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下大学生转专业思想探究

2019-12-19唐莉蓉肖建磊

大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唐莉蓉 肖建磊

[摘要]研究从大学生转专业思想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入手,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生转专业行为的理论依据,从系统化、多样化、课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维度全方位为大学生(尤其是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开展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生涯教育,从唤醒学生生涯意识,正确引导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积极投入到生涯探索之中,到引导转专业学生明确目标专业,做理性选择,发展生涯决策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生涯成熟。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77-04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导致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学习不适应,进而出现了转专业行为盛行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转专业,这是高校教育目前的一大痛点和难点,而最终的落脚点还应回归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转专业行为实质上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和调控,需要全面指导与教育。一方面,转专业给予广大高校学生第二次专业选择的权利,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转专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转专业思想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方向,促进学生做出理性的职业生涯决策。

二、学生转专业思想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学生转专业思想现状

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外在阻碍、个人教育和职业知识及决定时机方面存在差异,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明显,显示出较不确定的生涯决策状态翻。也有调查发现,大学生转专业意向在大学一年级最为强烈,随着年级的升高,其转专业意向逐渐减弱。调查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对转专业选择的后悔,甚至有人还在困惑中。大学生转专业的思想现状表现如下。

一是专业指导不足。高校的转专业工作多由高校教务处在特定的时间内开展,缺乏专门的师资和特定的部门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指导。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单一,资源整合力度还需加强。

二是转前盲目跟风。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专业观不清晰。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对毕业后的去向也不清楚,跟随大流转向热门专业,自我认知意识淡薄,转专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三是转后存在后续风险。新的学习环境难以融人,心理上的孤独感会造成学生转专业后的不适应。转后不能跟上转后专业的学习进度,无法做出合理的学业规划,学业压力过大也同样会产生心理负担。未实现转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心情低落。由于没有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没有调适途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所以转专业后存在后续风险。

(二)学生转专业成因分析

学生转专业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因素。内在表现为若干个体因素:1.学业受挫。本专业课程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认真刻苦但收效甚微,进而催生转专业念头以改变现状。2.专业认同低。受专业资源、工作性质、社会地位、舆论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容乐观。如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表现出的专业思想不稳定,一部分新生表示护理工作太苦太累,不愿从事本专业。3.兴趣爱好。个人清晰认知到自我兴趣爱好后,通过转专业的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4.高考志愿的影响。受高考分数、专业服从调配、院校录取专业的限制,一些学生的高考志愿未能如愿,希望通过转专业实现专业的二次选择。

外在表现为家庭社会因素:1.就业前景。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学生希望通过转到热门专业学习,以便毕业后有好的出路。2.父母期望。有的学生选择专业完全遵从家长的意愿,未能主动对自己做专业定位或职业规划。3.社会舆论。社会大众及媒体对某些职业贬低和矮化的现象造成学生厌学本专业,力图通过转专业摆脱现状。4.人脉关系。学生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推动学生转到人脉关系广泛的新专业,为寻得更好的发展。家庭社会因素影响了部分学生转专业的决策,增加了学生不适宜的转专业行为。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转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是舒伯(D.Super)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认为,生涯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处于探索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个人对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的探索与适应期”,是一个生涯认知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转专业前许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尚不稳定,对自我认知还不清晰,对专业选择有较大的弹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及未来职业的信息,让学生结合对个人需求、兴趣、人格、价值观、工作角色及能力的澄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建立更明确的目标。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理性选择专业,并自我调适职业生涯之路。二是施恩(Schein)的人生周期分析理论提出按生物一社会周期和职业周期划分,从职业周期理论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九个阶段。处于成长、幻想、探索阶段(第一阶段)的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为: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从测试和咨询中获取丰富信息,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做出合理的教育决策,查找有关职业和工作角色的可靠的信息源,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职业测评方法融入学生的转专业思想教育中,可以改变学生不切实际的专业幻想,让学生理性認识专业,为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转专业思想的策略探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遵循系统性、阶段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应引导学生在转专业问题上进行理性思考、做出正确决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转专业思想的策略可以从系统化、多样化、课程化、社会化、多元化方面进行探究,重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之路的完整体系,使学生以理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待转专业问题,具体如图l所示。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专业思想教育系统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长期性教育。学校层面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其贯穿于学生转专业前后,全方位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打造阶段式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形成连贯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分为六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学生自我认知教育;第二阶段:专业认知教育;第三阶段:确立目标专业;第四阶段:生涯决策教育;第五阶段:后续学业指导和心理调适;第六阶段:就业指导教育,具体如图2所示。

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价值观的自我认识和挖掘,如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认识和探索,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

专业认知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对专业形成初步认识,旨在提高学生对现有专业及感兴趣专业的认知度,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内涵实质、专业特点、专业现状、专业声望和专业前景,了解当代专业发展的趋势,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憧憬,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转专业思想的学生可以听取感兴趣专业的思想教育,开通自由、开放的学习通道,这能帮助学生尽快解除专业困惑,了解向往专业的基本情况。

