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互融活动平台建设研究*
2019-12-18喻冰
喻 冰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0)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普遍缺乏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了大学的通病,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受校园缺少社会实践环境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兴趣、社会实践活动过于单一不具有吸引力、缺乏有效的组织者等原因。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一名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日后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融入社会和被社会接纳,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一个缺少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在当下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是缺乏竞争力的。当前的网络平台将人与人之间,在虚拟的世界中拉近了,却又在现实生活中将人际关系疏远了,在一个以人为载体的社会里,与人的交流和沟通是社会实践的核心内容。本文旨在通过线上线下互融活动平台建设研究,找出实现在校大学生实现人与人之间充分交流的有效途径,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充分建立极具吸引力的互动平台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青春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同时,也对于信息网络和电子设备的依赖性极强,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部分大学生甚至沦为“低头族”、“游戏宅”,沉溺于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正因如此,建立一个能够吸引大学生群体的互动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这个互动平台的建立初衷应该是以促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前提的,从而通过互通平台实现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互动平台是将大学生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直播平台这些网络媒介中摆入正轨的基础,所以必须充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建立这个互动平台,这个互动平台可以以公共账号、APP软件、网站为载体,在建立初期,应该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集在校大学生的意见进行建立,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本身,互动平台的创建、运行、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有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可以提升互动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悉程度。同时要适当的将一些符合条件的非在校大学生吸纳进来,以便让大学生充分实现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都应该进行有效的监管,避免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互动平台应该广泛融入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料、社会资源、热点时政,换而言之,互动平台的内容和运行应具有现实性、时代性、广泛性、互动性,既然是互动平台,就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网络平台,不单单只是大学生成为浏览者,更要让他们成为平台的参与者,还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不断吸引大学生融入互动平台的热情。
二、有效组织切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互动平台线下互融的载体,也是建立互动平台的根本目的。打破大学生单一的、自我的、封闭的学习生活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活动中,只有实习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唯一社会实践,事实证明,这对于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是远远不够的,符合当前大学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多方面的,除工作社会实践之外,还应该有生活社会实践和交流社会实践。
生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前应当从事的必要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因为真正步入社会之后,除了工作之外,涉及到生活层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租房、出行、购物、就医等等。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农牧场劳动、医院就诊流程体验、自助游等活动,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在互动平台上进行充分分享,由大学生参与者进行点评和互动交流,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能力。
交流社会实践。这里的交流社会实践,不只是在线上进行交流,还要将线上引入线下,通过组织大学生集体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组织集体舞会、集体聚餐、学科交流会等等活动,拉近大学生之间的现实距离,不断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种互融交流模式
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方式有许多种,较为常见的有四种交流模式,既轨道型模式、车轮型模式、树干型模式、蛛网型模式,每种交流模式都具备各自的特点。轨道型模式便于互动交流的同步进行,主要适用于线上交流;车轮型模适宜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循环同步进行,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缺点是活动周期较长;树干型模式,对于线上的主干依赖较高,线下的树枝与树枝的交流相对欠缺;蛛网型模式是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但是相对比较复杂,互动有无的前提是需要一个支点。总之,只有多种交流方式充分结合,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实现线上线下的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