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左传》引诗浅探

2019-12-19黎池莲

大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诗经

黎池莲

[摘要]《春秋左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即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诗。该研究主要从引诗的范围与频率、引诗的形式、引诗的场合、赋诗言志等几个方面对《春秋左传》的引诗问题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关键词]《春秋左传》;《诗经》;引诗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2-0117-03

《春秋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81年),共计241年,历12位鲁君。《春秋左传》所记历史以鲁君在位时间系年,可是所记并不局限于鲁国历史,而是整个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反映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与斗争以及这些国家的兴废变迁。

《春秋左传》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即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诗。本文主要着力于《春秋左传》中引诗范围与频率、逸诗的引用、所引诗与《诗经》原诗的比较、引诗的形式、引诗的场合、外交场合的赋诗言志等几个方面内容的考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引诗的范围与频率

以下是笔者对《春秋左传》引诗的范围与频率的统计。

(一)对风的引用:引用10国国风,共计45首诗歌

1.《周南》引用共计2首,各1次,它们为《兔苴》《卷耳》。2.对《召南》的引用:共引诗9首,其中《采蘩》《甘棠》各引用3次,《行露》《草虫》各引用2次,《采菽》《羔羊》《摽有梅》《鹊巢》《野有死麇》各引用1次。3.对《邶风》的引用:共引诗9首,其中《谷风》引用2次,《泉水》《雄雉》《绿衣》《简兮》《匏有苦叶》《式微》《柏舟》《静女》各引1次。4.对《鄘风》的引用:共引诗5首,其中,《载驰》《相鼠》各3次,《桑中》《鹑之贲贲》《干旄》各1次。5.对《卫风》的引用:共引诗4首,均引1次。6.对《郑风》的引用共9首,《羔裘》《野有蔓草》各2次,《清人》《缁衣》《将仲子兮》《褰裳》《风雨》《有女同车》《萚兮》各1次。7.对《唐风》共引诗2首,《蟋蟀》2次,《扬之水》1次。8.对《秦风》的引用:共引诗2首且都只引1次。9.对《曹风》的引用:只引《侯人》该诗1次。10.对《豳风》的引用:共引诗2首,各1次。

(二)对雅的引用,共计60首诗歌

1.《春秋左传》一书共引用《大雅》2l首诗歌,其引用的诗歌题目及频率如下:引用得最多的是《文王》11次;《板》《抑》各8次,《皇矣》《烝民》各6次,《既醉》《民劳》《瞻印》各4次,《桑柔》《大明》《假乐》各3次,《旱麓》《荡》《绵》各2次,《行苇》《洞酌》《思齐》《文王有声》《韩奕》《嘉乐》《灵台》各1次。2.《春秋左传》一书共引用《小雅》39首诗歌,其引用的诗歌题目及频率如下:《巧言》6次,《正月》《小曼》《常棣》《角弓》各4次,《十月之交》《六月》《雨无正》《节南山》《鹿鸣》《南山有台》《北山》各3次,《小明》《菁菁者莪》《彤弓》《鸿雁》《四月》《桑扈》《四牡》《采菽》《黍苗》《蓼萧》各2次,《湛露》《采薇》《信南山》《裳裳者华》《皇皇者华》《青蝇》《都人士》《祈父》《鱼丽》《隰桑》《小宛》《匏叶》《节》《吉日》《蓼莪》《出车》《车牵》各1次。

(三)对颂的引用:共计15首诗歌

1.《春秋左传》一书共引用《周颂》10首诗歌,其引用的诗歌题目及频率如下:《我将》4次,《烈文》3次,《敬之》《武》各2次,《赉》《酌》《时迈》《思文》《丰年》《维天之命》各1次。2.《春秋左传》一书共引用《商颂》4首诗歌,其引用的诗歌题目及频率如下:《殷武》《长发》各2次,《玄鸟》《烈祖》各1次。3.《春秋左传》一书只引用《商颂》的1首诗歌,即在文公二年引了《閟宫》。

