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谐视阚下的高校社团管理
2019-12-18刘洁李勇
刘 洁 李 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一、高校社团发展多元化趋势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社团发展的趋势是积极的,发展多元化趋势明显。从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看,高校社团是一个自主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都很高的组织,社团是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院系、专业、年级,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及可塑性。加强高校社团管理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当前高校社团的管理情况来看,学生社团呈现出多种管理模式和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局面。管理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生会设立社团部,一般由学生会副主席分管社团,这种社团的规模一般不会太大,另一种则是与高校的学生会并列的各种社团。社团活动形式一般也会根据专业、学术以及趣味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呈现出很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从高校社团的管理方式上看,社团运营所需要的资金一般由学校拨付,近年来,社团也通过其他的形式进行筹资,比如从社会企业中拉赞助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保障社团活动可以顺利开展下去,促进社团实现更快地发展。
二、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团的蓬勃发展,部分高校盲目追求数据扩张而没及时解决消极因素,导致各种问题日益凸显,社团管理陷入僵局,甚至产生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主要问题如下:
(一)社团管理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由于社团的组建者和成员都是学生,因共同兴趣和爱好,组成一个团队。由于社团中的成员都是学生,所以社团本身对成员的约束性不大,成员也可以推荐其他的人加入到社团,社团中现有的社团也可以随时离开社团。而且社团的管理也比较自由一些。在这种较为松散的管理机制下,内部成员的自我要求也不够高,比较注重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管理不够严格和规范。学生社团“准入制度、激励制度、维权制度、评价制度、淘汰制度、活动开展”等制度既不完善,也不规范。
(二)社团发展空间局限性大,资源有限。从活动场地的建设,到社团成员的招募,到社团经费的支持等,都是对社团的组织者巨大的考验。
(三)各种社团结构失衡。技术含量较高的社团比较缺乏,当前高校的社团结构处于失衡的状态。以北京地区的高校为例,根据调查统计发现,高校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社团都属于文娱性质的社团,科技型、公益型等其他类型的社团较少,整体上高校的社团呈现出一种结构失衡的状态,结构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低层次重复建设,学校的管理资源也会被浪费,同时,很多同质化的社团开始出现,活动方式以及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
(四)缺乏专业性指导,社团管理很容易出现偏差。社团的作用十分显著,一般被认为是高校的第二课堂,学生在社团中也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第一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很多都可以从社团中弥补。但是调查显示,大约有40%的学生不满意自己参加的社团,这与社团的管理有很大关系,因为一部分社团不懂得如何专业地开展管理,社团的专业背景也十分复杂,管理人员的水平不高,造成管理上的偏差,影响社团发展。
三、加强社团管理的对策
(一)注重社团制度建设。首先,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社团的设立、活动要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在社团内,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
(二)在管理中突出培训和服务,同时加强对社团管理者把关,提高社团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因为高校社团的性质和特点,社团的管理也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必须要组建一支水平高、综合能力素养强的管理队伍。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管理队伍的培训教育,把对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定期制订培训计划,将培训计划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另外,可以通过培训让社团的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认识到高校社团对高校以及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
(三)整合社团资源,合理布局。裁掉学生参与度低的社团,合并活动内容相似的社团,增加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社团等,同时在社团建设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
(四)建设导师参与制度。一般来讲,社团的管理者以及参与者都是学生,这也是高校社团比较特殊的地方,这些学生本身也没有太多的管理经验。可以在社团管理过程中建立专业导师制度,让更多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社团管理活动中,对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指导,提高社团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