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现代关系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存现状及发展对策
——以河洛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2019-12-18张亚东王东洋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
关键词:村寨少数民族民族

张亚东 王东洋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特点,并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延续下来。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区域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不同于周边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村寨,始终处于艰难的环境之中。它们村寨小,人数少,但却保留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根基。伴随着国家对多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日益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与现代转型发展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

相关的学术研究有许多,如李俊杰在《民族经济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中提到要重视“保护与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中央民族大学在寺登村白族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调查中提出要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活化”;[2]张实在《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中对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的医疗卫生现状做了详实的研究[3];李忠斌针对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存现状,提出“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相互适应性”[4]等。

除此之外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而我们此次通过传统与现代关系视角,对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存现状提出思考问题,并讨论分析发展对策。考察了以栾川县大南沟村,洛阳市上寨村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传统与现代”关系

当前,在对历史事物进行研究时,“传统与现代”关系相结合的理论视角,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发展理论观点。它不仅强调历史事物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也十分注重与现代文化现实相结合。通过了解历史事物的传统内涵,来进一步分析该历史事物发展到今天这一现实状况的原因,同时对这一历史事物如何继续保持传统基因生存下去,提供具有可借鉴性的现代发展建议。

而且,在这一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发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相互连接的纽带关系,并借此观点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众多历史遗址、遗迹进行探究思考。明白其历史演进历程,发现并保留其传统文化的精华,再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式,赋予其新的表现方式和不变的历史内涵。这对于众多历史传统文物的现代化保护与发展,并进一步开发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存现状

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滞缓与我国对少数民族重视不够,及相关法治不健全有很大关系。有观点认为“该工作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同时,又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一定程度上说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的引领规范,也没有权威、具体法治保驾护航,目前来看其间还存在着诸多亟待克服的问题”[5]

(一)国家政策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从文化、经济、政策、生活等多方面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发展给予相关帮扶政策。如文化方面,着重强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国家民委也在2012年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6],来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民族间文化交流。

此外,国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求经济发展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7]国家帮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特色村寨品牌,在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带动了少数民族的现代经济发展。通过传统文化和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的融合,引领村寨走向发展的新道路。这方面在栾川县大南沟村得到贯彻。

(二)社会各阶层态度

在社会上,众多学者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问题强调要“重视‘传承’,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应进行抢救式保护”[8],同时帮助它们进行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发展。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加快村寨的经济发展转变,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富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经济产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通过保护资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9]此外,汉民也积极同少数民族来往,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促进各民族间关系发展更加融洽。

(三)自身发展困境

由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久远,“语言、文字、特色歌舞、体育竞技、节日庆典仪式等民族特色逐渐消失,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不够,民族村寨原有的建筑风貌、生活习俗悄然蜕变。”[10]逐渐与本地汉文化融合。栾川县大南沟村,因自身地理条件及村寨发展落后,而逐渐失去民族传统文化自我认同感,处于濒危的发展现状。

而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的村民“对彰显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原有的建筑风格逐步汉化,体现不出少数民族村寨特色”[11],政府也对村民的民族身份不予认可,村民面临的“身份危机”也导致他们对自身发展转变的积极性不高。“村民们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参与度低,不配合,导致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理应是少数民族群众。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部门主导了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群众却成为沉默者,参与变得形式化,边缘化。”[12]

另外,受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村寨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本,通过市场机制的恰当运作是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12]但就目前而言,即使国家政策有所倾斜,但相关的市场管理措施和法治条例仍然不够健全,村寨仍要依靠自身的主动性。“总体来说,目前特色村寨建设的方法还比较单一,有的村寨还没有找到合适自己保护和发展之路。”[13]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对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重视,更需要少数民族自身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相结合,实现自身的转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应该对传统村落加以合理利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体现自身的活力,更好地传承下去。”[14]

(一)国家政策调整

基于当前现状“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我们认真去研究和把握少数民族经济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15]。为此,国家应调整帮扶政策。如: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大力开展经济扶贫工作;在民族大学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原始落后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医疗卫生条件。

经济上落实《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16],改善村寨贫困落后的面貌。“使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具体工作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13]

(二)地方政府作为

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村寨聚居的地区打造民族商业街,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相结合,在顺应现代社会经济潮流的同时,也保存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感。同时,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村寨脱贫致富。此外,也应协助本地区少数民族开展文化庆典活动。如:上寨村举办的民族祭祀活动,村民们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来介绍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当地政府也应该在相关方面予以帮助。

(三)其他社会人士

在洛阳市上寨村调研时,我们发现蒙古族的席慕蓉、孛儿只斤·苏和等社会各层人士都对他们予以帮助,并且给予资金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现状。也有许多非少数民族人士,如高校学者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也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寻找传统文化的根源,加强与民族起源地之间的联系,倡导民族文化上追根溯源。

谌华玉认为“族源认同对区域性少数民族维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性”[17],给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继续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建议。上寨村便利用本族家谱,追认是元朝蒙古族木华黎后裔。可见,族源认同感可以帮助区域性少数民族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尊心。

(四)自身发展转变

“避免千村一面、千寨一律。村寨特色是村寨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村寨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彰显特色。”[13]着力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转变为能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并依托国家政策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通过一些表现形式,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如:栾川县大南沟村借助国家政策,并利用自身生存环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推出了满族特色农家乐,解决发展困境。

此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身也应依靠本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经济形式,推出民族文化产品,促进自身发展转变。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服饰领域,民俗领域等与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相结合,合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维持了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存发展,也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研究,使我们对传统与现代关系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对策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发展状况方面,随着国家的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逐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起来,积极探寻族源文化,寻找民族认同感。洛阳市上寨村追寻祖源,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现代化形势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突出本民族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元素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对策。此外,国家和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对区域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存发展,都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帮助,各地民族事务部门也持积极态度。在学界,许多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通过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当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少数民族大本营的联系,以增强自身民族认同感,获取相关民族帮助。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使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得以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村寨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锅巴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