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2019-12-18郑洁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农村居民消费

郑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 100029)

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如何有效地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途径,而在现阶段,消费占据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位置,因此,消费金融自然也就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目前来说,农村消费金融还处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催化剂与加速器。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消费金融发展中的问题

(一)征信缺失较为严重

在信贷过程中,征信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但目前我国征信数据库的建设尚不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采集9.9亿自然人信息,没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尚有4.6亿。农村地区由于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在征信推进时面临的阻力较大,且需要更高的成本。许多农村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较低,居民对信用没有清楚具体的认知,仍旧保持着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同时,由于农业活动依然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缺少采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的技术,这也为征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金融产品同质化

利益是金融机构运作的首要目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总体较为落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且农村的人口密度要比城市小很多。因此,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的网点很少,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小型网点和信用社,提供的业务以存款为主,信贷业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贷款产品以车贷、房贷等耐用消费品为主,种类不够丰富,各个商行的消费金融产品存在较为普遍的同质化现象,产品缺乏创新,虽然品牌、形式不同,但服务模式相差不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

(三)信贷观念有待更新

除了外界经济环境因素,农民的信贷观念也对消费金融发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一些新颖的思想文化,城市居民较容易接受,但农村居民则更倾向于固守原本的观念。在消费上,农村居民大多将储蓄作为消费的依据,而这一理念与消费金融中“提前消费”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的。目前农村大多数居民都没有形成提前消费的意识,不利于消费金融的发展。农村传统消费观念秉承量入为出的原则,注重储蓄存钱,在存款的基础上计划消费,消费水平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且许多农村居民会为了储蓄而刻意地减少消费。近些年来,虽然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发展革新,但目前来说,持有传统消费观念的农村居民依然是大多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有效推广

(四)民间借贷机构活跃

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开设网点较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许多农村地区的私营企业者想要通过金融网点贷款,但由于信贷业务要求高难以实现。在这一需求下,出现了许多民间的借贷组织,大部分民间借贷组织都是私人的,利率高,不规范,政府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出现违法行为,不但会为农村居民带来损失,还会为消费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消费金融的发展策略

(一) 信息化征信,丰富消费金融数据库。

当前征信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对电子信息数据的搜集与处理形成。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跨越空间区域上的限制,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且能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有效地整合处理。征信数据库中的数据正在以每年千万自然人左右的速度上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集整理新产生的数据,从而丰富和完善消费金融数据库。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农村居民可以在指定的网站上对自己的征信情况进行检索,并获取简要的报告。报告中的数据主要由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和借贷情况形成,通过数据交叉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以提高报告的真实性。在不断完善消费金融数据库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还可以针对农村地区来推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业务和理财产品,将消费金融业务的内容与模式建立在农村居民的真实需求上,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从因地制宜的理念出发,对农村地区的消费金融业务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 信息化风控,降低消费金融风险性

在农村消费金融的业务审核过程中,可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风险控制,设定大数据模型,搜集和分析用户的相关信息,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评定信用情况,并根据信用等级来提供相应的信用额度,能够有效地提高消费金融业务的办理速度,缩短用户审核过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消费金融中来。在信贷办理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监控记录还款情况和违约情况,及时捕捉并反馈异常信息,采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使金融机构精确地找到信息异常的部分,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措施。信贷中的额度管理、交易检测以及交叉营销等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或强化。此外,采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借贷后的风险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精准地处理各项数据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在借贷前、中、后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消费金融的安全程度,降低其风险性。

(三)信息化推广,扩大消费金融规模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丰富多样,由过去的信息匮乏阶段发展成为现在的信息筛选阶段。近年来,网络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消费活动,了解金融经济方面的信息。但由于发展较晚,大多数居民仅掌握了基本的网络知识,但对于网上的消费金融业务不甚了解,或者抱有不信任的心理。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宣传力度,向农村居民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短信银行等,让他们更加直接、便捷地了解消费金融业务,在节省金融网点资源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消费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

(四)信息化服务,提高消费金融质量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其服务难以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因此,金融机构要加强信息化服务,将更多的业务由线下搬到线上,让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业务,或者采用预约式的办理方式,从而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节省人力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这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更容易使农村居民接受,适应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居民对民间借贷结构的依赖,为农村居民提供具有安全性的消费金融服务。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适应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消费方式的转变。相关金融组织与机构应当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观念等现实因素出发,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对消费金融的发展方式进行革新,推出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推动消费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消费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贡献出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农村居民消费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40年消费流变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