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编辑素养

2019-12-18王涛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
关键词:出版物素养内容

王涛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北京 100061)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纸媒和新媒体领域,包括外来引进节目和媒体自制节目,无论是文章还是栏目,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品牌化经营的全新阶段。只有风格独特,模式新颖,才可以赢得读者和观众。这也就意味着编辑正式告别了过去简单的“组合排列”时代,迈入了“自主创作”的新时期。所以,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编辑这一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有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要想在新形势下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有新意的作品,编辑出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人的优质内容,需要从自身的提高做起,从培养自己的基本能力作为切入点。

一、新局面 新要求

新时期,一名合格编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素养始终排在编辑素质第一位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交流渠道增多,速度加快,新事物、新理念不断涌现,新观念也层出不穷。处于这样的一个信息爆炸时代,要求编辑除了应具备原有的新闻出版专业知识外,政治敏感性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不可或缺。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首先要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同时具有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

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在何时何地,政治素养始终都应该在编辑工作中排在第一顺位,编辑要具有政治鉴别力和敏锐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怀有政治感,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这是对一名编辑的最基本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期,世界形势复杂,作为一名编辑,当面对具有政策性和舆论导向内容的时候,如果缺乏政治的鉴别力和政治的敏锐性,无法深度、正确理解和客观把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有可能误导读者。所以,一名身处国家转型期的编辑,就更需要将政治观、政策观和策略观把握好,对所有的稿件、内容、言论,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今,微信、视频、打电话、电子邮件、短信息替代了手写信件的传统联系方式,即时快捷。我们早已用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代替了纸笔,我们面对的是不断更新的新闻信息,娱乐化的真人秀表演,大量自媒体的出现,各种直播造就各种网红,短视频网站火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代,我们也正面临着无数的困惑和未知。越是在这种时刻,越需要用智慧去过滤信息,辨别资讯真伪,了解信息传播偏差,了解事件的真相。

编辑工作者身上肩负着文化宣传、文化传播的重大责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编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尤为重要,它保证了编辑工作的方向,是编辑工作的力量源泉。

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你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要遵守出版编辑的规律,牢记宣传纪律和原则,再通过丰富、新鲜、生动的内容,概括而成不同的主题,用健康向上的文字、图片、视频,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内容去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

(二)创新意识决定竞争力大小

编辑工作,要从适应读者的心理需求入手,创新编辑出版的内容和方式。出版事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所以要求出版编辑具有创新性。创新理念要贯穿在营销理念、装帧设计排版、内容呈现方式、出版内容、合作模式、出版思路、出版理念等全过程以及全内容中。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出版编辑更应以出版理念创新为先导,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能。比如,在报道介绍某项赛事活动时,除了比赛各个项目的具体赛况、比赛成绩、排名结果外,用赛事相关人员的访谈、专业人士对赛事情况的分析、明星运动员与观众的互动、有奖竞猜等多种板块、子栏目,配合主题报道,丰富周边报道内容。出版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媒体质量的高低,更决定着在与其他媒体竞争时自己竞争力的强弱。

(三)编辑要努力成为一名“杂家”

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以文字、图片为主来表现内容,音像制品以文字、声音和影像来表达内容,电子出版物则是依靠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来传达内容、表达思想。正因为纸质出版物、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拥有不同的开发平台,拥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所以对编辑的要求也不同。

编辑要有学会做一个“社会活动家”,聚合各种优秀资源,得到各方面、各层面的支持,才能在这个竞争时代拥有更高的竞争能力。

当然,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是编辑必不可少的素质。除了要对自己所涉及的专业积累相应知识,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关,掌握制作标题、文画组合、改稿配稿等,要懂得文字、图片、版式等处理技术知识,保证编辑的质量。

编辑要学会做一名“杂家”,不仅对自己职业所涵盖的专业内容熟悉,同时对其他学科、知识也要广泛涉猎。编辑每天面对的稿件、内容涉及各学科各领域,包罗万象,只有在平时博览群书,逐渐积累,及时与社会各种热点勾连,才能对各种稿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及判断,也才能拥有一双慧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会取舍。

丰富而厚重的知识储备,是以为编辑需要拥有的,而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对完成编辑工作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编辑不仅要成为“杂家”,还要成为“专家”。

