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经验交流

2019-12-18

中国水产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种养渔业水产

浙江湖州: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全力打造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标杆市

湖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钱三雄

近年来,湖州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目标,大力推进现代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018年,湖州市渔业养殖面积57.8万亩,总产量46.5万吨,总产值超100亿元,渔业总产值占湖州市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渔业已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产量、产值均位居浙江省淡水鱼地区第一位。

聚力制度供给,构筑渔业绿色发展战略高地。坚持将渔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来抓,全面构建渔业绿色发展工作体系。一是注重谋划抓。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渔业发展工作,出台《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全力打造2个服务平台、2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200个美丽渔场、2000个健康养殖示范户。二是优化政策抓。出台《支持渔业绿色发展十条政策意见》,成立总规模达4亿元强农基金和乡村振兴基金,安排200亩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渔业绿色发展。要跟踪推进抓。成立现代渔业绿色发展行动领导小组,将渔业绿色发展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重大事项和“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对区县和重点乡镇进行考核排名,持之以恒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

聚力平台优化,促进渔业绿色发展集聚集约。坚持“集聚、集约、集成”,全面调优区域布局、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一是抓产业平台。在浙江省率先完成县域《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力推进吴兴、南浔、德清、长兴等4个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建设、创建率列浙江省第一。二是抓科研平台。强化与大院名校合作,打造南太湖渔业科技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农业部淡水渔业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渔业科技平台,一大批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加快推广应用。三是抓种业平台。以建设水产种业强市为目标,重点推进国家级罗氏沼虾、清溪乌鳖等良种场基地建设,罗氏沼虾、太湖白鱼种业种苗占全国70%以上。总投资5亿元的中国水产种业“硅谷”项目—浙江省水产种业公司落户湖州德清。

聚力模式创新,推动渔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推进渔业增效增收。一是稻渔综合养。探索推广“稻-虾”“稻-鳖”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建成各类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示范区9.2万亩,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比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增加90%以上。二是生态跑道养。推行池塘循环水跑道养鱼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建成养鱼跑道300多条。如南浔区“跑道鱼”产品实行订单销售,售价高于市场价格20%。三是物联智慧养。创新研发应用物联网智能养鱼模式,推广运用渔业物联网4909户,养殖主体实现生产信息动态监测、设施装备自动控制。四是产业融合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宽渔业产业链增值空间,建成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渔业全产业链2条、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休闲渔业精品基地7个,休闲渔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聚力生态倒逼,提升渔业治理体系能力水平。始终坚持“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优先兴渔业”,推动养殖尾水循环利用、达标排放,提升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一是完成治理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建成省级尾水治理示范点180个,占浙江省总量的36%,今年底前,湖州市将全面完成60万亩治理任务。二是自我加压提标杆。制定《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等政策措施,提出比农业农村部更严的排放标准,形成“三池两坝一渠一湿地”等高效治理模式。三是落实责任管长效。明确“谁污染谁治理”“属地管理”的主体责任,夯实市、区县、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管理,创新水产养殖“塘长制”管理模式,开展全域尾水治理智能化监管,推动尾水科学治理和长效管控。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创新绿色发展方式 打造渔业生态文明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 钟声

近年来,福建省扎实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特别是2019年以来,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印发了《关于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十三条措施的通知》,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推动水产养殖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实施新举措,推进福建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2019年,福建省通过“十三条措施”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一是严格落实规划制度,完成67个县级、8个市级养殖规划编制发布。二是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开辟外湾养殖空间,建设深水抗风浪网箱2000多口,建造“振鲍1号”、“振渔1号”、“海峡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鼓励大中型水库发展不投饵增殖渔业。三是发展绿色养殖方式,省级资金2亿多元支持深水大网箱、工厂化循环水等绿色养殖设施建设。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清退超规划海水养殖18360.51公顷;建设环保型全塑胶养殖网箱17万口;逐年摸排、核实、清退超规划淡水养殖65.3公顷。五是推进养殖污染治理,成立“福建省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指导组”,推动养殖尾水处理后排放;监测36个具代表性的养殖排放口为尾水处理提供数据支撑。六是开展渔业生态修复,通过贝藻类养殖、增殖放流等措施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16年以来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超过150亿尾(粒)。七是壮大水产种业规模,建成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0多家,良种覆盖率近70%,涌现出石斑鱼、河鲀等一批新品种(系),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八是加强水产疫病防控,在浙江省53个重点养殖县设置176个病情测报点,监测面积3万亩,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蕉城、福鼎、罗源)。九是强化投入品管理,重点检查用药、生产和销售等“三项记录”,严格查处检出禁用药物案件。十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开展水产苗种质量安全抽检工作,每年抽检6000批次以上,连续12年合格率达97%以上。十一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十大品种全产业链突破950亿元,创建渔业与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水乡渔村”164家。十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发挥入渔国优势,8家企业在印尼等国建设水产养殖基地超15万亩,投资总额超9亿美元。十三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渔业互保机构开设水产养殖台风指数险、养殖设施险、产品质量险等产品,提高水产养殖业风险防控能力。