综观上列120首《春秋左传》中所引诗歌不难看出,当时人们最为重视的乃是大雅与小雅两类诗歌,尤其是《文王》《板》《抑》《皇矣》《烝民》《巧言》等几首诗歌,反复被引用,深入人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教化对春秋时期人们的影响:人们不但受其影响,更是把这些诗歌作为当时人们言行举止评判的一个标准。

二、引诗的形式

其一,只提及《诗经》中的某一诗名而无具体内容的,共计77次(含重复诗歌),如:

《春秋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洞酌》,昭忠信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夏,诸侯之大夫从晋侯伐秦,以报栎之役也。晋侯待于竟,使六卿帅诸侯之师以进。及泾,不济。叔向见叔孙穆子,穆子赋《瓠有苦叶》。叔向退而具舟,鲁人、莒人先济。

其二,虽不提及诗歌的具体内容,但点到了某诗的第几章,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而射鸿于囿。二子从之,不释皮冠而与之言。二子怒。孙文子如戚,孙蒯入使。公饮之酒,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公使歌之,遂诵之。蒯惧,告文子。文子日:“君忌我矣,弗先,必死。”

其三,提及某诗的具体内容但不提及诗名的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与原诗内容完全一致的,共计100次;二是某些字改变了的,共计51次;三是顺序发生变化的,共计3次。

其四,提及某诗的创作缘由或作者的,共计5个地方,在此只列1例。

《春秋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莊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三、引诗的场合

《春秋左传》引用《诗经》的场合大致可分为以下4大类。

(一)议论评价类

这种类型的引诗一般是引用《诗经》中的某首或几首诗对某人或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议论某人所做的事,或是对某人的言论做出评价,或是品评某人的品格。这种议论评价可分为以下3种情形。

①以“君子”口吻进行议论评价:计有“君子曰”“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以为”“君子是以知”5种形式,共35次,涉及48首诗歌。比如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僖公十二年)

②以“仲尼”(含“孔子”)身份进行议论评价:共6次,涉及7首诗歌。比如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竖牛),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公五年)

③以当事人或旁人口吻进行议论评价:共28次,涉及诗歌37首。比如:夏,公如晋,晋侯见公,不敬。季文子日:“晋侯必不免。《诗》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夫晋侯之命在诸侯矣,可不敬乎?”(成公四年)

(二)应答劝告类

这类引诗往往是引用某诗的某些话对同僚或君主进行劝告或劝谏,或是与人争论或谈话时通过引诗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情形。

①臣子劝谏君主:共计13次,涉及15首诗歌。比如: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诗》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王说。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僖公二十二年)

②同僚或朋友相劝:共计9次,涉及11首诗歌。比如: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太子犹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子以疾辞,若何?不然将及。摄卿以往可也,何必子?同官为寮,吾尝同寮,敢不尽心乎!”弗听。为赋《板》之三章。又弗听。及亡,荀伯尽送其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曰:“为同寮故也。”(文公七年)

③应答类引诗:共计34次,涉及诗歌42首。比如:或谓子舟曰:“国君不可戮也。”子舟曰:“当官而行,何强之胡?《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毋纵诡随,以谨罔极。是亦非辟强也,敢爱死以乱官乎!”(文公十年)

(三)宴享宴客类

这类引诗在《春秋左传》中往往不写出具体的诗歌内容,只提及诗歌的名称或某诗的第几章,多为主宾之间互相酬答:或是主人对来宾表示欢迎,或是来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或是来宾对主人提出自己的希望或要求,但也有讽刺无礼者的。为方便计,笔者将其分为3种情形进行表述。

①宴享外宾引诗:宴享外宾活动共计20次,涉及64首诗歌。比如:晋范宣子来聘,且拜公之辱,告将用师于郑。公享之,宣子赋《摽有梅》。季武子曰:“谁敢哉!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欢以承命,何时之有?”武子赋《角弓》。宾将出,武子赋《彤弓》。宣子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献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王,以为子孙藏。……”(襄公八年)

