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学专业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9-12-19曹小玉

大学教育 2019年12期

曹小玉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林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但由于其存在覆盖面小、层次低、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林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此,该研究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合作教育动力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途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的构建这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35-0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有效提升学生对行业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文简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国家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林学专业为林业领域培养面向生产和科研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是一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很强的专业,然而受限于高等院校实习实验林场、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的不足,林业院校无法满足培养林业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为了寻求本科林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本研究根据本科林学专业的特点,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起源及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是美国学者赫尔曼·施耐德首先提出的,后经不断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国外比较成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德国的“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和美国的“回归工程”模式。这三种模式的目标都是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中心任务都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并采用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社会评价机制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其中“学工交替”模式、“订单”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的本质是充分利用企业(产)、高校(学)、科研单位(研)各自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占有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能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模式。

二、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不完善

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本质是林业高校、林业企事业单位和林业科研院所为了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而联合起来打造的一个育人平台。维持这个平台长期有效的关键是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各参与主体存在各自的缺位与不足,这个平台的育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从国家层面看,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只出台了大政方针及鼓励性政策,但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可遵循,很难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也无法对其形成约束力,导致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的可执行性差,效果不明顯。从林业行业来看,没有提出操作性强的林业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体系。从参与主体来看,参与方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林业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人才,但在现行的高校科研评价体制下,高校的科研课题研究方向与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往往存在脱节现象,培养的科研人才不一定能真正解决林业企事业单位生产实践难题,再加上林业企事业单位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要提供实践场所和其他教育资源,使其在产学研教育中的获益不一定比成本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其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要健全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就要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和林业行业的指导作用,整合参与主体在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优势,形成优势教育资源互补的运行机制。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林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门人才。但目前从事林学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几乎全是来自林业高校或林业科研院所,缺乏在林业生产第一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种苗繁育基地、经济林基地、城市林业建设区、生态治理区等林业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与研究场所等)工作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虽然他们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有过林业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但其缺乏系统性、蜻蜓点水式的专业技能(森林资源调查分析与规划设计、森林资源生长模拟、森林经营案例分析、林业生产项目或方案策划、林业发展计划制定与项目评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林产品研发)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林学专业教学内容、实训方法及实验实践设备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导致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更新的步伐跟不上当代教育发展的理念。而且由于面临升职和评职称的压力,在职教师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教学和科研上,很少有热情和精力深入到林业企业和林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活动中。因此,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停留在表面

目前,林学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覆盖面小、层次低,大多仍做表面文章,而没有深入联合,比较常见的是学生参与项目模式和3+x模式川,前者是教师申请到纵向科研课题后与林业生产单位合作,或受林业生产单位或科研院所委托立项,以林业生产单位或科研院所为项目试验基地,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并在实验基地进行科研和实践,这种模式大多是为解决教师的科研课题而临时搭伙,开展中长期合作的项目较少。而后者是学校在校外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综合实习基地,学生为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实验实践学分或毕业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不会超过一学期,大多是在三年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这种合作模式并不能给实习基地所在的林业生产单位带来直接利益,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合作,林业生产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实习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技能优秀的教师指导,导致“重形式、轻指导、轻培训”的现象普遍存在,实习的效果很难保证。

三、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林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林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强调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林业人才,它既不是培养职业技能型林业人才,也不是培养简单的林业从业者。这类人才是毕业后能在林业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能对林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林业人才培养理念。要以林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衔接、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要以林业技术员、工程师的身份到林场、林业企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林业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并要进行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培训,以实现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的无缝对接。

(二)构建和完善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

完善的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动力机制是保证产学研合作关系稳定长久发展的关键。影响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动力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林业院校、林业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动力因素,外部因素是产学研合作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动力因素。只有构建包括政府、林业高校、林业企业或林业科研院所三方面“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才能保证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关系的良好运行。政府要通过立法、行政和经济手段来推动、规范、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理顺产学研主体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为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并通过宏观调控疏通产学研参与主体的资源信息共享通道,以弥补产学研参与主体信息沟通不畅的缺陷。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以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而企业则通过与高校共建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新产品研发机构,一方面直接从高校获取高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吸纳满足企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真正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目标。

(三)丰富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现途径

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仅靠林业高校封闭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科研基础薄弱、承接高层次科研项目能力弱、承担社会服务项目少的林业高校,更要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首先要推进“校府”合作,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缘、地缘等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在林业领域开展合作和服务。比如在林业政策合作领域,可积极参与政府的林业建设规划制定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在林业科技服务领域,可与政府合作搭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为中小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其次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联合科技攻关项目、共建研发中心、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等模式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学校教师要积极进入林业企业、林场等林业生产单位参与林调、林改、造林、护林及林产品开发等工作,参与企业申报国家级和地方级科技攻关项目,与林业企业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性实习和实训基地。同时也要以林业企业需求為导向,吸引企业参与到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聘请林业企业技术专家来一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专业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在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上实现真正的共赢。再次要大力推进“校际”协作共建,利用学缘的优势与林业领域名牌高校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课题申报、人才互聘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努力形成以学校交流为主导、院系联动为主体、部门协调为保障、学者交流为基础、任务项目为抓手、学生交流为辅助的校际全方位合作模式。最后要积极推进“校所”合作。一流科研院所拥有的优质科研课题、超前的创新理论和实用系统的技术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生科研认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最好平台。

(四)加强本科林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基础以及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引进具有林业行业背景、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比如可以聘请林业规划设计院、林业科学研究院、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林业企业等生产一线的工程师、研究员和管理人员来做学校的兼职教师。第二,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特别是新进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要有计划地定期不定期地派遣他们到林业生产第一线参加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生产实践,通过挂职顶岗和合作研发等模式来获取林业生产实践技能。第三,要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制定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引导教师从重视学术研究向重视实践技能和学术研究同步发展的方向转变,并通过职称晋升、教研评优和绩效工资的倾斜政策来调动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积极性,比如对指导学生获得林业领域国家级、省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奖的教师要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五)积极打造本科林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

林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应依托校内有关林学方面的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结合校外试验基地、试验林场来构建。实验实训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既要满足林业生产实践的需求,又要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既要满足学生的基础实验、综合实训、教学性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一体的教学需要,也要满足教师开展林业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的需要,更要满足林业生产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和开发新产品的需要。真正把林学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和试验基地建成产学研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创新实践引导平台、科技成果体验平台、科研项目参与平台、创业项目训练平台和科技竞赛实践平台,以满足应用型林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行业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已形成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不完善、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本文以实践性很强的林学专业为例,在分析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完善林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对策,以期能对林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