借鉴新经验,发挥海上养殖转型升级示范效应。福建省宁德市是全国大黄鱼、海带、坛紫菜和鲈鱼之乡,但无序无度的海上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2017年,宁德市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在福建省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德市成立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指挥部,推动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拉动资金支持,省、市、县财政及养殖户已累计投入资金32.5亿元,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并通过PPP模式申请环保专项PSL贷款,加速推进综合整治。二是织好政策“保障网”,相继出台《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项目产品质量控制及验收指导意见》等10多份文件,整治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创新改造设施,率先创立全塑胶渔排设施升级改造模式,试验示范各类新材料设施,建立标准,推动升级改造规范化开展。四是坚持精准施策,引进新材料生产企业42家,保障新型养殖设施产品供应;推动政策性渔业保险,提供保额达2.4亿元的台风指数险,进一步开设养殖设施险和产品质量险,有效分担养殖户风险。五是坚持宣传引导,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多次出现群众自发清退违规养殖、主动对接升级改造服务等场景。六是监督巡查有力,实现禁养区有序、规范、长效监管,设立举报中心,及时发现并清理取缔违规养殖。

宁德市先行先试取得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将辐射带动福建省海上养殖向绿色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10月7日,宁德市清退禁养区渔排14.8万口、藻类2.4万亩;升级改造养殖区和限养区渔排24.9万口、藻类34.1万亩;清理废旧渔排11.5万口、海漂垃圾1.9万吨、白色泡沫球300万个。通过综合整治,宁德市海上养殖逐步规范有序,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宁德市海域绝迹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回归频繁活动。

增添新动力,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更上新台阶。福建省将通过6个力争,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力争2020年底前,全面发布实施市、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全面清退超规划养殖;二是力争2022年底前福建省改造传统养殖渔排50万口以上;三是力争2022年底前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四是力争2022年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五是力争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六是力争到2022年,十大品种全产业链产值超1100亿元。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多措并举 扬优乘势 助推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 龙宇闻

近年来,江西渔业按照“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促加工、活流通、稳增长”的发展方针,围绕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绿色兴渔、质量稳渔、品牌强渔,在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渔业样板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从规章制度上进行了规范。2018

年以来,江西省先后以省农业农村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的通知》《江西省渔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0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对渔业绿色发展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加快《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科学调整水产养殖生产布局、开展养殖尾水治理试点示范、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模式、推动渔业信息化管理方式创新,同时要优化养殖空间布局、提升发展质量、推进绿色养殖、推进三产融合,积极排查违规养殖行为,按照湖库属地管理原则,认真清理湖库“三网”养殖,已清理湖泊水库围网养殖89462.1亩、网栏养殖60428.1亩、网箱养殖250.67万平方米。

从空间布局上进行了优化。江西省积极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厅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作经费,每个设区市补助30万元,每个县(市、区)补助16万元。目前,已完成94个县(市、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与发布工作,科学划定水域滩涂禁养区175万亩,限养区347万亩,可养区272万亩。11个设区市正在开展规划编制,其中,南昌、上饶2个地市已以政府名义发布,其余9个地市预计年底前能完成发布。同时,已启动省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

从健康养殖上进行了引导。近年来,江西省重点开展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广了草鱼免疫防疫、池塘鱼—菜共生、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集装箱养殖等健康养殖技术,从内源上养好水进而养好鱼,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是继续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江西省已创建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4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463家,示范面积135万余亩。二是持续推广草鱼免疫防疫技术。持续在江西省范围内推广草鱼免疫技术,减少草鱼病害发生,确保江西省草鱼免疫保护率达80%以上。三是试点示范节能减排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了池塘鱼—菜共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集装箱循环水养殖及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等4项技术,建立了池塘鱼菜共生示范基地8000余亩、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水槽60余条、循环水养殖集装箱40个、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示范面积1万余亩,进一步提高江西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水平。

