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2019-12-18谢金珠
谢金珠
(新余市高新开发区马洪中学,江西 新余 33800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情况的差异性来进行因材施教,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基于不同学习需求的满足,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将学困生转化为优等生,杜绝学困生被课堂教学遗忘,最后出现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情况。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学困生的转化,也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1]。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学困生形成现状
对于初中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化学学科本身又是平时并没有接触的学科,所以使得化学课堂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化学概念的增多,其物质间反应规律也越来越复杂,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基础差异不断被拉大,一些学习能力稍显薄弱的学生就会出现成绩的直线下滑,最终成为学困生。究其根本原因,只有极少数的学困生是由于先天的能力水平不足所造成的学习成绩较弱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造成学困生的发生。一般来说,学困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者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存在缺失现象,这种因素导致的学困生会表现为上课不专心,对于教师要求记笔记的内容不愿意动笔记录,对教师的提问也不会进行主动思考,而在课堂作业的完成方面则抱有一种应付了事的心态。由于初中化学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和学习,如果课堂教学没有进行良好的学习就需要在课下花更多的时间去弥补,但是这种过后的补偿也会极大的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丧失对于化学学科内容的学习信心,成为学困生[2]。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一)加强对于学困生的关注
在一般化的初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学困生由于本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很少受到教师的关心。久而久之,学困生就将自己与班级的其他学生隔离开来,并且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也抱有极大的抵触情绪。也许最初教师只是暂时的忽视了学困生的感受,但是学困生这些行为举动会让教师对于学困生产生下意识的忽视,最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学困生也成为了长期的学困生。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就更需要教师积极与学困生进行交流,让学困生本身意识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从而使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拥有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勇气,而且在教师的引导和关心下学困生也能够对学习有更好的认识,其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学习成绩也会不断出现好的转变[3]。
(二)给予学困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躁动时期,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赏识和关爱,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脆弱的心灵更需要教师的欣赏和赞扬去鼓励他们走出学困的阴影和低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去赏识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使学生充满信心的面对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困生来说,最初的学习能力不足或许只是一个偶然情况,但是教师没有对他们进行勉励,就会使他们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心,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鼓励而主动的打破低成绩水平带来的阴霾,继而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因为他们的主动参与互动而得到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多的注重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让学困生充分意识到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只要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得很好[4]。
(三)多帮助学困生扫除学习障碍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成绩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精心的引导,对他们学习能力能力不足的情况进行对症分析,使学生的学习障碍能够借助教师的引导被充分地扫除,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一般来说,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主要是由于学习的主动意识不足,或者学习习惯不佳所导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学困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时与教师发生互动,通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让教师的引导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困生的课堂教学当中,最终使学困生能够逐渐地从听不懂课程转化为听懂课程,继而开始对化学学科内容产生兴趣,并进行主动学习[5]。
结束语:
学困生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的学生,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对学困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和鼓励,就能够让学困生转化为班级内的优等生,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总之,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是全而实施素质教育时遇到的一个难题,但只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热爱学生,用心钻研,这个难题就一定能够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