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朝时期江苏府县佚志考述

2019-12-19钱建中

江苏地方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京口建康汉唐

◎ 钱建中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江苏无锡214000)

提 要:文章对南北朝时期10部府县佚志进行考述,纠正古籍文献辑佚、提要等著作中的疏误5处,补辑 23处。

南北朝时期江苏的古方志中,朝代、书名、作者和佚文齐全的佚志共20部,本文为《南北朝时期江苏州郡佚志考述》的姐妹篇。经过类似于考古发掘式的梳理考订,纠正了辑佚、提要等著作中的疏误5 处,补辑 23处。这为《江苏古方志辑佚》的编写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对于朝代不确定和书名不明晰的一些佚志,有待在《元代江苏佚志考录》完稿后另撰文考述。

一、《建康记》 一卷(南朝陈)姚察撰

“建康,县名。晋、隋置,今江苏江宁县南”(《辞海》)。姚察(?~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人(今浙江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官吏部尚书、秘书丞,著有《西聘记》《三钟记》《玉玺记》等。《陈书》《南史》有传。

著录:

1. 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10 页转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辑引的《建康记》26 则。又从〔至正〕《金陵新志》中辑得《建康记》1则。

2.《汉唐方志辑佚》第316 页起汇辑《建康记》32 则。

补辑:

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0江南二(朱雀桁)引《建康记》1则。

2.褚人获《坚瓠续集》卷二(傩)引《建康记》1则。

3.《太平御览》卷194 亭(止马亭)引《建康记》1 则。

从所引佚文来看,内容包括湖、山、穴和植物等,记述简略。

考异:

考书名、作者: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建康记一卷,姚察撰。”《中国古方志考》《汉唐方志辑佚》《江苏旧方志提要》和《江苏省志·附录·江苏方志源流》所记均与此同。

纠误:

1.《汉唐方志辑佚》第316 页:“建康出元参(《御览》九九一元参)”中的“元”,误。当作“玄”。

2.《汉唐方志辑佚》第316 页:“建康出茱萸(《御览》九九一茱萸)”经核,属误录。

二、《京邦记》二卷(南朝梁)陶季直撰,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仅存目)

陶季直(约502~557),南北朝大臣。秣陵(南京)人,出身官宦世家,历晋、宋、齐、梁四朝,从诸侯国侍郎、参军官至廷尉、黄门侍郎。《梁书》《南史》有传。从所引佚文来看,主要记录南京一带的城池、山川、湖、溪、园苑、津渡等。

著录:

1.《中国古方志考》第210页从〔景定〕《建康志》辑录《京都记》4则,又从〔至正〕《金陵新志》辑3则(与前重复)。

2.《汉唐方志辑佚》第297 页汇辑7 则。

补辑:

1.《北堂书钞》卷158引陶季直《京都赋》1 则。

2.《编珠》卷2 居处部(梅花梁)引《京都记》1 则。

3.《初学记》卷25 器物部(舟)引《京邦记》1 则。

4.《建康实录》卷2 吴中太祖下(青溪)引《京都记》1则。

5.《御定渊鉴类函》巻386 舟部引《京邦记》1则。

考异:

考书名:有《京邦记》《京都记》《京都赋》三说。《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京邦记》,二卷”;《汉唐地理书钞》:“陶季直《京邦记》”;《中国古方志考》:“陶季直《京邦记》二卷”。而《建康实录》《景定建康志》直至1997 年出版的《南京文物志·附录》称《京都记》。张国淦则认为:“《建康志》引作《京都记》,邦字疑形似之误。”①

考作者和卷数:作者为陶季直,无异议。卷数有二卷本和卷数缺载之别。

存疑:

张保见在陶季直《京邦记》条目下指出:“《寰宇记》卷五十二录有《京邦要记》一条,仅见《寰宇记》引用,其书及撰者均不详,疑即《京邦记》。”②

三、《建康宫殿簿》《说郛》本、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仅存目)

《建康宫殿簿》为东晋和宋、齐、梁、陈的都邑志,记述建康(今南京)宫阙之专著。唐刘知几《史通》卷10《内篇·杂述》提及《建康宫殿》时感叹:“此之谓都邑簿者也。”《史通》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此书当早于《史通》。内容全为宫廷建筑、园林的方位、修建始末与演变情况。

著录:

