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起点上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9-12-17马建堂
马建堂
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数字农业、精深加工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更加需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增添底气。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但由于治理能力弱等原因,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人们的吃饭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解决好了这一问题。
一、新中国70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70年来,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养活了14亿人口。2018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比1949年增长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油料、猪牛羊肉、水产品、牛奶的人均占有量也大幅提高。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之问。
70年来,中国人民饮食质量和营养水平明显提升。目前,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2172千卡,蛋白质65克,脂肪80克,碳水化合物301克,动物性食物占比上升,营养水平大幅改善。中国高度重视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成功道路。1978年以来累计减贫7.5亿人以上,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消除饥饿目标和减贫目标。
7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在提升产量的同时,中国适时推动粮食流通体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支持保护政策,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建立粮食储备体系,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功能定位。目前,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保障粮食安全的防线更加稳固。
二、中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越来越大
70年自力更生,70年春华秋实。中国用仅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世界近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有力促进了全球农业发展。中国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不断开放粮食等农产品市场,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中国致力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参加南南合作,为提升欠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和夯实。从数量安全看,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从质量安全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日益关注。从国际来看,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盼增加,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越来越大。
三、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面对新的形势,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统筹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兼顾数量和质量两类安全,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持续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年度粮食产量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问题,但粮食产能安全是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提升产能,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高油料、糖料、畜禽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落实“藏粮于地”,必须坚决保护耕地,深入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保护提升耕地质量。落实“藏粮于技”,必须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数字农业、精深加工等领域自主创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二是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面对不断升级的需求,要坚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通过“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加快提升农产品质量。在生产环节,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化学投入品管理。在监管环节,要强化政府管理责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做到优质优价,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者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生产。
三是持续提升粮食安全治理能力,走好走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国际国内市场的双向影响日益加深,更需要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进出口的综合调控,保障供需动态平衡。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稳产提质的引导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应急供应网络,提高市场稳定的调控力;建立全球粮食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体系,提高进出口节奏的掌控力。当前,特别要健全社会救助与物价联动机制,减轻食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
四是持续提升国际合作能力,维护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扩大农业开放是中国基于资源禀赋的理性和自主抉择,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要加快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进口。要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为重点,加强农业对外投资,创新南南合作模式,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要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依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平台,分享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减贫等方面的经验,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本文为作者2019年11月3日在第六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的致辞)