确立目标专业是指生涯规划教育引领学生考量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的契合性,并结合自身条件来判定与专业的契合性,避免目标追求的功利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及能力,避免目标准备的盲目性。为避免不恰当的转专业行为,应在学生形成强烈的目标专业意识、清晰的目标专业定位、明确的目标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做好初步的职业选择,确定好目标专业,做好生涯设计。

生涯决策教育是指提升学生做出正确的专业决策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受挫折心理、嫉妒心理、从众心理等因素的干扰,学生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转专业生涯决策,所以要培养学生生涯决策所需要的逻辑思考能力及比较分析能力,以职业决策理论“平衡单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专业决策。

后续学业指导和心理调适是指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如心理疏导、学习指导、朋辈教育等,用这些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引导转专业后的学生加强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转专业后的学生做职业咨询和学业指导;对未实现转专业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理性认识现状,做好心理调适。

就业指导教育是指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与求职意向,了解本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认真将自身优势与职业情况相匹配,减少求职就业的盲目性,进一步稳定专业与就业的生涯决策。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专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专业思想教育形式多样化是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来满足不同时期学生对转专业思想认知的多层次需求。应考虑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发展和学习形态加以培养,以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其思路如表1所示。

1.理论学习。大学生入学阶段:用生涯规划教育引领学生初步入门。针对大一新生,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分析。采用个性能力测试和职业测评法,如通过易班平台使用360度测试法、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橱窗分析法、职业咨询等来让学生了解自己并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融人入学適应教育、专业导航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专业自信心;引导学生对专业形成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憧憬,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两方面让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如何在专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使学生规划出更合理的生涯设计。

2.实践活动。大学生转专业前的实践阶段:定期举办生涯规划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规划意识和能力,重视个人生涯规划。通过生涯规划比赛,让学生获得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逐渐形成专业认同感,确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组织实地参观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本专业及感兴趣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工作职责、现实的工作条件,让学生对专业与职业有实践性的尝试与深刻全面的认识。

3.个性化辅导。大学生转专业后的适应阶段:主要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适应性教育。分别做好未实现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疏导,对转专业后的学生做学业指导,提高其新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我们不仅要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在转专业前后,也要对学生的专业思想现状、转专业后的学习适应情况、未实现转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高度重视,各年级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连贯系统,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做出正确的生涯决策。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开发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化

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转专业进行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转专业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心理和学习需求,甄选主题、遴选内容,构建专业思想教育主题鲜明、内容全面、过程标准、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大学初期:开设专业导论课。旨在提高学生对现有专业及感兴趣专业的认知度,针对本专业的现状,由专任教师开展专题性教育课程。通过组织本专业著名教授、学者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内涵实质、专业特点、专业现状与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

转专业前的一学期:1.开展生涯设计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和价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转专业思想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案例分析的教育方式消除学生非理性的转专业观念;正确引导有明确转专业思想的学生做目标规划,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目标,分析转专业的利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开展生涯决策指导课程。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转专业,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引导学生慎重考虑转与不转,正确选择要转入的专业。让学生理性结合自身兴趣来判定自身条件与专业的契合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认清自身的优势及能力,做好初步的职业选择,避免不恰当的转专业行为,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转专业决策。

转专业后的一学期:旨在帮助学生克服转后不适应的现状,为未转学生做心理引导,增加对转入和未转学生的关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1.开设学业指导课。转专业后学习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转专业后学生基础知识欠缺,补课任务重,学业压力大。这时可以开展学习指导课程,以全方位提高转专业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使学习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做好时问管理,规划学习任务,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角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困难时期。2.开设心理咨询课。转专业学生生活的不适应表现为班级融人困难及人际关系的建立,心理咨询教育课应在班级融入、人际关系方面做指导;为未实现转专业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教育、朋辈教育,指导学生重新规划生涯设计,做出理性的专业选择。

实习前一学期:职业指导课。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面解读相关专业的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化解相关专业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进行心理调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践层面上进行简历制作、求职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法、面试的方法与技巧、毕业生签约等全方位的指导。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拓展专业思想教育社会化

从专业思想的内涵出发,以转变观念、优化课程、拓展教育等途径,将校内、校外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对转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社会化,如表3所示。

一是邀请社会人士开展生涯讲座。邀请各行各业成功人士回校开展专家讲座,分享生涯经验,分享各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通过权威人士的经验分享,对本专业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这能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目前的专业选择。

二是建立家校互联机制。由学生家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建家校委员会,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各界在专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疑惑和顧虑可以通过家校沟通的渠道,对学校设置的专业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向家长反馈,可以获得社会对本专业的认可程度。

三是与基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行业内的企业定期开展宣传讲座,学生通过讲座平台了解社会所需。学校组织学生到实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工作情况,使学生的专业思想与社会接轨。

(五)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转专业评价标准多元化

自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各高校在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和修订转专业政策。各高校多以刚性管理按照学生比例、申请范围、考核方式、学分要求等来制定具体的转专业政策规定与实施细则,少以柔性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情绪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应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原则,对学生转专业的评价标准应在符合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贴近学生实际,优化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角使转专业评价标准兼具科学性和人性化。

五、结语

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角为学生转专业做好理性引导,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有转专业思想的学生不再迷惘中做出专业选择,以明确的生涯目标方向积极投入到生涯探索之中,发展学生生涯决策的能力,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转专业,这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