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物视角探究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2019-12-19林翠华

科技风 2019年34期

林翠华

摘 要: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康熙帝曾多次来到承德于避暑山庄处理军政要务、休闲娱乐。康熙之后除了雍正帝未曾来过外,乾隆、嘉庆、咸丰都曾多次来到避暑山庄,直至清末慈禧以一道懿旨彻底废弃了避暑山庄,正式结束了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古代帝王宫苑的特殊身份,此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也大多被运走或洗劫一空,但在过去作为皇家园林的避暑山庄内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为君王所用。这些文物身上承载着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本文即在介绍避暑山庄文化内涵及避暑山庄文物保护的现状与历史的基础之上,从文物视角探究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关键词:文物视角;避暑山庄文化;历史传承

避暑山庄总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作为清王朝皇帝的行宫占地近10万平方米,现避暑山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面积就有一万多平方米,馆内展有多件建国之后搜集而来的原属避暑山庄后的珍贵文物展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避暑山庄文化也正是在避暑山庄的建筑、格局、环境与匾联、碑刻、珠宝玉器等文物之间得以显现,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清王朝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殿宇、亭台、楼阁、廊桥、园林格局融合了狮子林、天一阁、金山寺的秀丽奇巧,又借鉴了布达拉宫等具备西藏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山西的殊像寺也在避暑山庄的殿宇、寺庙中有所体现,因此可以说避暑山庄的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形式与其他的匾联、碑刻、珠宝玉器一同集中体现了避暑山庄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对探究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

1 避暑山庄文化内涵

避暑山庄文化的内涵与清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兴建于1703年,也就是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经过康熙四十余年的治平安乱,清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康熙也终于完成了对准噶尔的平乱。这种政治上与经济上的繁荣与发展,为清王朝带来了盛世景象,也将这种盛世景象投射到了避暑山庄的修建之中,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盛世文化气象的一个体现。避暑山庄文化又是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一种融合,其不仅有北方宫殿、寺庙的那种恢弘庄严,又有南方园林的那种自然、清秀,具有南方园林的小桥、亭台,有自然之妙趣,从避暑山庄建筑的取名我们也可以发现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等景都极具江南特色。因此可以发现避暑山庄文化是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再者,避暑山庄文化又是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结合的产物,如今我们进入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依旧可以看到许多带有着儒家文化色彩的书画、牌匾、雕刻、图书资料等文物,如澄心正性、孝悌敬祖、戒急用忍等匾联中就透漏出了儒家的思想。其中现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文津阁版本的四库全书就曾藏在承德避暑山庄之中,是避暑山庄的重要文物,而在这本书中就收录了大量的儒家经典文章,是古代士人学者必读的经典,加之康熙皇帝钟爱儒家经典,后代的清朝皇帝也大都阅览历代的儒家经典论著,因此在避暑山庄中至今保存着大量的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物。但与此同时,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住中原,特别重视与蒙古族、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据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就曾多次接見蒙古族与藏族的使者以及王公贵族,而这些少数民族中存在很多民族信仰喇嘛教,清朝的满蒙贵族之中也不乏信仰佛教者,因此避暑山庄又有着大量的佛教经典与佛教寺庙。由此可见避暑山庄确是儒释道文化交融的产物。最后,避暑山庄文化又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前面提到受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避暑山庄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这其实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在承德避暑山庄之中随处可见满蒙的民族图案、服饰、布料等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印记的物品,这些也都成为了如今研究满蒙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文物。

2 文物视角下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研究

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与避暑山庄文物的保护历史与现状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随清王朝的兴衰历史而变动。建国以来,避暑山庄文物的保护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早在七十年前就强调要建好避暑山庄博物馆,1991年江泽民主席在视察承德避暑山庄时也强调要好好的研究保护避暑山庄,因此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戴逸等清史与文物研究专家的关怀与努力之下,如今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与故宫、圆明园等其他重要的园林、宫殿一样,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作为清代皇帝的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历史中伴有重要地位,但是随着清末遭遇外敌的侵略,承德避暑山庄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慈禧与咸丰帝逃离紫禁城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帝也在避暑山庄死去,之后慈禧发动政变夺权并于返回北京后宣布关掉避暑山庄,之后避暑山庄的文物也大多被运走,军阀混战时期承德避暑山庄又多次遭遇劫难,文物被严重破坏与盗窃,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以承德避暑山庄为军营,承德避暑山庄再次遭到洗劫,此时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已所剩无几,只剩下了一些残败的建筑与古树,直到建国后才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之下逐渐找回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如今馆内珍藏的文物多达三万余件,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白玉“四知书屋”玉玺更是承德避暑山庄文物中的至宝,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御制碑刻拓片也在2014年首次大规模展出,在展出的御制碑刻中乾隆帝的数量最多,内容最为广泛,这些碑刻集历史、文学、书法及镌刻于一体,文风优美,字体流畅,也是避暑山庄文化的另外一种体现。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绿毯八韵》,在这篇碑刻中乾隆皇帝借景生情,批判了汉唐皇帝的奢华无度,要求后世子孙引以为戒,勤政清廉。除此之外,《文津阁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以及《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等重要的碑刻依旧在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得到保护,成为了避暑山庄文化历史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承德文庙的商周八宝等稀世珍品至今还流落在外,不知所踪。由此可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物保护工作虽然面临着多种困难,遭遇变故,但依旧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与党和国家对于文物研究的重视,承德避暑山庄的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多位清史与清文化研究专家也都投入到了避暑山庄文化的研究之中,无论是避暑山庄文化还是避暑山庄文化的研究都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3 文物视角下避暑山庄文化的传承研究

文物承载着避暑山庄的文化,通过对避暑山庄文物的分析,我们可以从文物视角探究避暑山庄文化的传承。仔细观察避暑山庄文物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避暑山庄的文物大多为康乾盛世时期搜集而来的,但在雍正一朝中承德避暑山庄却鲜有文物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与康熙、乾隆相比,雍正帝在位时间较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承德避暑山庄文化的传承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是有中断的。然后我们还可以从乾隆时期的瓷器中发现乾隆年间避暑山庄文化的传承非常成功,既有宫廷文化那种恢弘华贵的风格,比如豆绿地粉彩开光轿瓶、金地粉彩開光葫芦式轿瓶、黄地粉彩瓜棱式轿瓶都色彩华丽,有富贵吉祥之意。但与此同时又有汝釉竹节轿瓶、黄地粉彩开光诗文轿瓶等有着高洁气度的瓷器,这都是与康熙时期避暑山庄文化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我们对避暑山庄的文物以及出产的年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康乾时期的文物最为珍贵,质量也最为上乘,到了咸丰年间,清王朝内外交困,民生凋敝,国库亏空,承德避暑山庄也就很少有新进的宝物,因此在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中康乾的文物多,而近代产的文物少,也证明了避暑山庄文化的传承经过康乾盛世后,在近代受到了阻碍。但是幸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重视,大量的专家投入到了避暑山庄文化的研究之中,如今避暑山庄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和文化研究宝地。

4 结语

总而言之,“一座山庄半部清史”,可谓是对避暑山庄与清王朝历史的最好阐释。从文物视角探究避暑山庄文化的历史与传承,我们可以发现避暑山庄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参考文献:

[1]戴逸主编.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霍云星.浅谈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及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1):151+157.

[3]王涛涛.谈承德避暑山庄历史文化的回溯与发展展望[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2):279-180.

[4]张羽新.再论避暑山庄的历史价值[A].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故宫博物院,承德市人民政府.山庄研究[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

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90306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