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19-12-18陆启义
陆启义
(江苏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64)
随着广泛普及的信息技术,通过有机地结合互联网和教育行业,而不断催生出的创新和变化。互联网使教学途径更加多元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问题产生影响,导致信息失真。所以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形成制约
教学行为良好的向导,就是教学观念,只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催生出正确的教学行为。“互联网+”到来,各种新观念、新思维不断产生。为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应当与时俱进。但目前一些教师对于思政课的改革认识存在误区,将其视为是一种退步的教学模式,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立的。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观念,严重制约了思政课教学中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对于新时代的变化无法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对思政课教学非常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挑战和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政课枯燥乏味,缺乏创新。目前高校固定化的标签,就是“大班制”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时代的变化很难适应。思想课对于学生而言,无趣又无聊,学习的兴趣不浓。
(三)忽视了个体的差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重视班级的整体,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一一解答,对学生个性化需求不能提供满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了抑制。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思政课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应对“互联网+”理念正确认识,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当中,真正贯彻和执行“互联网+”理念,注重“协调、创新、绿色、开放与共享”,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其次,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改革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促进思政课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讲解时,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将当代社会建设发展的“五大”新理念融入课程之中。
(二)改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首先,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课教学,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对与教学相关的信息的进一步拓展,使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相关内容,加强技术信息与教材之间的某种关联性,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点,以此促进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后,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在对“中国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利用图片和音频信息。对一些学者的解析,从网上进行下载,由此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与时代发展变化相适应,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真正实现与时俱进。其次,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校思政政治课程中,通过对西方教学模式的适当借鉴,根植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切实可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最后,在传统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活跃思政课堂。教学实践证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信息翻转课堂,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相适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的互联网模式的有效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的极大提升。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为此,高校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树立信息技术的思维理念,进一步完善思想课程,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