1.《说郛》本辑《建康宫殿簿》一卷,5 则。

2.《中国古方志考》第210页转录《太平御览.居处部》引《建康宫殿簿》10余则;《景定建康志·宫阙志》引3 则。

3.《汉唐方志辑佚》第317页汇辑《建康宫殿簿》15 则。

4.黄奭《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子史钩沈》辑《建康宫殿簿》5 则。

补辑:

1.《建康实录》卷20“云龙、神虎二门”案:引《宫殿簿》1则。③

2.中村圭尔编《魏晋南北朝都城史料辑佚》辑《建康宫殿(阙)簿》31则。

考异:

考书名:《建康宫殿簿》又名《建康宫殿阙》。

考作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建康宫殿簿》,卷亡,不著录。”《说郛》(宛委山堂本):“《建康宫殿簿》一卷(唐)张著撰”。此后,黄奭《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和《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1983 年版)、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2009 年版)、叶骁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1988年版)等书均沿用“《建康宫殿簿》由(唐)张著撰”一说。

引用此书最早的是《建康实录》。考唐代许嵩撰的《建康实录》一书所记史事,“起自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迄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④张国淦在《中国古方志考》第210页《案》:“《说郛》本《建康宫殿簿》全出《御览》,题(唐)张著撰,未知何据?”《汉唐方志辑佚》第317页指出:“佚文言及宋、梁、陈,刘知几《史通·杂述篇》又称《建康宫殿》谓之都邑簿者。故此书当为陈人之作。”

四、《江乘地记》 卷次不详,是乘民撰。王谟《汉唐地理书钞》 辑本(仅存目)

是乘民,生平不详。秦置江乘县,三国吴废,晋复置,隋开皇初又废。治所在今江苏句容市北。《江乘地记》散佚已久,只言片语散见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寰宇记》《六朝事迹编类》《景定建康志》及《至正金陵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渊鉴类函》《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内容记述山湖、洞穴、动物等。

著录:

1.《中国古方志考》第230页转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所引《江乘地记》佚文3则,又从《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辑《江乘记》《江乘地记》佚文6则。

2.《汉唐方志辑佚》第320 页起汇辑《江乘地记》佚文10 则。

补辑:

1.《太平寰宇记》卷90 引《江乘地记》1 则。

2.杜公瞻《编珠》卷1引《江乘地记》1则。

3.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第166卷梁记22 和《與地纪胜》卷17 建康府.景物上(摄山)下引《江乘地记》1则。所引佚文略异。

考异:

1.考书名:《江乘地记》又名《江乘记》。除《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及《读史方舆纪要》引文时称《江乘记》外,其余均称为《江乘地记》。

2.考作者:有是乘民和作者空缺之异。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江乘地记》卷亡,不著录。”《汉唐地理书钞》和《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仅录书名《江乘地记》。而《北堂书钞》卷158穴引是乘民《江乘地记》2 则(钟乳穴、云隆穴)。《北堂书钞》是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早于《太平御览》,所引佚文时称“是乘民《江乘地记》”,可予采信。

五、《京口记》二卷(南朝宋)刘损撰,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仅存目)、张国淦《永乐大典辑本》

京口名称之来历,《水经注》直言:“京口,丹徒之西乡也。”地处丹徒县西乡京口里,当时称京、京城、京口,即现今镇江城区。《京口记》是较早介绍京口地区景物风光的专著,此书佚失后散见于唐宋类书及地志。刘损,字子骞,沛郡萧人,文帝元嘉年间任义兴太守,官至吴郡太守,追卒赠太常。《宋书》《南史》有传。

著录:

1.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76页分别从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引录11则和《與地纪胜》七:镇江府景物下汇录3 则。又《永乐大典辑本》辑《京口记》6则。

2.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168 页起辑引《京口记》17 则。

补辑:

1.韩格平《京口记残句辑注》辑注《京口记》17 则。

2.《渊鉴类函》卷25地部三(冈)引《京口记》2则。

3.《太平御览》卷642刑法部八引刘桢《京口记》1则。

考异:

考书名、卷数和作者:书名《京口记》、卷数为二卷,无异议。作者有刘损、刘损之和刘桢、刘祯、刘值五说。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與地纪胜》作“刘损之”。刘文淇指出:“此处作刘损之者,盖传写之讹耳”⑤。《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寰宇记》《文选注》《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齐民要术》《嘉定镇江志》《至顺镇江志》等书引《京口记》时,作“刘桢”或“刘祯”。《太平御览》卷193 居处部又作“刘植”。

