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质疏松的4个误区
2019-12-18吴心怡
吴心怡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接近50%,其中,80%为老年患者。尽管人们对“骨质疏松”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对它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误区多多。
误区1:年轻人不会患骨质疏松症
很多人把骨质疏松症视为老年病,好像与年轻人无关。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年轻女性(尤其是体形消瘦者),也有可能罹患此病,这与年轻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今,许多年轻人属于办公室一族,没事也喜欢宅在家里,出门以车代步,缺乏户外运动及日晒;吃饭挑食,嗜好烟酒,平常喜饮浓茶、咖啡;更有一些年轻女孩,为了追求身材苗条而拼命节食,导致体重过轻。上述种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很容易导致钙及维生素D缺乏,年纪轻轻也有可能患上骨质疏松症。
误区2:常喝骨头汤可预防骨质疏松
长久以来,喝骨头汤一直被认为是补钙的良方。实际上,骨头里的钙很难被溶解出来,骨头汤里的钙含量其实很低,一碗骨头汤的钙含量不过10毫克,还不及—杯牛奶钙含量的1/20。而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的脂肪,经常食用还会升高血脂。因此,用骨头汤补钙并不可取。
误区3:骨质疏松没必要治疗
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机体衰老的必然结果,既避免不了也无法逆转,因而没必要治疗。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主要是性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形成减缓,导致骨量不断丢失所致。科学合理的治疗,包括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补充雌激素或双膦酸盐等,可以有效延缓骨量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误区4:根据症状或血钙水平能判断有无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疼、血钙不低就不存在骨质疏松。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首先,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往往病情已不是早期;其次,不能把低血钙与骨质疏松画等号。事实上,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钙并不低,这是由于当尿钙流失导致血钙下降时,会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促进骨钙入血而使血钙维持正常。因此,不能依据有无自觉症状、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对于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應当定期去医院做骨密度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