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的方法
2019-12-17李淑萍
李淑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性学力的培养逐渐得到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具有促进意义。如何培养提升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问题。为此,笔者谈谈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与提升方法进行分析。
一、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内涵
数学发展性学力,主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内容:基础学力、实现人的发展、学生学力水平类型。学力,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力。其中基础学力,就是指学生性格与生理特点和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读、写、记、算基础能力。实现人的发展,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提升,可以将学习内容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发展性学力的基础学力,是人学习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前提,在基础学力培养中,主要以学生记忆与思考为主。实现人的发展这一层次中则不同,这一阶段培养过程,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生学习与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我国小学数学学习中,学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感能力。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认识,并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得到提升。此外,数学发展性学力中学生学力水平有两种类型:显性学力与隐性学力。这两种学力类型既有相似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使用教材,制定有效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培养与提升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知识直接告知学生,忽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认知情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利于发展性学力培养。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性,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乐趣,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记忆与学习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作业,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这样,学生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相对轻松很多,学生发展性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课堂活动中,根据教學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使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当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后,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应用能力,培养自身数学核心素养,为发展性学力培养奠定基础。例如,学习《分数乘法》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我国某年国庆庆典中,参与庆典活动人数较多,已知国徽方阵由2009人组成,该方阵长23/500千米,宽41/1000千米,是所有仪仗方阵中最大的,求该方阵的长、宽各是多少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内容进行计算。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想象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想象与推理能力是发展性学力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想象推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想象推理能力培养有明确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例如,学习《图形变换与位置确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发挥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但是大小不同的正方体。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更加深刻的内容,培养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发展性学力的培养,采用多种不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发展性学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发展性学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与学习能力,对后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具有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