考《宋书》:在其卷二十九志第十九符瑞下记载:“元嘉十三年三月戊辰,义兴阳羡令获白乌,太守刘祯以献。”这里显然是“祯”为“损”字之误。

韩格平认为:“《隋书·经籍志》有‘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的记载,再详审本书内容,则《京口记》为刘损所著便无可置疑了。”⑥

纠误:

1.洪业、聂崇歧编写的《太平御览 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一书把《太平御览》卷700服用部二(幄)《鲁都赋》、卷702服用部四(盖)《鲁都赋》、卷978菜茹部三《瓜赋》的佚文作为《京口记》的佚文,误。经考,《鲁都赋》和《瓜赋》是东汉末年曹魏初年文学家刘桢的作品。

六、《徐地录》一卷刘芳撰,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仅存目)

刘芳(453~513),字伯文,彭城人。(《北史》作字伯支,彭城丛亭里人)历官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令、太常卿。于经书音训学问精通。卒后追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号文贞。著有《毛诗笺音义证》《范晔后汉书音》《辨类》和《徐州人地录》等。《魏书》《北史》有传。

后魏徐州彭城郡,隋为彭城郡,唐为徐州,宋为徐州彭城郡,明清为徐州府。

著录:

1.《中国古方志考》第241页转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从《北堂书钞》和《太平寰宇记》辑引《徐地录》4 则。

2.《北魏佚书考》辑 《徐州人地录》4 则。

3.《汉唐方志辑佚》第336 页辑《徐地录》3 则。

补辑:

1.清胡渭《禹贡锥指》卷五引刘芳《徐州记》1则。

2.《五礼通考》卷202(蒙山)引刘芳《徐州记》1 则。

3.《李太白集注》卷28引刘芳《徐州记》1则。

4.《太平寰宇记》卷15(奚公山)引《徐州记》1 则。

从佚文看,此书记述徐州地区历史地理与人物事迹。

考异:

考书名有三:《徐地录》《徐州人地录》《徐州记》。

《旧唐书·经籍志》:“徐地录一卷(又名徐州人地录),后魏刘芳”。《新唐书·艺文志》:“徐地录一卷,刘芳”《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二》《中国古方志考》及《稀见地方志提要》均沿此说。《汉唐地理书钞》无卷数,其余同。《北史·刘芳传》和《江苏旧方志提要》载:“《徐州人地录》二十卷,(后魏)刘芳撰。”张国淦在《徐地录》条目下《案》指出:“《北史·刘芳传》,芳撰《徐州人地录》二十卷。《旧唐志》作《徐地录》一卷,盖即《徐州人地录》之残本。”

《李太白集注》巻28、《太平寰宇记》卷15、《北堂书抄》卷102、《五礼通考》卷202 引文时均称“刘芳《徐州记》”。今人朱祖延认为:《徐地录》是《徐州人地录》之简称。又有《徐州记》《徐州人兆录》皆是讹称⑦。

七、《徐州记》阳晔撰,生平不详。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仅存目),张国淦《永乐大典辑本》

此徐州“实为侨置江南之南徐州”⑧。

著录:

1.《汉唐方志辑佚》第103 页从《史记》卷57 绛侯周勃世家和《與地纪胜》卷七镇江府(西浦)辑《徐州记》2 则。

2.《中国古方志考》第242 页从《永乐大典》卷2260六模(五湖)辑《徐州记》1则。

考异:

考作者:《汉唐地理书钞》第26页:“杨晔《徐州记》”,《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阳晔《徐州记》”。《史记》卷57 绛侯周勃世家(正义注)仅引《徐州记》,无撰者。《汉唐方志辑佚》103 页:“《徐州记》撰人不详,不见著录。”杨晔和阳晔中的“杨”和“阳”,在古代是通假字。⑨

纠误:

《中国古方志考》辑《大典》2260:六模(五湖)《徐州记》的佚文,经考,此条佚文出自《南徐州记》。

存疑:

《太平御览》卷42 地部七引杨晔《徐州记》:“奚公山,奚仲造车之所,山上轨辙犹存。”《路史》卷24《国名纪甲》郑樵云:“‘鲁奚邑’今徐之滕东南六十青丘村有奚公冢、奚公山,阳晔《徐州记》云‘仲造车辙存焉’。”⑩但《太平寰宇记》卷15:“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刘芳《徐州记》云:‘奚仲造车处,山上有轨辙见存。’”此条佚文出自杨晔还是刘芳?待考。

八、《义兴记》吴穆子撰,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仅存目)