从养殖结构上进行了调优。江西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了水产业发展工程(5300万元)、渔业绿色发展(2000万元)、水产种业(500万元)等项目,用于加快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重点打造虾蟹(小龙虾、河蟹)、鳝鳅(黄鳝、泥鳅)、龟鳖(乌龟、甲鱼)等三个百亿产业及山区小型经济渔类、蛙类等适销对路的特色品种。2019年前三季度,江西省名特优水产品产量59.7万吨,同比增幅5%,占江西省水产品产量的33%。二是夯实养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84个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8个优势特色水产种业规模化繁育基地,推广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动特色、高效、健康水产养殖方式的普及,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三是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召开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新闻发布会,集成创新并推广了稻鳖、稻鳅、稻蛙、稻蟹、稻鱼综合种养6种模式,督促各地严格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创建了10个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建立了一批稻渔综合种养扶贫基地,引领农渔民脱贫增收。据统计,江西省180余家渔业经营主体对接3900余户贫困户,为其带来稳定增收。截至目前,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0万亩,亩均增效1600元以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30%以上。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聚焦水产绿色养殖 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 郭鹏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山东经略海洋和乡村振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山东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聚焦水产业绿色养殖,努力促进渔业提档升级,山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构建绿色发展总体布局。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统筹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快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山东省108个水产养殖主产县区全部完成规划发布工作,8个设区市已完成规划的编制发布工作,其他8个设区市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力争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市级规划的编制发布工作。《山东省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已完成部门会签,即将印发。《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稳步推进。按照生态优先、海陆统筹、持续利用的原则,将山东省渔业从远洋到内陆划分为五个绿色发展带,科学引领山东省养殖水域滩涂利用总体布局。

坚持基础支撑,提升绿色养殖保障能力。扎实推进水产种业体系建设,以深远海增养殖品种为重点,2018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7家,总保有量达到80家。山东省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5家,居全国首位。全国“繁育推”一体化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1家。山东省具有规模的苗种场2600余家,年育苗5000亿单位以上。以南美白对虾为突破,探索建立联合育种平台,已达到年产30万对无特定病原优质种虾能力,可满足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需求。烟台水产种业硅谷启动规划建设,现有6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密集程度居全国首位。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山东省电子出证系统已建成使用。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实现了省-市-县-场的远程诊断视频会商。设定50处精准测报点、500余处普通测报点进行重点监测,主要养殖区实现全覆盖,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生态渔业发展新模式。扎实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500余处,示范面积17万公顷,5个县市区获得“农业农村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称号。海洋牧场“生态方”泽潭模式、陆海接力明波模式、海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长青模式等多种生态渔业模式在山东省复制推广。创建了4家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构建了山东省最大规模16万亩集中连片的“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一亩海变成了三亩海”,实现了海域利用的净化高效、节能减排。山东省半封闭、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车间达到350万平米,东营、滨州等地现代渔业园区实行灌排分设,“渔盐一体化”实现了海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污染、零排放。

坚持科技提升,推进绿色养殖从离岸走向深海。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展深远海装备化养殖,高水平高标准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打造海上“绿水青山”。截至目前,山东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项目89处,其中32处获批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的37%。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已建成21处海底观测站,有效提高了水域环境质量状况掌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装备高端化智能化,建成海上多功能平台42座,为发展深远海养殖提供了“海上空间站”。莱州明波周长400米的大网围已经投入运行。有效养殖水体5万立方米,单次养殖产量达1500吨的大型智能深水网箱“深蓝1号”,已开赴黄海冷水团水域开展大西洋鲑等高价值冷水鱼类养殖。国内首座深水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已正式运营。

坚持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控。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制定印发《落实<打好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作战方案>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和调度制度。沿海各市结合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近海管理秩序集中整治、“碧海行动”等工作,已清理整治近岸违规海水养殖1.3万公顷,水产养殖污染防控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山东省各级积极整改、整理池塘近2.8万公顷,改造升级工厂化养殖300万平米,进一步改善了进排水条件,提高了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确保尾水达标排放。启动了近海生态养殖浮标更新试点工作,整治近海筏式、吊笼养殖用泡沫浮球,防止白色污染,拟更新生态、环保浮标500万个。印发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方案,加强对渔用兽药(化学药品、中草药)、渔用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监测,2019年山东省共安排监测样品380个,统筹推进海水养殖环境治理。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多措并举促转型 绿色发展显成效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伟华

湖北是水产养殖大省。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路径,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产业素质稳步提升,渔业法制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高度重视,出台各项文件政策。一是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意见。在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湖北省积极部署贯彻落实,经报省政府同意,发布省农业农村厅等10厅(局、委)《关于加快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湖北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要求、目标、措施等。二是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发布《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水产养殖“三区”划定指导意见的通知》,推行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三区划定”,目前74个县(市、区)政府全部发布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三是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开展摸查整改。湖北省省政府印发《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强化政策措施。实施《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2019年,湖北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1万亩,总面积达到680万亩。

