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古典诗歌中虚实关系的层次

2019-12-19邓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图景意象想象

邓莹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而想象和联想的外在表现主要就是虚实关系。目前,由于缺乏系统的归纳,虚实的外延呈现出一种比较混乱的状况,这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很大不便。整体而言,各种虚实关系并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布于一个立体化的结构中,从创作思维到表现手法再到文学欣赏,都有它的影子。

一、创作思维

创作时对于形式的确定,是一个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的奇妙的心理过程。正如梁宗岱先生所说:“心灵的活动也得受形于外物才能启示和完成自己:最幽玄最缥缈的灵境要借最鲜明最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首先是由“实”的现实之物引发虚的情思,这叫“化景物为情思”,再把虚的情思转化为实的意象。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来说文学创作,情感为“无”,表现情感的意象则为“有”,这“有”是源自“无”的。总之,先为物象所感而移情于物,产生某种情愫,再用意象去表现这种情愫,正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当然,这一过程并非那么单一,往往是循环往复多次,其间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只有虚实多次往还,创作的作品才能呈现出形神兼备的风貌。

这一层虚实关系,基本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潜藏于“黑箱”之中,但其后半部分,化虚为实,因为落实为最终成品的缤纷意象,还是可以大致还原得出的。

我们看2008年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的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诗以抒怀。前两句写了“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的实景,两岸相望,舟船穿梭,但“各背驰”而无法自由往还于两岸之间,而且船行过激起的波痕连交汇“亦难为”,这就不止于写船和波痕了,而虚写作者对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和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写鸥鹜的自由,这些飞禽不受两国边界的约束,可以在淮河两岸自由往复地飞翔,对照之下,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就不言自明了,这是虚写。

袁行霈先生从意境这一古典诗歌的核心概念出发,将情景关系定义为意与境的关系,并总结出意与境交融的三种不同方式: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体贴物情,物我交融。如果照此看来,以上这首诗更多地体现为移情入境,即诗人出发之际已经带着因南北分裂而引起的痛苦之情,而“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当此际,更添惆怅,于是作者就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这“各背驰”的舟船和“无拘管”的鸥鹜之上,客观的物境也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

二、表现手法

虚实作为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时空的拓展上。诗歌的内容越具体,对时空的依赖就越强烈,而这种虚实结合在立足于写作时的实际状况、展开的联想想象、丰富的诗歌内容的同时,往往对表情达意起到很好的作用。学习或考试经验欠缺者往往难以察觉,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认清标志性词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虚实关系在这一层次是高考的重点,表现为很多形式:

1.现在与过去。在文字上可能有“忆”“思”

之类的标志,如“翻思向春日”(2012年全国大纲卷《落叶》)。

2.现在和将来。在文字上可能有“念”“想”

等词汇和“明日”等表示时间的词汇做提示,如“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2008年重庆卷《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3.现实和梦境。“梦”是这里的关键词,如“思量只有梦来去”(2010年广东卷《望江东》)。

4.此地和异地。“想”是关键词,如“想得家中夜深坐”(2005年全国卷Ⅱ《邯郸冬至夜思家》)。

5.画内与画外。描绘画面所见为实,想象相关画面为虚。如2008年宁夏卷《题李世南画扇》。

下面以《题李世南画扇》为例: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本诗给我们展示的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了寺庙。

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象,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了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画面有水(实),诗人便联想到水发出潺潺的声响(虚);而对画上林木叶子飘落(实)的联想,得出必有秋风吹过,由此再进一步联想秋风有声(虚);画中有人抱瓮汲水(实),诗人便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因而附近当有村庄(虚);画里在山坳中远远隐现的佛寺(实),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虚)。如此往复联想,对画面之美的欣赏诚然是一种“破坏”,但对诗歌而言却是一种奇妙的创作。

这一层虚实关系从属于对意象意境的描写和创造,是创作者通过时空的拓展,使各种意象合理安排,从而形成意境的写作手法。

三、文学欣赏

先说第一方面,一首好诗往往会留下空白让读者展开想象和联想,并将其填充丰富。如2011年安徽卷中欧阳修的作品《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实写眼前景象,冰雪消融,小溪水涨,水中所见之从山中飘来的落花,令人浮想联翩,而溪水来自山中何处,是远是近,远方山中大好春景如何,只是虚写,引而不发,留给读者去联想和想象。在虚实之间,作者只写眼前的山外春光乍泄,而在读者心中却是一个万紫千红的远方山中世界。

至于读者的欣赏,则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握诗歌的情致。和欣赏创作正好是一个逆向互动关系,写作者是通过想象联想,化虚为实;读者再通过想象联想,因实得虚,从具体的意象出发,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联想想象,启动文字背后的所指,从而将所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最终把生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景。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文化生活积淀便发挥了作用,结合生活图景和意象色彩进行综合判断,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了。

此时,作品是实,联想的生活实景则为虚,二者形成互动。2011年辽宁卷所选的黄庭坚诗《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描述的是对一幅画的欣赏过程,我们借以比附诗歌鉴赏的奇妙旅程。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小诗虽短,却极尽曲折之妙。先写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见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過归雁;作者进而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烟雨蒙蒙的潇湘洞庭湖上,望着归雁,思归之意顿生,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全诗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跳出,跌落到欣赏名画的现实之中。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另一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惠崇春江晚景》,该诗前三句描写画面,最后一句是写生活,以画面为实景,对生活的联想当为虚写。

相比较而言,黄诗更显复杂,整个过程,循环往复,画境、想象的现实之景与现场对画的观摩相互交融,很难分辨何为幻、何为真,真是惝恍迷离,颇有庄周梦蝶的妙境。而作者的更高明之处在于,他一度陶醉于欣赏,之后还能将微妙的心理过程梳理得如此清晰,描述得如此迷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鉴赏的过程。诗歌鉴赏也应大体如此。

文字背后是人生图景,此人生图景外还有彼人生图景,文字之外则是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之外还有现实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虚实的多重呼应,我们的理解才是可行的,才是富有个性的。

虚实关系无疑是诗歌中的重要关系,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分清层次,科学归类,不论是对教还是对学,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猜你喜欢

图景意象想象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快乐的想象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青岛新图景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