆、秸秆、地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组织烟用物资采购供应,参与育苗基质生产、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增加服务收入。发展非烟经济,利用烟田空闲期种植香糯、有机稻和经济作物,生产特色农产品,提高烟田综合产出效益,利用烟用农机开展机耕、起垄、运输等大农业市场化服务,利用烤房开展烘干加工服务,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叶:靖西版的“沧桑”之变

如果说烟叶是靖西发展的一片致富叶子的话,那么桑蚕养殖就是靖西致富的另一片“金叶”。

关于桑叶的故事,先从一个叫邓杰的人说起。

1999年8月,邓杰读卫校毕业,回到了靖西武平镇六合村老家,在邻村开了一家诊所,成了一名村医,收入很不错。

邓杰所在的六合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山多地少,常年缺水干旱,群众没有什么经济收入。2013年初,武平镇领导发现邓杰眼光独到,做事踏实,能力强,富有爱心。便动员他竞选村民委主任一职,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镇领导的信任和期望,让邓杰备受鼓舞。这几年,借东桑西移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靠种桑养蚕发财致富,就连邻近的南坡乡也靠种桑养蚕纷纷脱贫致富。“南坡乡可以靠种桑养蚕致富,条件相近的我们是否也能靠种桑养蚕发家致富呢?”邓杰把想法告诉了镇领导,领导听后非常支持,随后他组织村民去南坡乡参观考察种桑养蚕基地,发现种桑养蚕是个短、平、快项目,且投资可大可小,可充分利用闲置的劳动力,非常适合当地农民发展。

回来后,邓杰就动员大家发展种桑养蚕项目,但是能接受的人并不多。因为80年代初,六合村村支书周祥解当时为了带领大家发展经济,就动员社员养过蚕,可是在卖第一批蚕茧得了点钱后,由于没有技术,第二批就开始全军覆没,有了这些失败的经历后,六合村人从此“谈蚕色变”。

邓杰(左三)率领党员干部到养殖户蚕房了解蚕虫上簇情况。

“唯有让村民看到成功,才是最好的带动方法。”在做推广工作无望后,邓杰心想,自己先做出样子给大家看。于是他找到了已经退休了的老支书周祥解一起合作投资,流转了80亩土地开始种桑养蚕。

第一次养了8张蚕,按保底价40元1公斤收购,卖茧收入一共得1.2万元,就这样,邓杰和老支书收获了种桑养蚕的“第一桶金”。

与此同时,作为村委会副主任的黄斌种植的15亩桑园,养了6张蚕茧,第一年收入1.2万元。

村干部的成功,证明种桑养蚕是可行的,但如何动员村民,还是一个问题。

2014年,政府开展建档立卡扶贫工作,邓杰他们正好利用这个时机发动农户种桑养蚕,带动村民增加收入。但很多人还是害怕不成功,仍然在观望。后来武平镇政府出台了推动桑蚕产业发展的措施,规定谁是低保户,谁就优先种桑养蚕,谁是贫困户,谁就优先养殖,但是即使有了这样的政策措施出台,还是没人敢。村民中仅有黄华涛、黄高乐、罗勇疆报名参加了桑蚕养殖。

邓杰和黄斌分析后认为,既然如此,那就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员层层引领和带动贫困户去开会、培训。特别是利用党员活动日带领大家去参观基地。

通过党建引领的方法,2014年,六合村种桑面积由2013年的80亩一下子猛增至350亩,2015年又增至1200亩,2019年种桑养蚕面积1350亩。

为了解决技术上的短板,由靖西市蚕业站选派了村里的10多名蚕农技术骨干去自治区蚕业总站跟班学习种桑养蚕的全套技术,学成归来后,把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都用在种桑养蚕上,得以顺利发展。

“种桑面积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而是人们收入的变化。”

比如,足周屯的罗勇疆,2000年读百色卫校毕业,去广东药店打工多年,2014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就回来了。2015年,六合村党支部找到他,让他种桑养蚕。他种了20亩桑,第一年养了3批蚕,每批2张茧,第一年就收入2.5万元。“我和父母3个人种桑养蚕,如果桑叶长得好,一个人就可以养一张蚕。种桑养蚕比去外面打工好多了,最多的一年是2017年,收入高达12万元。”罗勇疆说,现在他定期给本屯的黎荣泰、罗汉蒙这两位贫困户做养蚕指导。

黄高乐原来去深圳养鸡,几年下来攒下5万元。就想回来办养鸡场,不幸的是2010年出生的孙子患了先天性心脏病,为给孙子治病花光了积蓄。在邓杰和黄斌的发动下,2015年他种下了15亩桑,第一年一共养了10张蚕,收入1.5万元。后来蚕房面积逐渐扩大至300平方米,2018年收入最高,得了6万元。蚕越养越好。

在六合村,党员们一个帮一个,一个带一个,经常一起开会,一起学习,一起研讨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和带动农民致富。“作为党员,我们有责任让自己先富裕起来,然后带领别的贫困户致富。”黄华涛是排荣屯人,20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来一直去广东打工,每个月2000多块钱,除了吃饭、住宿等开销,一年到头根本就剩不了几个钱。2016年春节期间,六合村村委副主任黄斌找到黄华涛,动员他留在家乡,参加种桑养蚕。黄华涛想着去打工也赚不了什么钱,就欣然同意。刚开始他种了15亩桑,第一次养了2张蚕,第一次卖茧就收入5000元。这相当于他去广东打工的2个月工资。2019年,黄华涛扩种了15亩桑树,一共30亩桑,到8月初已经卖了8批蚕茧,收入3万多元。因为家里人手少,黄华涛需要经常请人帮忙采摘桑叶。“我们请人摘桑叶的时候,尽量请那些因身体原因,不适于做重活的贫困户,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可以采摘150~200公斤,每斤桑叶3毛钱,收入可达每人每天90~120元。”

六合村村民靠种桑养蚕甩掉穷帽,走上致富路,这只是靖西市种桑养蚕取得发展的其中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乡镇村屯通过种桑养蚕致富,近年来,靖西实施科技兴蚕战略,引导桑蚕产业朝“优桑、优茧、优丝”方向发展。今年第一季度,靖西市新种桑园面积有5.1万亩,大部分面积分布在南部化峒、同德、岳圩、壬庄等乡镇,全市新老桑园面积达到18万亩。桑叶,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靖西另一张扶贫“金叶”。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靖西烟农
数字化转型中烟农社区平台的建设
——以韶关市为例
影响巫溪县烟农队伍稳定的因素分析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松桂镇烟农结构变化与对策分析
靖西农民画在广西深圳等地展出
罗常乐作品选
2019年全国烟农增收现场会聚焦“自主品牌、共建渠道和产业融合”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
省力化种桑养蚕的综合技术要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