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成效
2019-12-18朱佳雯
朱佳雯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89)
学校作为党和国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阵地和平台,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激励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重要渠道。十八大以来,思政教育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个领域、层次纷纷围绕思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思政教育创新探索,将思政工作深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性
(一)“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教育本应有的特点
学校承担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学校所有学科虽然在内容和教育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但他们的共通点就是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这就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一样,虽出发点不一样,但终点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也不只是思想政治学科所应承担的责任。比如,农民种庄稼是为了丰收获得粮食,他们就需要耕地、施肥、灌溉,而不仅仅是种植完就万事大吉了,需要不断加强过程管理,沿着庄稼种植的目标进行修正,这样才能实现目标。思政教育只有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学科,才能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明白目标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二)“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日趋复杂的严峻挑战,更加需要坚守阵地、巩固基础,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定方向,遵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内在逻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路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课程思政”作为学校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的创新实践,是新时代学校对教育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运用,是确保人才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目标,确保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二、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
(一)教学相长,凝聚课程思政合力
对学生来说,专业课加入思政元素充分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对教师来说,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广大教师中入脑入心,在教育教学中具体化了,也促进了专业课的自身建设,使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深化了。同时“课程思政”也成为改进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的新的有效载体。
(二)知行合一,实践育人融入课程思政
结合理论教学,学校将实践育人纳入到课程思政体系当中,创新育人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力度,贯彻产教融合理念,实现校企资源共享,着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采取“企业请进来,学生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创新课程思政新模式。“请进来”将外部的专家、学长学姐等榜样、标杆请进学堂,打造课堂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走出去”参加思政教育基地、社会组织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思政教育的魅力和独特功能。
(三)线上线下,联合激发课程思政活力
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所取得的诸多成果之一。特别是针对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多维度特点,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精品课程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打造课程思政精品微课和精品教案系列,建立一套完备的专业思政案例资源库,建设名师网络示范课名录,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优质教学资源予以共享。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加强“课程思政”的改革,不仅能扩展其他学科内容的范围,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努力的方向,指明成长的道路。对于“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不仅让教师在责任感、荣誉感上更加深刻参与学生成长、教学,而且在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学校要继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参与者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