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分类视域下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12-19倪成员张元祥周兆忠
倪成员 张元祥 周兆忠
[摘要]围绕如何根据衢州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如何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如何完善分层分类技术技能实训体系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等现实问题,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构建“区域适应、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产业链凝聚专业群,对接区域经济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出-Kk0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体系;依托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合作企业的资源,建立多平台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分层分类;课程组合;“三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30-05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招收统一高考、单独考试和“三位一体”考试的考生,来自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特长、就业意向的学生,其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其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过于单一的教学培养模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单一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的人才需求。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在教育部“以本为本”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背景下,如何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浙江工业大学的“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实施横向差别化分类教育;根据其内容和要求把课程和实验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纵向差别化分层教育。湖北工业大学的“7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70%左右的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联合宽口径培养,培养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创新创业精神为两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大力实施“1+x”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由学校组建创新班实施精英式人才培养,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专业群构建公共基础、职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4大层次化课程平台来分层次培养人才。
可见,很多高校已经深刻认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进行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同定位的学校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专业市场需求、不同的组织模式,其实际效果也会不同。地方高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对接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其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很难照搬或模仿传统本科大学,而且也不能直接借鉴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首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优先考虑人才培养如何对接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不同的区域产业特色不同,人才需求差异大,区域适应性也较差。其次,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生源知识结构、学习兴趣与就业意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再次,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资源相对不足,需着力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角色定位在服务面向地方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向产业开展技术研发。衢州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双重压力,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衢州学院作为2010年升本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直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面向生产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围绕如何根据衢州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如何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如何完善分层分类技术技能实训体系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现实问题,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构建了“区域适应、分类培养、多样成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依托产业链凝聚专业群,对接区域经济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体系;依托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合作企业的资源,建立多平台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業能力。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分层分类理念
(一)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制定地方高校分类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既要考虑类型定位,又要考虑层次定位。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出发点,实施攀登计划、卓越计划和创客计划的“三计划”人才培养目标。
攀登计划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学素养高的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开设以自主学习模式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研究型教学、创新性实验和灵活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继续升学深造的意愿,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接轨。
卓越计划以培养技术熟练、技能突出的专业现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全程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分为学校学习阶段(累计3年)和企业学习阶段(累计1年)。学校学习阶段注重于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增加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环节,旨在增强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学习阶段方案是学生在第七、第八学期集中去企业进行课程学习与项目训练,旨在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培训接轨。
创客计划以培养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和导师工作坊,开展“院校省国”四项衔接的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活动,形成课内外多方式协同培养机制,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
(二)以人为本,创新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理念
美国学者卡罗尔认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学习机会、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仅仅按学习能力水平对学生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不能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根据课程知识类型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能力矩阵体系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分层分类手段,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保障学生个性化、全面成长成才。
1.依托学生能力水平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理念
分层分类教学理论的教育学依据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和可接受性原则,将层次、类型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组织教学。学校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不同的课程“菜单”,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与环境;教师采取差异化和层次化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管理手段,激励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具有确定知识情景的课程采用此类方法,教师非同步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可以体现教育公平。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对公共素养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同时,专业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创造足够的学习机会与时间,以使学生都能达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
2.依托学生兴趣爱好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理念
兴趣是学习和探究的动力,是创新产出的关键。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拓宽的视野、累积的知识和阅历都会产生变化与迁移,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关注这些变化,研究出相应对策,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现专业与兴趣同步化。衢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探索并实践了基于课程组合的专业自主选择教学改革,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要选修课程,同一门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跨学科课程可以利用MOOC、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学习。
3.依托学生自主学习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理念
全面实施导师制与导师工作坊建设,完善导师导学体系,强化本科生导师的“主导”“服务”功能,训练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性地、高效地自主选择课程组合与专业方向,构建起多维度的学习模式。建立基于“溝通一合作”的家校合作育人新模式,借助家校互动,将学校的培养理念传递给家长,将家长的能量带到班级,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围绕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围绕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选择和困惑,与家长共同分析问题,探讨解决的策略,制定合理的未来规划,促进学生做出将科学探索、课程选择和职业方向确定等与未来发展相结合的最优选择。
三、对接区域产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明确定位,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托产业链凝聚专业群: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布局学科专业群,依托“空气动力机械”和“氟硅新材料”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紧密对接区域空气动力机械产业链和产业群发展需要,重构教学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四个专业群。
分层次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产业需求一能力技能要求一专业方向一课程组合支撑”的思路,以工程素养为主线,以Ec国际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整合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公共素养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层次化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为6个课程组合,专业拓展课程为4个课程组合。
对接需求设置课程组合(如图2):整合同质专业基础课,如将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整合为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数字电子基础与模拟电子基础整合为电工电子学。新增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双语)。丰富和完善专业拓展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模块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开设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课程;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模块针对制造业绿色环保低碳发展趋势,增设绿色制造技术概论、快速成型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为适应现代制造业大数据管理技术的需求,增设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生产与运作管理两门综合课程;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模块接轨智能制造技术需求,开设机器人技术与概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课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模块的重点是测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中的应用,开设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智能仪器仪表等课程。
(二)明确思路,创建专业方向自选机制
为了适应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建立以课程组合为载体、学习兴趣为目标、导师评价为导向的专业方向自选机制(如图3)。专业导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选择课程组合。如果学生对所选课程组合不感兴趣,可以申请调整课程组合。导师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考察学生调课申请,给予动态调整机会。在组合课程调整第一阶段,可以根据学生意愿与发展规划自主调整,而第二阶段的调整则需要考虑专业核心素养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只能按指定的组合方向自选。
四、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构建分层次按需求的技术技能实训体系
(一)构建分层次按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以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依托省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如图4所示的“两平台、三分类、四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综合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保障学生按需求多样成才。基础实验按学习能力分层分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基层工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实践环节与相应的专业课程组合相匹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类,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以项目制或者开放课题的形式进行,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选择不同层次的项目或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实践训练,以“多轮驱动”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熟悉现代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感受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