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放生命笔墨间
2019-12-20杨勇华
杨勇华
在我的书架里,有几本我一直珍爱的黑皮笔记本,它们也是学生们争相传阅的珍宝,孩子们往往因为能借阅、摘抄而兴奋不已。其实,那只是我的读书笔记。
这几本读书笔记跟随我已经有二十个春秋了,封面已经有一些破损,之所以一直敝帚自珍,是因为它记录着我读书的岁月和痕迹。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书香一直伴随我成长的历程。做笔记,却是因为一次翻父亲的旧书橱,于其中发现一本已经发黄的读书笔记,那里面记录着父亲从书中摘抄的一些语句。我贪婪地读着,于是萌发了记笔记的念头。今天,当我看着我书架中的笔记,我还是要感激我做教师的父亲,或许他当年是有意让我发现他的笔记,在看似不经意间却让我养成受用一生的习惯吧。于是便有了我今天的读书笔记,书法笔记,教学笔记。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叶老的话虽简单平实,却一语中的。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领引着我的弟子们在书海中畅游。经验告诉我,那些语文学得好的学生,都热爱读书,尤其是异彩纷呈的课外读物。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向他们展示我的读书笔记,炫耀我的读书笔记,并把我笔记中的经典语录读给他们,还主动借给他们欣赏。没有激昂的动员演说,没有言语的要求,我却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手中出现了一本本的读书笔记。
最初,孩子们的笔记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时事什么都有,也有同学绘上了精美的图案。批评,只会打消积极性,引导,才是教育的要义。于是我强调,我们记的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笔记,而不是百科全书;笔记的美工只能悦目,但是更吸引人、更有价值的是文章本身的醉心。
孩子们喜欢我的书法,在笔记上题词是那样的争先恐后。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呀,于是我写“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带有指向性的语句无疑给孩子们以激励和鼓舞。笔记就像一部精品文集,于是我们一起给笔记起名字,什么“书海拾贝”“文海撷珠”“偶拾集”……
学校的课表中每周都有一节语文活动课,于是我们就用这节课来进行读书交流。每一名学生都要从自己的笔记中精选一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朗读给大家听。读前,还要简要介绍文章体裁,或诗歌,或散文,或哲理小品,或真情故事。读的动情,听的认真。读完后,大家评议:读得怎样,文章是否值得珍藏。如果一致通过,则由该名同学亲自誊抄在黑板上,资源共享。这对大家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和荣耀。更让他们羡慕和渴望的是被我邀请,把他们读书笔记上的东西亲手誊抄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然后在最后署上“某某笔迹”。今天,打开我的笔记本,那里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和情感价值,是千金也难换取的。每当翻看那些生动的文字,凝视那些熟悉的笔体,眼前浮现的是他们埋头书中的剪影,是他们日渐丰盈的生命。
由于要记笔记,由于渴望精彩,所以孩子们更加热爱读书。《草房子》《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他们在感动中提升对世界的认识;《论语》《小王子》《品中国文人》,他们在品味中陷入对生命的思索;《荷塘月色》《匆匆》《枫叶如丹》,他们在沉醉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从教近二十年,已经毕业五届学生,第一届已经为人父母了。每当他们回来看望我,总要翻翻我的读书笔记,回忆当年自己读笔记的光彩历史。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笔迹时,总会有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依然在繁忙的课余和工作之余,还保留着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他们也依然是班级当中语文成绩的佼佼者和阅读的爱好者。
当我看着那些我精心批阅,写满评语的一摞摞读书笔记;当我惊讶于学生的妙语连珠,语惊四座;当我得知我曾经笔记最好的学生在初中考试时作文得满分,被当作范文全校传阅;当我不再因为学生的语文兴趣不浓而一筹莫展,舍本逐末时,我欣然,我坦然。我没有让我的学生们在题海中翻滚,我没有让我的学生在最佳的读书年龄里荒废岁月,这一切,也应该真诚地感谢读书笔记。
今天,我依然引领我的学生们在书的海洋中贪婪地拣拾着七彩的贝壳。我相信,当我和我的孩子们有一天都皓首白头,我们都会感谢书籍,更感谢我们笔记中那些让我们感动、沉思、咀嚼的文字。那些是怎样无价的珍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