(四)是否为读者服务决定兴衰

图书、杂志、报纸这些大众传播媒体是公共事业,所以,编辑必须树立起为受众服务的思想,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时刻了解读者需要,满足读者需要,这样才能促进出版编辑事业的发展。也只有拥有这样的认识深度与高度,编辑出的作品才能真正贴近百姓,做到在编辑过程中始终以读者为中心,选材时符合读者品味,满足读者需求,也只有这样,出版物内容才能成为精品。

(五)策划能力也是一种素养

编辑的策划能力也很重要,特别是处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不仅要对大局、对宏观有把握驾驭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发挥创新精神。全媒体时代,编辑应该学会利用自己拥有的全面知识、广博的资源,以及自己个人的智慧,面向经历转型的社会,面向需求更高的读者,策划出独具特色的选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策划,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从选题到立项,从内容到形式,从合作模式到市场营销等,都需要策划素养。

(六)把编辑当成一门艺术

一个出版作品,从外部的装帧包装设计,到里边内容的设计呈现,都凝聚了编辑的心血。编辑水平的高低、品位的高低,会影响到出版作品的质量。无论是图书编辑,杂志、报纸编辑,还是新媒体编辑,都应该具有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和编排艺术感。将同样的事件,用拥有自己特色的编排形式来表达,是新时期对编辑的更高要求。

无论是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还是网络出版物,不同的出版载体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创新,内容的表现方式和形式不同,出版物的编辑设计重点和目标也是不同的。

图书的重点在版式和装帧设计,音像制品重在片头、片尾以及内容呈现的影像画面视觉效果,电子出版物重在体现出版物的主题及人性化和智能化,数字出版物则要求界面设计的美观以及兼容性和运行速度。编辑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融入新媒体艺术,追求高质量和高品位,将优秀、有品质的出版物呈现给读者。

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出版物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在传统出版的同时,如纸质图书出版、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数字出版也同时进行,比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等进行同步出版。塑造出精品的全媒体出版物,拥有自己的特色,形成鲜明的风格,这是一位全媒体出版编辑面对的问题。丰富审美的经验,树立起一个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水平和修养,增强审美的能力,扩大传播力度,才能全面提高一个全媒体出版物的竞争力。

(七)文字能力是基础

一名编辑在编辑过程中会碰到各种体裁,有消息、侧记、评论,有时要制作新闻标题,因此编辑需要有能力驾驭各种文字体裁,这就意味着编辑要有很深文字功底和熟练的写作能力。同时,编辑思维要有深度,通过看、闻、听,通过记者的采写稿件的表象,准确地挖掘内核。

编辑与记者、通讯员等作者是鱼与水关系,也是良师益友的关系,要经常彼此相互传递信息,及时沟通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编辑要帮助作者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采编。编辑应充分调动基层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并且使采编人员对一线的情况更加了解,更接地气。要走出去,走下去,接地气,经常深入基层与作者交流探讨采编技艺。

二、新时期 新定位

新形势下的编辑,需要具备组稿、编校、审核、检测、原创、组织、管理、运营等多种能力。从选题立项开始,到开发制作、编辑校对的过程,包括之后的出版发行、营销运营等各个环节,编辑都要亲力亲为,逐项落实。新时期下,全媒体出版物牵涉的领域更加广泛,更需要不同层面的专业人员协同配合,更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合作。

在全媒体出版过程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的因素,需要整个工作团队团结协作。所以,编辑既要了解编辑规范、拥有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与合作伙伴和合作团队进行良好的协调与沟通,合理安排好整个出版过程。

各种新旧媒体的整合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带给编辑工作的,是更加严峻的考验。当然,这同时也更加凸显了编辑角色的重要性。当今时代信息过剩,出版物面对“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的阅读习惯在改变,快捷性与清晰性更适应受众的需求,碎片化和及时性成为人们阅读的追求目标。这要求编辑在海量庞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这就更需要把握导向,顺应时代要求,走特色之路。

随着出版业进入转型整合的全面发展时期,全媒体出版,会在未来拥有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全新概念的新媒体艺术,对越来越占据主流的全媒体出版过程中的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当今全媒体时代,一名优秀的出版编辑,需要不断学习,提升各种素养,增加文化内涵,才能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出版物素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7年出版物
主要内容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