突出质量,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一是推广健康养殖模式。通过集中办点示范,大力推广池塘工程化流道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尾水处理生态养殖、集装箱养殖等现代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建成示范基地近百家。湖北省池塘尾水处理生态养殖示范基地50余处,池塘工程化流道200余条,建设池塘圈养108个,集装箱养殖46个,推广“虾蟹混养”“池塘养蟹”“种青养鱼”等生态养殖技术100多万亩。二是发展现代水产种业。湖北省创建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72家,建成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14家。开展河蟹、小龙虾、黄鳝、泥鳅等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湖北省小龙虾、黄鳝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57%和46%以上,河蟹、鳝鳅养殖产值突破百亿元、小龙虾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三是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启动水产养殖减量用药行动。持续针对抗生素及禁用化合物残留、投入品、重点品种及休药期等突出问题隐患开展专项整治。湖北地区农业部、省水产品抽检综合合格率连续6年保持在99%以上,苗种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8年保持100%。55个县(市、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920个示范基地和31个流通企业已纳入追溯管理。构建“湖北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监管、服务“一张网”和水产品生产、流通可追溯。四是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持续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小龙虾白斑综合征、鲤春病毒血症、草鱼出血病等重大疫情开展专项监测。2018年启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工。

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养殖环境。一是开展水产养殖环境治理。下发《省水产局关于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省水产局关于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在2020年前完成水产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的整治工作。二是推进养殖尾水处理。整合资金集中推动连片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示范建设。2018年省局投入6693万项目资金,建成一批养殖尾水处理达标排放示范点。2019年,继续统筹资金1亿元用于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目前,湖北省已累计建成50多家集中连片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示范基地,涉及养殖面积10万亩。三是开展池塘水质系统监测。根据水产养殖生产布局建立水质监测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阶段、不同养殖模式的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和分析对比,覆盖大宗淡水鱼、小龙虾、河蟹、黄鳝、鲈鱼等主要品种。同时,组织主产区有关市县定期开展了水质抽样监测工作。四是坚决推进渔业资源整治。湖北省从2016年9月启动江河湖库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缔了27.4万亩投肥(粪)养殖和4.5万亩珍珠养殖,127.6万亩湖库围栏、围网、网箱养殖已全部拆除。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创新引领 实干兴渔 努力推动宁夏渔业绿色发展

宁夏农业农村厅巡视员 马新民

宁夏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和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机制,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重政策、抓规划,顶层设计促发展。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副主席王和山作出批示。区农业农村厅迅速行动,把及时、科学制定相关政策作为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反复修改完善,于8月2日出台了《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生态环境厅 自然资源厅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 科学技术厅 商务厅 工业和信息化厅 市场监督管理厅宁夏银保监局关于加快推进全区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同时,加强对13个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落地情况进行督导,有序推进禁止养殖区内养殖清理与拆迁工作。加快市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科学规划允许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目前规划初稿全部完成,预计年底均能实现政府发布。

重创新、挖内潜,激发活力增效益。一是创新“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池塘微流水循环水养殖、玻璃钢循环水养殖技术,创新出了稻田镶嵌流水槽/玻璃钢循环水生态种养“宁夏模式”,平均亩产效益达到4000元以上,是单种水稻(亩均效益282.4元)的14倍以上,实现“亩产千斤稻、千斤鱼、万元钱”的良好收益;近年来累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69万亩,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4个(全国总共77个)、“蟹田米”“稻田蟹”“稻田鱼”等品牌23个。二是深度挖掘“塞上江南、鱼米之乡”文化内涵,打造了西夏区稻渔芦花小镇、贺兰常信“稻渔空间”等一批集稻田养渔、养蟹、养鸭等农事活动观赏和体验、休闲娱乐及垂钓餐饮、婚纱摄影、稻田景观图案观赏、农耕文化展示及科普教育、研学游为一体的稻渔产业强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效果显著。三是总结宁夏“6∶2∶2”淡水鱼养殖政策性保险运作经验,探索开展了“保费滚动”式渔业互助保险,担保贷款、“兜底”赔偿与“平安”奖励一举三得,大大激发了养殖户的参保热情和养殖信心,确保了渔民的生产生活。

重监管、求质量,安全发展促稳定。一是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相结合,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严厉查处生产、销售中添加和使用各种违禁药品的不法行为;加强养殖水域环境、投入品及水产品的检测检验力度,提高检测频次,扩大检测监测参数,保障宁夏水产品“从塘口到餐桌”的安全。在全区设置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点80个,监测养殖品种9至15个。近年来累计检疫外调和本地水产苗种950批次12个品种68.1亿尾(头);抽检产地和市场水产品2010个,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国家要求标准之上。二是扎实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以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抓手,健全生产记录等养殖管理制度,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累计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8个,面积达到15.8万亩。三是加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累计认证绿色水产品38个,地理标志水产品2个,有机水产品4个,水产品质量档次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种养渔业水产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加油!水产人!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一图看懂贵州生态渔业发展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