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 NADC30 类毒株活跃猪场的稳定方案
2019-12-18杨颖
杨颖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天津 300402)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猪的烈性传染病。该病1987 年首次在美国发现,1996年国内首次报道。2006 年我国暴发了高致病性蓝耳病(highly-pathogenic PRRS,HP-PRRS),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 年美国爱荷华州首次发现NADC30 毒株。2012—2013 年,河南、广东、四川等地分别发现NADC30 类毒株。NADC30 类毒株的NSP2 基因在不同部位存在393 个核苷酸缺失,感染性强于其它蓝耳病毒株,致病性低于江西株,临床表现以母猪流产、各阶段猪只咳嗽、食欲不振、身体和耳朵发绀等症状为主,剖检以肺叶散在弥漫性的棕褐色到红色的不规则边界的斑块为特征,病理诊断是间质性肺炎。
在天津,年出栏2,000~8,000 头肥猪的自繁自养猪场仍是很大群体。蓝耳病NADC30 类毒株的感染仍然是这些猪场面临的威胁。本文就如何有效减少NADC30 类毒株感染后的猪群损失分享一些成功的经验。
1 猪场背景
1.1 猪场简介
天津某规模化养殖场,基础母猪存栏286 头,自养公猪,精液自给自足。该场生产模式是自繁自养的一点式生产。猪场设计为批次生产,实际无法做到批次生产,销售肥猪为主,偶尔外售保育仔猪。
1.2 猪群状况
1.2.1 种猪健康状况种猪采食正常,没有表现出发烧症状,很少流产。母猪生产指标,平均活仔在12头/窝以上,死胎比例在正常范围内。
1.2.2 哺乳仔猪健康状况总体稳定,但是有的母猪所产哺乳仔猪在14 日龄发现腹股沟淋巴结轻度肿大,断奶时有的仔猪表现精神沉郁,明显的眼屎泪斑,严重的关节肿大,毛色苍白。
1.2.3 保育仔猪健康状况仔猪在断奶过后1 周,临床表现腹泻,扎堆,怕冷,嗜睡,后驱麻痹,关节炎,渐进式消瘦。部分仔猪出现腹式呼吸,脑炎,共济失调,逐步衰竭死亡。发病仔猪体温40.5℃左右。近期,每批保育仔猪发病率85%以上,死淘率15%以上。
1.2.4 育肥猪健康状况育肥阶段临床表现严重的呼吸道问题,咳嗽喘气,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尤其在120 日龄前后,发生关节炎和脑膜炎的猪较多。
2 实验室检测
2.1 采样送检
分别采35~45 日龄健康仔猪和发病仔猪血清各5 份,每头仔猪采血3~5mL,编号后放入保温箱内,冷藏,送四川某猪病诊断实验室检测猪瘟、伪狂犬和蓝耳病抗原。
2.2 检测结果
送检血清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表1),本场仔猪无猪瘟和伪狂犬野毒感染,存在蓝耳病NADC30 类毒株感染。
表1 猪场送检血清的病原检测结果
3 采取措施
3.1 管理
降低断奶转圈应激。仔猪断奶后在产房继续饲养3~5d。转群到保育舍,确保转群后3d 温度不低于28℃,尤其是后半夜。
3.2 营养
仔猪在14 日龄开始采用贝贝乳教槽料,每头猪饲喂4kg 贝贝乳。
3.3 蓝耳苗免疫
3.3.1 种猪蓝耳苗免疫种猪免疫天津株蓝耳苗,分别在母猪妊娠80 日龄和断奶当天跟胎免疫,1 头份/头。
3.3.2 仔猪蓝耳苗免疫仔猪在产后5~7 日龄免疫天津株蓝耳苗,每头仔猪免疫1 头份。
3.4 保健与治疗
为降低伤口感染和断奶后的继发感染,仔猪在剪牙、断尾、去势、断奶的时候,肌注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剂量为0.2~0.3mL/头。断奶1 周后,饲料中添加氟尼辛葡甲胺150ppm、阿莫西林100ppm 和微生态制剂100ppm。个别弱小仔猪单独饲养,采用液态饲料饲喂。
种猪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400ppm,板青颗粒2,000ppm,多维1,000ppm。
3.5 生物安全
每周采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带猪消毒2 次。饲养员定人定岗定位,减少串舍。