②君主宴请臣子:共计3次,涉及诗歌5首。比如: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复命,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赋《绿衣》之卒章而人。(成公九年)

③友朋之间举行的私宴:共2次,涉及诗歌2首。如:齐庆封来聘,其车美。孟孙谓叔孙曰:“庆季之车,不亦美乎?”叔孙曰:“豹闻之:‘服美不称,必以恶终。美车何为?”叔孙与庆封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襄公二十七年)

(四)纯粹外交类

共9次,涉及11首诗歌。这里所指不含宴享外宾类引诗,仅指外交活动中的引诗。比如:齐及晋军,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胖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襄公十九年)

四、外交赋诗之赋诗言志

(一)关于诗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论语》关于孔子的两则材料中得到启示: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曰,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从上文所述和孔子的两段话中可以知道,赋诗引诗现象在春秋时代非常普遍,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上层人物对《诗经》非常熟悉,在进行外交活动甚至是日常交游中常常通过引诗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在那个时候,不懂诗,不知礼,在社会上就很难立足,常常会出洋相,被人鄙视,下面这个例子颇能说明问题。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封……遂来奔。献车于季武子,美泽可以鉴。展庄叔见之,曰:“车甚泽,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孙穆子食庆封,庆封汜祭。穆子不说,使工为之诵《茅鸱》,亦不知。既而齐人来让,奔吴。

(二)朱自清先生“赋诗言志”论

其一,赋诗“言志”,听诗“观志”“知志”。

朱先生以《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垂陇之会为例: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日:“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日:“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日:“床笫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赵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产赋《隰桑》,赵孟曰:“武请受其卒章。”子大叔赋《野有蔓草》,赵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赋《蟋蟀》,赵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叔段赋《桑扈》,赵孟曰:“‘匪交匪敖,福将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

朱先生认为,垂陇之会赋诗的郑国诸臣,除伯有外,都志在称美赵武,联络晋郑两国的交谊。赵孟对于这些颂美,“有的是谦而不敢受,有的是回敬几句好话”。只伯有和郑伯有怨,其所赋的诗里有云:“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是在借机会骂郑伯。所以范文子说他“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他认为,酬酢的赋诗,一面言一国之志,一面也还流露着赋诗人之志,他自己的为人。垂陇之会,范文子论伯有、子展、印氏等的先亡后亡,便是从这方面着眼,听言知行而加以推断的。

据《春秋左传·文公十三年》所载,郑伯背晋降楚后,又欲归服于晋,适逢鲁文公由晋回鲁,郑伯在半路与鲁侯相会,请他代为向晋说情,两方的应答全以赋为媒介:

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郑大夫子家赋小雅《鸿雁》篇,义取侯伯哀恤鳏寡,有远行之劳,暗示郑国孤弱,需要鲁国哀恤,代为远行,往晋国去关说。鲁季文子答赋小雅《四月》篇,义取行役逾时,思归祭祀;这当然是表示拒绝,不愿为郑国的事再往晋一行。郑子家又赋《载驰》篇之第四章,义取小国有急,想求大国救助。鲁季文子又答赋《采薇》篇之第四章,取其“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之句,鲁国过意不去,只好答应为郑奔走,不敢安居。

朱自清认为,郑人赋诗,求而兼颂;鲁人赋诗,谢而后许。

其二,断章取义,只用字面上的意义。

朱先生以《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垂陇之会为例,指出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只是取“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两句,表示欢迎赵孟的意思,与上文“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以及下章都不相干。他认为,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而不管全诗的用意,就是上下文的意思。

其三,取比喻义,不用字面上的意义。

朱先生以《春秋左传·昭公元年》郑伯享赵孟为例,提出鲁穆叔赋《鹊巢》便是以“鹊巢鸠居”喻晋君有国、赵孟治之。

[注释]

①本文所举例子中《诗经》《春秋左传》均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的《十三经正义》。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