吴穆子,生平事迹不详。义兴郡置于永兴元年(304),初领县四:阳羡、临津、义乡、国山。隋废义兴郡,改称义兴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

著录:

1.《汉唐方志辑佚》第181页辑录《义兴记》4 则。

2.《无锡方志辑考》汇辑《义兴记》5则。

补辑:

1.《渊鉴类函》卷26地部·穴引吴穆子《义兴记》1则。

2.《御定韵府拾遗》卷18引吴穆子《义兴记》同一则。

3.吴骞《桃溪客语》卷1(金泉)引《义兴记》1则。

考异:

考书名《义兴记》之名无异议。作者有吴穆子和吴穆之二说。

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渊鉴类函》和《御定韵府拾遗》记载为“吴穆子《义兴记》”,而《汉唐方志辑佚》和《江苏省志·附录·江苏方志源流》均把“吴穆子”改成“吴穆之”,应以前者为准。

九、《国山记》陈暄撰,王谟《汉唐地理书抄》辑本(仅存目)

陈暄,生平事迹无考。晋分阳羡县置国山县,隋省,故址在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

著录:

1.《中国古方志考》第274 页从《太平寰宇记》卷92 宜兴县(国山)辑陈暄《国山记》1 则。

2.《汉唐方志辑佚》第319 页录《国山记》同一则。

3.《无锡方志辑考》从《與地纪胜》卷六景物上,《善权寺古今录》卷九杂录引《国山记》同一则,字句略有差异。

考异:

书名和作者:《中国古方志考》《汉唐方志辑佚》《江苏旧方志提要》和《江苏省志·附录·江苏方志源流》记载一致:“陈暄《国山记》。”

十、《徐州先贤传》9卷刘义庆撰,王谟《汉唐地理书钞》辑本(仅存目)

刘义庆(403~444),字号不详。彭城(今徐州市)绥里人。曾任豫州、荆州、南兖州刺史。《宋书·列传第十一》《南史·列传第三》有传。《江左名士传》已著录。

著录:

1.《中国古方志考》第202 页转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辑《徐州先贤传赞》1则(引自《太平御览》人事部)。

2.《汉唐方志辑佚》第181页辑《徐州先贤赞》1 则、《徐州先贤传》1则。

考异:

考书名、卷数和作者: 书名有《徐州先贤传》《徐州先贤赞》《徐州先贤传赞》和《徐州赞》四说;卷数有1卷、8卷、9卷、10 卷之分。

南朝人孙约在《宋书.列传第十一》记述刘义庆时指出:“ 在州八年,为西土所安。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南史》卷十三列传第三《宋宗室及诸王传》:“(刘义庆)撰《徐州先贤传》十卷奏上之。”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也记载:“刘义庆《徐州先贤传》”。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刘义庆撰;又《徐州先贤传》一卷,无撰人。《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作:《徐州先贤传》九卷;《徐州先贤传》一卷,不提名氏。《新唐书·艺文志》杂传记类载:王羲度《徐州先贤传》九卷;刘义庆《徐州先贤传赞》八卷又一卷。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指出:以唐志王羲度,乃临川王刘义庆,误删“临川刘”三字,又误“庆”为“度”。(《中国古方志考》第202页)另《玉海》十五:《汉陈留耆旧传》条载为“刘义庆《徐州赞》九卷”,此为简化之说。

据此,以《宋书》记载为准,“此书应名《徐州先贤传》原书十卷,包括《传赞》一卷。”⑪

备查:

《唐书·艺文志》杂传记类:“王羲度《徐州先贤传》九卷”,又“刘义庆《徐州先贤传赞》八卷”。姚正宗考证后认为:“当是二人二书。”⑫

张国淦“因篇卷撰人之纷错,以致数目并存,实皆一书之传伪。”《中国古方志考·序例》书中因此记载了4部:一是《徐州先贤传》一卷;二是《徐州先贤传》九卷,王羲度纂;三是《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宋刘义庆纂;四是《徐州先贤传》一卷,宋刘义庆纂。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181页记载了二部:《徐州先贤赞》宋刘义庆撰;《徐州先贤传》撰人不详。几说共存,有待进一步考证。

猜你喜欢

京口建康汉唐
丹江蓝里望故乡
车身漏水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浅析PFMEA在总装车间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魏晋风骨 汉唐新韵——观宋述林的近期绘画艺术
汉唐时期乐浪公、乐浪王爵号的除授与变迁
京口驿的回忆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