4 结果
4.1 生产指标
经过1 个月的努力,保育阶段仔猪成活率从57.3%提高到97.6%。
4.2 临床症状
经过以上综合措施,断奶仔猪腹泻从90%以上下降到1%以内;断奶仔猪渐进性消瘦的没有了;原来发烧、扎堆的现象没有了;呼吸道问题猪的发病比例在2%以内。
5 分析与讨论
5.1 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和控制目标
蓝耳病病原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既能够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仔猪,也能够同一个猪场内不同阶段猪群间水平传播。而且,传播蓝耳病病原的媒介多种多样,有猪与猪的接触传播,有运输工具、人员衣服、苍蝇、蚊子,甚至空气中的气溶胶带毒也能传播。因此,保持猪群蓝耳病感染的阳性稳定状态是猪场管理的目标。阴性猪群维持成本高,且一旦感染,造成母猪流产和仔猪呼吸道问题的损失重大。
5.2 控制的关键点
5.2.1 控制发病猪的体温蓝耳病的致病特点之一是感染仔猪肺脏,造成淋巴细胞炎性渗出,导致持续低烧,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继发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感染。当前,氟尼辛葡甲胺(150ppm)和卡巴匹林钙(200ppm)是控制仔猪发烧的有效药物,添加3~5d。同时,辅助优质的清热解毒板青颗粒,前期用2,000ppm,3~5d;后期用500ppm 维持14d,可有效控制NADC30 类毒株引起的低烧。
5.2.2 提高仔猪营养吸收仔猪在感染NADC30 类毒株的时候,低烧导致仔猪精神沉郁,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如果没有足够营养供应的情况下,仔猪很容易发生拉稀,渐进性消瘦。治疗中用大北农公司贝贝乳饲喂。贝贝乳特点是小猪肠道容易消化、吸收,提高机体营养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消瘦猪只的比例。
5.2.3 疫苗免疫有效果临床报道母猪被PRRSV 感染后会造成繁殖障碍,但是能够建立起保护性免疫。该发现是基于即使病毒还在猪场内循环,被感染的母猪再次配种后能够正常生产仔猪。所以,疫苗免疫仍是控制PRRS 感染的主要措施。种猪免疫蓝耳苗的目的是提高猪群蓝耳免疫水平的整齐度,降低离散度,减少种猪病毒血症,减少排毒。仔猪免疫疫苗的目的是驯化,让仔猪认识PRRSV,减少病毒血症和缓解临床症状。同时,仔猪至少在发病前20d 免疫。推荐母猪每年普免4 次蓝耳苗。免疫的时候,为了降低母猪排毒的风险,建议产房母猪断奶后补免,仔猪选择7~14 日龄免疫。
5.2.4 降低猪场感染风险和环境病原载量猪群要发生疫情,要么是极强的毒株,要么是足够数量的病原。NADC30 类毒株不是极强毒株,因此降低病原载量很重要。员工进出生产区要淋浴消毒,车辆进出要清洗消毒,这两项生物安全措施能够降低猪场感染PRRSV 的风险。猪群每周定期带猪消毒2 次。
5.2.5 控制环境温度很重要控制温度是仔猪成活率提升的关键,也是保持母猪免疫力的关键。在仔猪断奶后,必须提高保育舍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夏季要防止后半夜的降温,冬季要提高全程的保温。仔猪断奶后的小环境温度必须在28℃以上,3~5d 后开始逐渐降温。
5.2.6 引种要慎重引种往往是蓝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引种的数量要低于现有群体的30%,要清楚来源猪场蓝耳的免疫状态和感染状态。同时,引进的种猪要在隔离舍内饲养,饲养期间免疫蓝耳苗,并用本场淘汰母猪的粪便和母猪做3 次以上的接触驯化,做了以上工作后,方能将引进的种猪与本场种猪合群。
5.27 抗生素的选择10%多西环素预防附红体,尤其是夏季运输。还可使用磺胺或阿莫西林进行治疗。
6 结语
总之,猪群应对蓝耳病NADC30 类毒株的措施是综合手段,不能只依靠一种方法,而且这种工作必须长期的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